到底孩子該不該補習?關於補習的4點建議
孩子是否需要補習,應優先考量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以下幾點建議,提供父母親跟學生參考。
前幾天某位好友跟我說,他女兒回家跟他說,補習的時候,補習班老師跟學生們說葉丙成老師反對補習。我不知道補習班老師跟學生這樣說的意義在哪?不過我必須說,這位老師說的既對,也不對。
不對在哪呢?這些年來我遇過不少在補習班努力的老師,他們有的教育想法很進步,對教學極有熱忱;有的不會只注重考試祕技練習,而是讓學生理解不懂的學科觀念。這些老師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孩子是否需要補習,應優先考量孩子在校的學習狀況。以下幾點建議,提供父母親跟學生參考。
前幾天某位好友跟我說,他女兒回家跟他說,補習的時候,補習班老師跟學生們說葉丙成老師反對補習。我不知道補習班老師跟學生這樣說的意義在哪?不過我必須說,這位老師說的既對,也不對。
不對在哪呢?這些年來我遇過不少在補習班努力的老師,他們有的教育想法很進步,對教學極有熱忱;有的不會只注重考試祕技練習,而是讓學生理解不懂的學科觀念。這些老師也是我心目中的好老師。
網路世代諸多問題中,青少年的「閱讀」出現重大變化:閱讀書本雜誌的時間被網路取代,
小學三年級起,學校開始有電腦課,孩子開始「正式」、「合理」接觸電腦。十歲到十五歲的青春期階段,電腦和網路不再只是單純的遊戲,更讓父母擔心的是連上網的海闊天空,和結交天涯海角網友的自由。
社群網路的普遍,孩子習慣臉書上隨時更新自己動態、觀看朋友塗鴉牆,隨手拍攝立刻上傳,出外打卡,甚至用手機揪團打架。臉書成為人際養分的來源,朋友人數使得原本隱晦的人際關係可量化。文字、影音訊息的迅速傳播,使得「祕密」幾乎成為不可能。
華人的教育觀念以課業為重,因此當孩子拒絕上學,總讓父母不知所措。不過,每個拒學的孩子都有他踏不出家門的原因,也可能是疾病所致,有賴父母靜下心陪伴,協助孩子克服問題、破繭而出。
成因
Q孩子為什麼會拒絕上學?
針對學齡前、國小和國中孩子因使用網路衍生的教養問題和情緒困擾,心理師、兒童心智科醫師提供以下解方建議,幫助家長與孩子一起面對社群時代帶來的情緒風暴。
「我最怕分組,常常是剩下的那一個,好像被排擠。」「我也不想一直用手機,但就是忍不住,爸媽管我又覺得更煩!」這些話,身為家長的你熟悉嗎?根據《親子天下》「二○二一社群世代心理安全感萬人調查」,近半兒少對自己沒自信、有三分之一的孩子不敢踏出舒適圈,孩子的安全感正快速流失。身為網路原生世代的他們,對社群軟體的依賴前所未有,調查中也顯示,愈依賴社群,孩子的自我評價、耐挫力和情緒調節能力也愈低。
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觀察,網路母語化讓孩子接收訊息多、見識廣,但隨著社交平台與通訊軟體大量普及,LINE、IG、臉書私訊等,把孩子們的人際關係從學校延伸到其他空間,家裡、臥室、補習班,只要能上網的地方,人際互動隨時能發生。這種綿密的包圍,讓孩子的注意力更聚焦在人際關係上,並且放大了對人際關係的評價,形成人際關係「過曝」的問題,可能影響到青少年的情緒問題,變得更加不安、焦慮,霸凌也更容易發生。
孩子如何看待考試,取決於父母的態度。你知道父母的壓力可以真實影響考試成績嗎?十二個讓父母困擾的問題,帶你了解陪伴孩子面對考試的有效對策。
已經退休的劉家俊,每天晚上陪國一的大兒子讀書,他一直很疑惑:為什麼全班唯一沒有補習的大兒子,每天忙到晚上十一點,還是沒辦法把當天的考卷訂正好、功課完成上床睡覺?
「孩子每天在學校最少考五張考卷。」劉家俊每晚和兒子在考卷堆裡奮戰,寫功課時間都是衝突。有一次,他發現兒子寫考卷速度超快,一下子就「填滿」整張。劉家俊認真一看,全都是用猜的,亂寫!「這怎麼回事?」劉家俊質問。兒子心虛,情緒爆發:「很煩耶!教過就好了,為什麼要考這麼多次?」
你家也有青春期的孩子嗎?情緒難以捉摸的他們,彷彿是家中的陌生人,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場荷爾蒙風暴?
