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風暴中,親師不知所措的13個問題

校園霸凌發生時,從老師到霸凌者、受凌者、家長四方都承受著壓力,事件發生時,最困擾的問題常沒有標準答案,專家們的建議提供霸凌事件處理的參考。

孩子一旦捲入霸凌事件,不管是被霸凌者或是霸凌同學的人,身為家長的情緒一定會大受影響:憤怒、傷心、煩惱、自責、不敢置信⋯⋯該如何穩定自己、協助孩子?

班級導師通常是遭遇到學生人際衝突的第一線,遇到學生衝突發生時,除了輔導當事學生,讓老師感到艱難的是:與家長溝通。

《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針對校園霸凌有明確定義和處理流程。然而,在教育現場卻存在模糊地帶。許多處理校園霸凌的專家、學者都指出,近年來的案件中,霸凌者、被霸凌者角色交錯、模糊,難以辨識,也是近五年來霸凌通報確認率低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多位教育輔導專家都指出,無論霸凌是否被認定,孩子能否在事件中復原、成長,學會更好的人際技能,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針對這些現場的不知所措,《親子天下》彙整出遇到校園霸凌事件時,家長、老師常見的十三個問題,訪問專家,提供解惑。

給家長的安定對策:

 

Q1小三的孩子已經不只一次「作業本不見」,後來又說「被同學拿走」。我懷疑孩子可能被霸凌,但問他、他又說不清楚,身為家長可以怎麼處理?

遇到這種孩子說不清楚、但是疑似遭同學捉弄的情形,桃園青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心理師黃之盈建議,家長第一步可以先和班導師聯繫,了解詳細狀況。如果作業經常不見,老師和家長雙方可以運用「作業檢核表」掌握孩子每天交、收作業的狀況,也藉此提醒班上同學:「學生作業有大人在看顧、追蹤」,避免亂拿同學作業的問題再次發生。

台北市教育局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則提醒,孩子若有以下這些情緒或行為的變化,包括:常莫名開始哭泣、心情低落、憂鬱、逃避上學、晚上睡不著、自我傷害,或是書包、文具、作業等個人物品被毀損或破壞等,持續超過一個星期,就必須立刻向學校老師聯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Q2就讀國小二年級的孩子說,班上同學分組,都沒人和他一組,我可以向學校檢舉他被關係霸凌嗎?

許多校園裡的人際衝突事件,尤其在低年級,不見得構成霸凌。如果符合霸凌行為的定義,家長固然有權利可以向學校提出檢舉,不過,兒童福利聯盟研發組督導邱靖惠建議,如果是情狀較輕微的關係霸凌,可以由輔導單位居中協調,讓雙方的家長和小孩坐下來面對面溝通,說出各自的看法和立場,透過對話來解開誤會,也是一種有效的解決方式。

Q3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惡意捉弄,且不只一次。學校「調查」後回覆我「對方說只是在玩」,我可以怎麼做?

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鍾依靜建議,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長首先要安頓好自己的情緒,才能理智的和學校對話。多數的學校面對理性的家長,會更願意溝通,也可以提供更多幫助。

通常班導師是最了解學生互動情況的人,鍾依靜建議,當孩子表示自己被欺負時,家長可以先聯繫班導師、了解事情全貌,也要和孩子討論,在班上該如何和欺負自己的人相處、遇到危險如何求助。

在法規層面,新修訂的《校園霸凌防制準則》中,如果學校決定受理霸凌事件,最終必須提供調解或調查報告給當事人,如果受凌者家長不服學校霸凌防制小組最後決議,可以向教育主管機關提出陳情。

Q4孩子捲入霸凌事件受凌的一方,但是最終的霸凌調查報告,對霸凌者輕輕放下,心情該如何調適?

霸凌調查結果不如期待,除了可依相關程序提出陳情,鍾依靜也建議,家長可以讓孩子知道,這不代表他們沒有受傷、他們的感受不是事實,「如果孩子的情緒沒有被接住,每天還要去學校,情緒會一直發酵。」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輔導主任張容雪提醒,只要有衝突就一定會造成傷害,其實不必太執著於霸凌「是否成立」,但一定要明確要求學校介入、提供孩子協助。

Q5在霸凌事件中的受凌者,可以要求在原校轉班嗎?又,霸凌者被其他同學、家長要求轉學,一定得照辦嗎?

