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9.01.03

by 陳超明 (親子天下)

自從民進黨執政當局提出台灣將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以中文及英文為主要國民使用語言,引起不同專家學者及民眾的熱烈討論。不少語言學者提出「語言主體性」的質疑,台灣小孩應該從母語出發,求學階段再以中文為主,不應成為上個世紀英美殖民帝國的遺毒;也有不少民眾及中小學第一線教育者,站在實際執行面來看,使用英語成為教學語言,在有限資源及環境上,幾乎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從小學習雙語,已是某種台灣全民共識?

儘管不切實際,台灣父母親讓小孩從小學習英語的風氣(與壓力)從來沒有減少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01.16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證實,被拒絕時,人們會感受到嫉妒、孤單、焦慮等負面情緒。而且,人們傾向用錯誤的方式來解讀拒絕,將拒絕視為對方對自己價值的否定,而感覺更糟。

美國心理學家蓋·文奇(Guy Winch)在本月甫出版的新書《情緒急救》(暫譯,Emotional First Aid)中談如何面對拒絕、失敗、罪惡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小小不如意,他接受《時代雜誌》採訪表示:「想要從『被拒絕』中學習,我們必須以正確的方式來處理拒絕。」

那麼,究竟要如何處理學業上或人際上各式各樣的拒絕?以下是文奇的建議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01

by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 (親子天下雜誌)

有了小孩之後,經常會讓人不自覺的從母親,變身母獸。生活中隨處都有一句話惹怒媽媽的例子,最常見的是聽到別人說:

你怎麼沒有為小孩做更多?

你怎麼沒有給小孩正確的東西?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11.05 (更新 2019.01.23)

by 李宜蓁 (親子天下雜誌)

黃國倫牧師家有四個兒子,年齡分別是十六、十五、十二和五歲。每天早上上學時,老大是全家的鬧鐘,他一定最早起床、並確定弟弟都做好上學的準備;老二是永遠爬不起來那一個,習慣讓大哥打點一切;老三也睡得很沉;大家會容忍念幼稚園的老四動作慢一點點。

黃國倫形容,四兄弟的個性幾乎與排行教科書上寫得一模一樣:老大責任心強,照顧弟妹;老二的個性與老大相反(同性別則更加明顯),比較叛逆;老三在夾縫中求生存,常處於隱形狀態;老么最受寵愛,責任少、創意高。

為什麼家中的兄弟姊妹明明是「同公司產品」、在一樣的環境下長大,個性卻南轅北轍?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常覺得,「小孩能不能打」,就跟「國家應不應該有死刑」的討論點是一樣的。

贊成者都覺得這是一種有效、方便、快速的嚇阻方法。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身體(生命)權利、將小孩(人類)看做無法理性溝通、只具一時效力、暴力的一種管教(威嚇)方式。

雖然我知道很多教育專家提倡「不打不罵」的管教方式,但很抱歉,我要在此很誠實的說:我很嚮往這樣的境界,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做到。

體罰也要搭配愛的教育

在生養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懷抱著最初「不打不罵」的理想,最後成為「又打又罵」的實況,我嘗試過儘量控制我的怒氣,也試著尋找各種制止孩子頑劣行為的解決之道,其中當然包括溫言勸說、耐性懷柔……一直到訂定處罰規則:罰站、打屁股、打手心、勞動服務……但,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時,劈頭大罵,抄起「傢伙」亂打一通。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請問大家會打小孩嗎?小孩五歲,每次跟他好好講都無動於衷,怎麼勸都不聽,還愛頂嘴。」類似的提問,總是在媽媽社團裡引起熱烈討論。

「溝通無效當然要打!」「打了才會記住!」「功課不會不打,但品性不好一定揍!」「通常是講過三次以上還不聽才打」、「打,但打完要確認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打,但是過了九歲最好就別打了」......支持可以打小孩論點的人,強調許多動手的「前提」與「原則」,背後仍源於對孩子的愛,他們同時也憂慮著,若今日不採取積極管教,日後將會被視為「不盡責的父母」。