寒假上合歡山,遇上很多美景──尖山坡上掛滿霧淞,一片銀白;從主峰眺望,雲海靈動,把夕陽的退場烘托得從容優雅;仰望星空,千萬雙明亮的眸子穿越光年來看顧;日出把石門山步道染成金黃,木梯上結滿晶瑩的霜雪……。
然而,我最想記下的,是跟十五歲兒子的這個片段。
開學季節到了,根據統計,國小學童發生意外事故場所最多在學校。透過環境設計與安全教育,讓意外降到最低,每個孩子都能開心上學、平安回家。
林先生兒子讀小一時,有天接到學校來電,說兒子耳孔內卡了BB彈,怎麼取都取不出來,請家長來學校帶小孩就醫。林先生心急如焚趕到校,健康中心發出的家長通知單上寫著「自塞BB彈入耳朵」,林先生又氣又好笑,問兒子:「BB彈怎麼會塞耳朵?」兒子回答,在操場上撿到BB彈,因為怕弄不見,才突發奇想塞進耳朵去。最後,他帶著兒子跑了三間醫院才取出。
四年級的小偉從上小學以來,三不五時就會從學校帶傷回來,不是跌倒擦傷,就是被飲水機燙到。有次小偉在樓梯上不小心跌倒,眼睛附近撞到尖銳物,血流滿面,校護趕緊通知家長到校帶孩子就醫。小偉媽心疼之餘,內心也小有埋怨:「不是才通過什麼安全學校認證嗎?怎麼還一天到晚帶傷回來?」
壓力大時,想喝瓶可樂抒壓,又怕體重失控,於是改喝「零卡可樂」……然而,愈來愈多的研究成果顯示,當初或許嚴重低估這些代糖可能帶來的健康風險,其影響程度甚至可能橫跨世代。
大家都知道我致力倡導兒童不吃零食、避開人工添加物,而且大人應以身作則。
有時候父母誤會我的意思,回頭警告孩子:「醫生說不要吃甜的。」我必須再次強調,天然的食物沒有問題,甜甜的水果、廚房的油鹽糖調味等,都不是我擔心的,記得刷牙就好。我真正擔心的是化學物質:色素、香精、防腐劑,以及這篇文章的主題—— 人工甜味劑,或稱為代糖。
若等到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才去引導手機的使用,恐怕為時已晚。我的建議是趁孩子還小,還沒吵着要手機時,就必須開始。
貪玩手機會導致功課退步,這是確定的。為人父母者,應該都有為這事糾正過孩子。但媒體也報導過,有青少年因為玩手機被唸,憤而跳樓自殺。更多狀況,是孩子不服氣,跟父母冷戰。難道,大人不該嚴管孩子的「螢幕時間」(screen time)?
走嚴格管教路線的父母,通常會舉出兩位科技大亨的例子。比爾・蓋茲曾在演講中透露,他們夫妻在孩子十四歲之前,是不給他買手機的。賈柏斯則在專訪中透露,他家小孩(當時十三歲與十六歲)沒有iPad。
校園霸凌發生時,從老師到霸凌者、受凌者、家長四方都承受著壓力,事件發生時,最困擾的問題常沒有標準答案,專家們的建議提供霸凌事件處理的參考。
孩子一旦捲入霸凌事件,不管是被霸凌者或是霸凌同學的人,身為家長的情緒一定會大受影響:憤怒、傷心、煩惱、自責、不敢置信⋯⋯該如何穩定自己、協助孩子?
班級導師通常是遭遇到學生人際衝突的第一線,遇到學生衝突發生時,除了輔導當事學生,讓老師感到艱難的是:與家長溝通。
除了教學,老師也是引導孩子適應學校規範的帶領者。夾在師生間的家長,面對孩子被安排特別座、聯絡簿上的罪狀,如何處理?
狀況1:國小的孩子因不守規矩,被老師安排在特別座,覺得被老師排擠,該怎麼和孩子、老師溝通?
學校是團體生活的場所,國小老師除知識傳授外,還要用心引導學生符合團體規範。老師會根據班級學生狀況,發展教室規則,當學生不遵從規範,老師根據規則處置,就可能出現提問中的問題。以下提供介入方法和策略給父母參考:
童年經歷打罵教育、被媽媽否定的大V,生了小孩後,意外成為網路上知名的教養部落客,主張以不打罵、不威脅、不恐嚇的方式育兒。
人氣親子部落客大V把蒙特梭利、正向教養,結合自身教養一雙子女的經驗,發展成的「V式教養法」,書寫在臉書「大V生活」粉絲頁,受到不少家長肯定,粉絲有五萬多人。
自詡「正向教養教主」的大V,大女兒亮亮六歲、兒子好好四歲,能成為教養專家,完全在意料外。從不諱言自己成長和教養路走得艱辛又挫折的她說:「我從小是被否定的孩子,經歷隔代教養、繼父性騷,從沒見過親生父親,媽媽還曾對我說『要不是你,我不會過這樣的人生』。」小時候媽媽離家工作,她在阿公阿嬤家生活,國小三年級才北上和媽媽同住,媽媽對她課業要求嚴厲,考不好不是打就是罵,只有考一百分會給她金錢獎勵,幾乎沒聽過媽媽對她說「你很棒」、「我愛你」。
我的班上有一位刺蝟男孩,自開學以來,每天都有不少攻擊他人的言語霸凌。有一天,他又弄哭一位女同學……
當我到學校演講時,講座回饋單裡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孩子在多元智能裡的內省能力?