在霸凌事件中不論是哪一方,都有學習權、受教育權。依照新修版《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在調查處理階段、或是最終局處理後,基於尊重受凌者意願、降低當事人互動的之下,若有必要,可以對當事人抽離個別教學或輔導,並得暫時將當事人安置其他班,或協助當事人依法定程序轉班。

鍾依靜建議,霸凌行為人宜先依照學校的處理流程,持續接受輔導、對話,至於轉班,需依規定處理。她指出,每個孩子在求學過程當中都會犯錯,學校就是一個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成長的場所,如果孩子確實做出霸凌行為,應該虛心接受懲處和輔導,但也該給他改進的機會。

不過,當校園環境本身有整體系統問題,已經不是孩子改善、調整行為就能被接受,資深教育輔導人員建議,為了孩子身心健全發展,可以考慮轉學到相對友善的環境去。

不論轉班或轉學,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專任輔導老師王淑玲認為,更重要的是,孩子身上的問題有沒有被處理、解決,否則就算換到新環境,同樣的情況還是會重複上演。

Q6偶然間發現,孩子與班上好友會在群組中一起説某位同學壞話,追問孩子後她說,如果不參與,自己也會被那群朋友孤立。我可以怎麼幫助孩子?

孩子渴望同儕認同,對同儕要求難以拒絕。黃之盈建議,家長可以引導小孩思考,究竟怎麼樣的朋友,才是「好朋友」?如果因為不參與欺負別人、就被孤立,是真正的「好朋友」嗎?老師和家長也應該留意,為什麼孩子會想要用迎合的方式來交朋友?傾聽孩子的想法,並且告訴孩子,他們並不是毫無選擇,還有更好的人值得做朋友。

Q7孩子被校園霸凌調查判定霸凌同學,會不會一輩子留下汙點紀錄?

「不會!」台北大學橄欖枝中心計畫主持人、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育聖斬釘截鐵說。他指出,「霸凌成立後重點是要輔導,且校內的紀錄不會出校園,所以並不會留下一輩子的汙點紀錄。」

教育部回應,校園霸凌事件處理以防制、輔導為原則,參與校園霸凌調查事件的人員,都負有保密義務,如有霸凌成立案件,也不會以影響行為人升學或就業做為制裁、遏止手段。

鍾依靜也說,相信老師都會看孩子長期的表現,而非過去的紀錄。

給老師的安定對策:

Q1學生間的衝突,到什麼程度才算「霸凌」,需要通報學務處?我會不會太小題大作?

教育部《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對霸凌的定義,需具備四種要件:包括以言語等樣態侵害他人、持續發生、故意為之,及對他人造成精神、生理、財產上損害。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杜淑芬指出,只要符合要件,老師就應該通報學校、主管機關。「當霸凌行為發生了,透過通報停止繼續的傷害行為是重要的宣示,」她指出。

然而,杜淑芬也提醒,通報無法協助當事人得到關係的修復或成長,許多受害者想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霸凌,有些孩子想要行為人被懲戒,更多的孩子希望班級能夠平靜,因此經營班級正向人際氛圍是重要的。但老師並不是全能,杜淑芬和顏瑞隆建議,只要老師不確定該如何處理,應要主動求助和諮詢,可先向學務處、輔導室反映班上學生的互動情形,一起討論該如何應對。

Q2班上有些強勢的小團體,會欺負相對較弱勢的小團體,但由老師介入,又怕反效果。該如何破解小團體勢力呢?

張容雪認為,放任小團體現象變得嚴重,將會影響班級氣氛,所有同學被逼得要選邊站,所以一定要介入處理。她建議,老師可以私底下單獨和每一個小團體談談,去理解學生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對彼此有什麼不滿、有什麼想要老師協助的地方?一步步找出癥結點。

了解之後,再引導檯面上的彼此對話、理解。而在班上討論時,不要太針對性,恐怕會帶來對立,反而會激化小團體現象。「老師需要示範的是,每個團體都可以被接受、促進彼此的對話機會,」鍾依靜表示。

Q3小恩在老師面前很正向,但私底下卻小動作不斷、會欺負同學。如何引導像小恩這樣的孩子?