 而反對打小孩的家長,則提供各式各樣的處罰方案,多半是懲罰性的隔離與剝奪特權,例如:罰站、罰蹲、禁止看電視或禁止玩手機等。

 沒有父母天生喜歡打罵小孩,但因為欠缺更好的方法,以至於多數人仍寧可採取最熟悉、最快速,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懲罰,來教養我們的下一代。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又稱正面管教),強調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的教育法則,提供跳脫傳統行為學派,以外在動機來改變人們行為的另一種途徑。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兒子、女兒每天放學回來,都會鉅細靡遺的跟我聊一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

有一天,兒子青青如同以往一般,一邊吃點心,一邊跟我聊天:

「媽媽,今天我聽到了一件很稀奇的事!」

他頓了一下,賣個關子,才神秘兮兮的繼續說:「XXX跟我說,昨天下課時,他去廁所裡脫褲子給XX看。」。

饒是一向遇事相當鎮定的我,聽了也不禁大驚失色:「啊?脫光屁股給別人看嗎?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自願的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1.28 (更新 2019.02.22)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你的孩子是否以後也想當個網紅或直播主呢?或許你不知道,其實現在在社群媒體Youtube上最紅的網紅只有七歲。很多兒童和青少年網紅在網路上的知名度可能父母都無法想像。兒童和青少年是數位的原住民,現在的工具非常的簡單也沒有門檻,如何讓你的孩子在開始經營自己的頻道前學會保護自己和家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讓新科技產生正面影響力?

7歲的萊恩是「萊恩玩具頻道」的主角,全球有1700萬人訂閱,超過260億人次看他介紹、玩玩具。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調查統計,他去年各種收入有2200萬美元,是You Tube網紅的第一名。

13歲,來自俄羅斯、被稱作「全世界最美的小女孩」Kristina Pimennova,在臉書有426萬人、Instagram有240萬人追蹤,每一張照片都吸引數十、上百萬個讚。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1.10

by 王宏哲 (親子天下出版《教養的真相》

親子關係的崩壞,可能源自於「對話」的崩解。為什麼我會這樣說?這是因為若父母不懂如何跟自己內心對話、不知如何跟孩子對話,於是大人跟孩子間雖然緊密,卻也帶來更多的緊張。送妳一句話,就像看我直播一般,先幫你收拾挫折的心情,轉換內在負能量,我們,再一起繼續走下去!

1、給一直回到原點的「崩潰媽」:
沒有人是天生的爸媽,挫折是育兒必經的過程,連失敗都是在前進,沒有到不了的終點。

2、給擔心孩子會不會來不及教的「煩惱媽」:
只要他是個孩子,就永遠來得及,只是不同階段要用不同方法教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0 (已於2019-01更新)

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外文系,留學美國賓州大學,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一路順遂的她,在孩子出生後,有十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專訪梁旅珠,分享她的教養經驗。

教養心法1: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12 (已於2015-08更新)

「均均(化名)今年小二,老師常抱怨他上課愛講話、坐不住,像裝了馬達一樣中午都不睡覺。他的座位被排在教室最後一排,排隊領營養午餐時常常跟同學推擠吵架。老師問我要不要帶他去給醫生評估,我好擔心他是過動兒。」

過動兒不像視覺障礙或智能障礙有明顯的指標可循,診斷的灰色地帶大,均均媽媽的擔憂反映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 (已於2018-10更新)

八月初的早晨,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一段,鄰近台大醫學院的東門國小,李玉玲(化名)來到一年級教室內準備開學,即使教書教了二十一年,有十七年帶的都是低年級導師班,經驗豐富的李玉玲仍形容自己處於高度備戰狀態。前兩年一開學,她的班上就有六個類別的特殊兒:亞斯伯格、妥瑞兒、輕微自閉、注意力缺失症(ADD)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兒。

而李玉玲的班級不是特殊現象,東門國小一個年級有十一個班,電腦隨機抽籤分班,「每個班都有特殊兒,而且不只一個,」另一位也準備接低年級導師班的唐美瑩(化名)說,她已經接到校內幼兒園的通報,還沒開學,一位即將成為她學生的孩子一見到她,就指著她鼻子罵:「你不是好老師!」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7-17

孩子上課老是坐不住、站起來走動或干擾同學的學習嗎?這都是常見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症狀!醫師表示平時多吃點魚、堅果和新鮮蔬果,補充omega-3,有助改善此病症。

上課不專心又過動,恐是omega-3短缺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1-17

台南17歲小媽媽與友人毒打1歲多女兒致死,讓群情憤慨。2019年第一個月還沒結束,就接連爆出讓人心痛的家暴、虐童案件。憤怒之餘,怎麼才能防止這樣的虐童繼續發生?