應該是我演講時提的例子不夠具體,引發老師們後續的好奇。不過我更開心的是,老師們開始思考:在孩子犯錯時,不是第一時間以認錯或處罰,來當成處理事件的目的;而是更在乎引導的歷程,提升孩子的覺察能力,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與態度。
如何不對孩子發怒真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其實真的有方法,在現場多年加上自己為人母的心得,並看到在《自然教養》一書中有非常精闢的論點,特別彙整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從雙胞胎哥哥一歲多就重返職場,一邊擔任幼兒園園長的工作,一邊照料著三個孩子,當然我很幸運有神隊友還有同住的婆婆支持著,但相信我,拉拔三個孩子的過程中,不論是在教養上或是學校,從來沒有因為我自己是老師而輕鬆一些,唯一可以得利的大概是我知道哪裡可以去找資源、去求助。
身為媽媽的我當然也有崩潰的時刻,記得在兒子高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先生剛好出差半個月,我一個人負責三個孩子的接送、伙食、家務等工作,當天晚上不巧妹妹的舞蹈課晚下課半小時,我心急如焚的想趕快回家,因為知道當時在學校遇到霸凌風波的哥哥正在等著我。
面對心中充滿負面情緒的霸凌者、受凌者,家長、老師如何面對孩子的委屈?針對霸凌者、受凌者的不同輔導該怎麼做?
國一的小方(化名)總是被同學偉偉等人排擠、取難聽綽號,說出自己在學校的遭遇,爸媽也只叫他不要太在意。這天,小方又被偉偉嘲諷「你去廁所上課啦,看了就討厭」,被氣哭的小方當晚上網發文,罵了一堆髒話,還揚言要「給偉偉好看」。
到了學校,兩人都被找進輔導室,沒想到一見面就指控對方霸凌。小方哭訴,自己長期被欺負、忍不了才上網反擊;偉偉同樣不開心,委屈地說,「這樣也不該上網罵我啊!而且小方每次都挖鼻孔又摸大家的考卷,同學都很不喜歡他。」
聽到孩子被霸凌,憤怒、氣急敗壞是父母常見的反應,然而這樣做並無法真的帶孩子走上修復,《親子天下》綜整多位專家說法,提供父母真正幫助孩子該怎麼做?
就讀國小三年級的欣欣(化名)忽然變得不想上學,早上哭著不下車,晚上出現尿床等退化行為,欣欣媽媽向其他家長打聽才得知,女兒自從換座位後,常和坐在前方的小男生起衝突、拿原子筆互刺,有一回對方在盛怒下翻桌、砸毀女兒的便當盒,還放話要「殺了她」。但校方沒有主動告知這些細節。被通知參加雙方家長協調會的欣欣爸爸,面對男孩家長聲稱「自己的孩子才是受害者」,當下有種很想站起來潑水的衝動⋯⋯
爸爸的反應,是孩子被霸凌家長最常出現的情緒:憤怒。
尊重、包容是一輩子都用得上的能力,卻不在學校課表上。若想教反歧視、培養同理心,生活中的機會教育是最好的教室。
小筠(化名)是個平凡的國小三年級女生,這是她家的晚餐場景:一家人邊吃飯邊看電視新聞,小筠指著螢幕對媽媽說,「那個開挖土機的人好髒,他一定不愛乾淨。」媽媽回,「妳如果不好好讀書,長大可能就會去做那種工作。」
除了上述涉及貶抑他人,卻習以為常的對話,今年從高中生園遊會攤位以「烯環鈉」為名,諧音「死番仔」涉歧視原住民,到大學系學會選舉候選人,發表「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兩學分」等涉性別偏見的政見,一連串校園歧視時事,讓大眾反思「為何孩子把歧視語言當玩笑,還覺得理所當然?」
特生具有容易遭霸凌的特質,曾有調查發現,特生遭受霸凌比例是普通生同儕的六倍,專家建議四招,提早佈局、避免特殊生受凌狀況發生。
國小四年級的曉琪(化名)是亞斯兒,過去在學校表現很穩定,但爸媽卻發現她連續幾週物品消失,擔心她在學校被霸凌,但曉琪總是說不清發生什麼事,讓家長不知該如何協助。
在另一個班級,讓師生們頭痛不已的旻旻(化名)有情緒障礙,每次心情不好,就把周遭桌椅推倒、踩踏別人的書包,但事後老師總以「他是特殊兒」為由草草帶過,讓大家又氣又無助,心想「難道他是特殊兒,我們就要無限原諒他嗎?」
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能力最重要的開始,父母更是孩子最重要的情緒教練。
孩子情緒學習經驗深受父母的影響,父母同時也是穩定孩子情緒的最主要來源。
手機成癮是存在多年的議題,現在更直接威脅到下一代的心理健康。家長該怎麼管,才不會釀成衝突,或害孩子被孤立?專家指出,有品質的親子相處時光,才是根本。
「孩子上網就停不下來,不讀書、不寫作業了,怎麼辦?」
這是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演講時最常被問到的問題。諷刺的是,台下憂心忡忡的家長,聽演講的同時,往往一邊低頭滑手機,絲毫沒意識到自己也深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