鍾依靜分析,這樣的孩子,通常追求在老師面前有個正向標籤,想要被稱讚、被肯定,讓自己看起來很優秀、很厲害、很受喜愛。老師要思考:這些心理需求有沒有辦法透過其他方式去滿足?透過能力的發展,不需要透過打壓、欺負別人,來滿足自己的優越感。

杜淑芬分析,這樣的孩子一定非常聰明、有能力「操弄」,也希望得到最多的關注。遇到這樣的學生,她會試著去理解為什麼他這麼焦慮、焦慮到要去排擠其他學生,可以幫助小恩把焦慮說出來,告訴他可以不用這麼完美、維持這麼好的形象。

杜淑芬建議,老師也可以試著轉移鎂光燈,製造機會,輪流給其他學生展現優點的機會,用這個舉動來告訴小恩:「不會因為別人變好,你就因此變得差勁,在欣賞自己的同時也要看見他人的獨特」。

Q4被排擠的學生,有時具有一些同學不喜歡的特質。應該如何幫助、引導這樣的孩子,改善人際關係?

不善交際、言行失當、衛生不佳、身心障礙⋯⋯等特質的學生都可能是遭受霸凌的對象。杜淑芬坦言,要扭轉不受歡迎的特質是很困難的任務,但老師可以幫他們創造改善人際關係的機會。

例如,有些孩子說話較直接,張容雪說,老師可以說出學生語言背後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引導學生自我覺察,讓他意識到自己的表達方式影響了別人觀感,「當學生意識到自己問題,就會有做出改變的動機,」張容雪說。

杜淑芬也指出,沒有被同理過的孩子,不會同理別人。也要讓同學看見他的進步,讚賞鼓勵,引導、改善孩子的行為。

鍾依靜提醒,有些「不被喜歡」的特質,是孩子本身沒有做錯事,例如性向、身材、家庭背景等,「這個涉及價值觀,要長期灌輸平等、尊重的概念,要讓孩子知道,每一種特質都應該被尊重,」鍾依靜說。

Q6孩子會欺負班上同學是事實,但家長只相信自己孩子的說法,覺得「一定是對方先來挑釁!他在家裡都不會這樣!」身為老師,我該如何讓家長理解全貌?

遇到急著為孩子辯解的家長,黃之盈會試著說出家長的動機、讓家長感到自己被同理。例如,說「孩子在家裡表現不會這樣」的家長,是想讓老師知道「自己的孩子沒那麼壞」、「自己並沒教壞孩子」。

鍾依靜也分享親師溝通的心法:首先,不要以「告狀」語氣,而是以「協助孩子成長」、與家長一起合作的立場溝通。

其次,運用家長訴說角度尋找切入點,例如家長說,「孩子是因為被挑釁,才做出反擊。」老師就可以提醒家長,要注意孩子的情緒控制,如果孩子遇到挑釁就使用威嚇、霸凌手段,未來可能會造成更難收拾的後果。

Q7班上學生發生霸凌衝突,家長對立,也質疑我帶班能力。感到壓力很大時,可以找誰幫忙?

杜淑芬建議,如果老師的情緒感受委屈,可能會讓處理的情況更糟糕。建議老師要先冷靜、平復自己的情緒,並尋找專業資源進來幫忙。

除了向學校其他資深老師、行政團隊求助,教育部也已成立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提供教育部主管高中以下學校教師諮詢服務;該網站也彙整了各縣市陸續提供的教師支持服務,例如,基隆市、新北市、桃園市就和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健中心合作,提供教師免費線上或實體心理諮商。(網路搜尋:「教育部教師諮商輔導支持中心」)

諮詢專家:

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專任輔導老師王淑玲、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杜淑芬、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副教授林育聖、兒童福利聯盟研發組督導邱靖惠、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輔導主任張容雪、桃園市青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心理師黃之盈、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鍾依靜、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依姓氏筆畫序)

關鍵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輔導小錦囊 親職教育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