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方法幫助父母,教養專家何翩翩:我也曾經崩潰

如何不對孩子發怒真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其實真的有方法,在現場多年加上自己為人母的心得,並看到在《自然教養》一書中有非常精闢的論點,特別彙整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我自己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從雙胞胎哥哥一歲多就重返職場,一邊擔任幼兒園園長的工作,一邊照料著三個孩子,當然我很幸運有神隊友還有同住的婆婆支持著,但相信我,拉拔三個孩子的過程中,不論是在教養上或是學校,從來沒有因為我自己是老師而輕鬆一些,唯一可以得利的大概是我知道哪裡可以去找資源、去求助。

身為媽媽的我當然也有崩潰的時刻,記得在兒子高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先生剛好出差半個月,我一個人負責三個孩子的接送、伙食、家務等工作,當天晚上不巧妹妹的舞蹈課晚下課半小時,我心急如焚的想趕快回家,因為知道當時在學校遇到霸凌風波的哥哥正在等著我。

一回家,果不其然哥哥一整個暴走,大喊要打電話去舞蹈中心罵老師,被我擋下來後就開始狂丟妹妹的物品,我看到妹妹邊哭邊撿著自己的書包、外套⋯⋯,手心手背都是肉,真的好心痛,只好先支開妹妹,一個人面對失控的哥哥。

有效管理的實戰技巧

如何不對孩子發怒真不是件簡單的事,但其實真的有方法,在現場多年加上自己為人母的心得,並看到在《自然教養》一書中有非常精闢的論點,特別彙整出來希望能對大家有幫助。

1了解孩子生理上的限制

父母也許在自己的事業上是非常出類拔萃的,但回到育兒上可能都是生手,因此需要試著去了解每個階段的孩子到底可以要求到什麼程度,過與不及都會產生負面的後果。

另外,如果孩子有特殊需求也要適時的考量進去,像是有過動傾向的孩子可能特別容易衝動;有自閉傾向的孩子可能堅持度很高等,因著孩子不同的需求我們必須給予彈性的要求。

2情緒教育的第一步:身教

蒙特梭利博士告訴我們零到六歲的孩子有一種發展上的特性叫做「吸收性心智」,這個階段的他們如同海綿般,不會去判斷是髒水還是乾淨的水,就是全部都吸收進去,形成他們的一部分,影響他們一輩子。

因此環境及身邊的成人就顯得格外重要,如果爸媽吵架都是摔東西、飆髒話,就算我們轉頭告訴孩子不可以學,都只是讓孩子學到「在爸媽面前不可以」而已,當爸媽不在或孩子失控時,他所吸收進去的就會全部爆發出來,這是很正常的表現。

3當下最好的處理方式:轉身離開,不再爭論

雙方情緒都高漲時如果大人還執意說道理、要說服小孩通常都是無效的,就算孩子不再爭辯也只是學會左耳進、右耳出,愈大愈是如此。彼此都會需要時間和空間讓前額葉啟動,從不同角度去思考目前的困境,然後用平靜堅定的聲音簡單告訴孩子,他的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就這麼簡單。

4切記沒有彈性的管教,將帶來更大的衝突

不斷帶著怒氣重複一樣的管教語言,像是「快一點、快一點、我叫你快一點聽不懂嗎!」,或是設定一些禁忌「我們家就是不准吃巧克力」等,對孩子來說反而是一種隱形的邀請。當孩子還小的時候他學會「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等到他長大有能力離開你時,一定二話不說地轉身離開家,因為他從來就不是「服你」,而是怕你!

5轉移情緒:利用身體擁抱、輕撫;帶到戶外或其他場域

通常愈小的孩子愈好轉移,常常換個場域他們就換個腦袋了,有些孩子喜歡擁抱輕撫,有些卻很敏感,所以還是要視孩子的情況做處理,千萬不要一直和他在原地舔傷口,只會愈舔愈傷心,帶著他往前去做下一個動作通常會看到效果。

這幾年在現場遇到一群認真的爸媽以為不停的同理孩子就會有效,所以一直說:「我知道你很傷心、我知道你痛痛很可憐⋯⋯」,結果孩子愈哭愈慘,這時我就會介入,希望大人要先把孩子帶出情緒中,而不是一直扮演受害者的角色,這中間的拿捏需要成人更理智地去判斷,同理孩子並沒有錯,但過度同理就不是好事了。

6給予孩子更多責任與貢獻

在《自然教養》一書中提到,教育孩子「自願」做家務是必要的,幼兒其實根本不需要太多的玩具,如果我們能有耐心地帶著他們做家事,他們反而會感受到自己是有貢獻、有能力的,而孩子適合開始學習家務的年紀是「一歲」,從簡單的遞物、放東西,而不是用「你還太小,不適合幫忙」扼殺他們與生俱來想要幫忙的熱情。孩子需要藉由付出來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進而對家產生出歸屬感、連結感,這才是我們需要營造出對孩子而言最有價值的感受。

孩子其實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把躲不過的「照妖鏡」,在他們面前我們種種的情緒,甚至過往創傷都會不經意流露出來,唯有真正的覺察與面對自己的不足,虛心面對和學習,才有可能讓孩子與我們都能往正向的道路前進,享受彼此的陪伴,成為未來最甜蜜的回憶。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