家扶基金會社會資源處處長林秀鳳指出,根據衛福部資料,近幾年來,0到6歲幼兒受虐比例逐年攀升,這些孩子被發現時都很嚴重,來不及長大,當天就死去。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0-31 (已於2018-11更新)

從小,我所受的教育,都是做錯了就要挨罵跟挨打,所以我很討厭別人說我錯,考試也是一樣,考卷發回來就趕快藏起來,完全不想去面對我到底哪裡不會,也因為這樣,錯的永遠不會,累積越多越難往上走,我一直在走冤枉路。

父母課題:學著彎下腰請教別人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0-31 (已於2018-11更新)

缺乏想像概念、錯誤的肢體動作,都可能影響學習,曾帶著孩子自學的王麗芳在生活周遭看到許多學習卡關的例子,他們並不是學習能力比別人差,而是卡關在一般人從未想過的地方。

當老公決定從建築師事務所轉戰室內設計時,我也去坊間的室內設計教室補習了平面製圖,立體的概念其實很好玩,一開始老師就運用一些圖形,讓我們去判斷怎麼將圖案立體呈現。

那班上有一位同學,讓我印象很深刻。他跟著父親一起從事木工,他可以看懂室內設計師的平面設計,也常常想著,如果自己會畫設計圖,或許就不需要當一個勞力取向的木工。於是,他報名了電腦繪圖班。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9-01 (已於2018-10更新)

「Relax, he is just being a kid!」這是一句老師對我說的話,當時我帶著三歲的兒子在美國的一個體能教室裡上課,Aidan在教室裡跑來跑去,不聽使喚,拿了老師的球就不放手,還到處追著其他的孩子,我心想:「在別人眼裡,兒子應該是個小惡魔吧!」我怕兒子搗亂次序,於是我走向前,嘗試制止他的搗蛋行為。

沒想到老師的一句「He is just being a kid!」點醒了我,當時我問自己:「我是怎麼了?這不是我常常對其他父母說的一句話嗎?怎麼連我自己也忘記了?」

其實我早期一直都在美國接受教育,自己專精的是兒童發展和兒童行為,也常常教育父母們,很多孩子的惱人行為是正常發展的必經路程,像是寶寶喜歡把手和物品往嘴裡放、抓媽媽的頭髮、把東西往地上丟、咬人或打人、什麼東西都可以當玩具、把房間弄得亂七八糟……等,這些都是一般家長很困擾,但卻又都是孩子在成長期會做的「正常事」。

我回想自己在台灣養育Aidan的這段路程中,有很多的掙扎。雖然我深信自己的專業背景和教育理念,但是有時候還是會在文化的差異下被限制。在亞洲人的教育裡,孩子要守規矩、聽話、不搗蛋才是乖孩子,因此在這種環境下,我多少會受影響,也開始變得緊繃,以至於會開始要求Aidan要遵守環境給我們的「規範」。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07

隨著孩子長大,父母「如何教」、「如何養」的焦慮日漸浮現。家醫科醫師、人本教育專欄作家李佳燕以「帶孩子來這世界的初衷」,帶領家長重新思考養育孩子的初心,替煩惱的父母們開一劑教養處方。

你曾經為了孩子的字寫得好不好而引起親子衝突嗎?家醫科醫師、人本教育專欄作家李佳燕在一場演講中說,為了要孩子寫一手漂亮的字而奮戰,甚至擦掉孩子不好看的字, 是一件不值得的事!

演講時,李佳燕在投影幕上秀出一張小學2年級要升3年級的聯絡簿照片,裡頭字糊成一團、內容詞語不通,報紙寫成了報「子」、樓上的「樓」只會拼注音。她問台下聽眾,誰能接受這種字,而且不會要求孩子擦掉重寫?少部分人舉手了,「謝謝你們,因為這是李佳燕的字。」逗得台下聽眾捧腹大笑。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0-26

使用手機 親子溝通大挑戰

21世紀的父母經常為如何與這一代的孩子(iKids)溝通手機使用行為而煩惱。許多父母甚至將拿走3C產品當作一種處罰的方式。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