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簸的青春期 父母當好旅伴

你家也有青春期的孩子嗎?情緒難以捉摸的他們,彷彿是家中的陌生人,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度過這場荷爾蒙風暴?

寒假上合歡山,遇上很多美景──尖山坡上掛滿霧淞,一片銀白;從主峰眺望,雲海靈動,把夕陽的退場烘托得從容優雅;仰望星空,千萬雙明亮的眸子穿越光年來看顧;日出把石門山步道染成金黃,木梯上結滿晶瑩的霜雪……。

然而,我最想記下的,是跟十五歲兒子的這個片段。

往東峰路上都是好階梯,但丈夫害上輕微高山症,邊走邊喘,只能龜速前進。兩孩腳力好,便請他們先攻頂。我們在不算陡的斜坡上走走停停,想到兩兒在頂峰上挨冷受凍,便發訊息:「不好意思,猜還要四十五分鐘,謝謝耐心,如果風景看夠了,可自行下山活動!」

不久,遠處一個竹竿似的身影從高處步下。看著兒子趨近,我趕緊跟丈夫開盤:這是來接我們,抑或路過?

這一年,兒子步入顛簸的青春期,加上突然從香港移居台灣,經歷種種生活巨變,即使自覺跟他親近的媽媽,也常常感到情感失聯,只能堅持陪伴。老實話,在他滿溢的內心小劇場裡,究竟還有沒有一個小角落能安置爸爸媽媽,我沒有很大把握。

數數手指,自己二十多年的工作履歷,跟家庭相關的採訪和編輯作業,還真不少。有關青春期那場荷爾蒙風暴,除了親身體驗(畢竟人人都有少年時),還收集了很多家庭的椎心分享,也受惠於醫師、社工和心理學家的一手訪談,兼拜讀過相關書籍。那是一路上有意識的聆聽和學習,希望為自己也為孩子,練就出生命的彈性和寬度,從容過渡「惡名昭彰」的那幾年。

問題是,青春期就像人生很多事情那樣:必須努力準備,卻永遠無法準備得好。明明上一刻還埋首嬰兒香,享受稚兒全心全意的擁抱,怎麼稍不留神,圓滾滾的小不點竟被拉成長長的竹篙?何以莫名其妙就觸怒了他?從何時開始習慣鎖門,先是睡房,再來心房?

孩子是心頭肉,我無法按照預定劇本瀟灑起來。慶幸過去的功課沿路提醒:「當爸爸媽媽」從來都是「動詞」,必須追上孩子,不斷成長和蛻變,譬如:

一、同理孩子的青春

長大後我們很容易忘記,年少的自己也曾是情緒大海中的浮萍,期待又恐懼,自大又自卑,敏感復易怒,會為別人一句話而感到世界崩塌。

我不妄想借封塵記憶來明白眼前的孩子,只記取一點:對於在荷爾蒙波濤裡身不由己的少年,大人的同理,一定比輕蔑好。

二、少當「父母」

孩子上一秒跟朋友網上相見歡,下一秒看到爸媽,立即「刷」地一聲換上撲克臉。不必懷疑,他/她真的在針對你。但先別傷透心,與其說被針對的是你這個人,不如說,是父母這身分令我們變成箭靶。

青春期是摧毀與重建並行的階段,只有從孩童身分破繭而出,才能建立屬於自己的獨立認知,長成大人。也許是時候減少倚老賣老,多實習平等相處;當孩子的爸媽少一點,當孩子的朋友多一點,看看能否華麗轉身?

三、抓住擁抱的瞬間

在繪本《小傢伙》裡,孩童會隨年月長成各種生物:先是愛尖叫的禿鷹寶寶,然後是撞翻家具的小笨象,再來是壞脾氣的噴火龍,後來還有倒吊在窗簾上哭哭啼啼的蝙蝠……。

這樣的戲碼也曾在我家上演:上午是黑臉魔王,呼氣大一點都怕惹怒;中午變小刺蝟,在家塞耳機,在外跟家人保持三個車位的距離。待在孩子身邊如履薄冰一整天,心都累了,可是到了晚上,卻突然變回從前那個親愛的小傻蛋,興高彩烈拉著你直說傻話……。

在青春期的變與未變之間,不穩定是常態,只能提醒自己「既來之,則安之」。此外我還試著多進取:趁孩子不討厭爸媽的片刻,爭取機會來個抱抱,儲足自己的電量,應付下一個循環的冰河時期。

四、把堅持留在刀口

對孩子的生活要求,倘若說了一百次還是沒用,那就是沒用啦。嘮嘮叨叨用來應對小學生還可,倘若用來應對青少年,卻等於自掘墳墓。所以訓話務必儉用,把教養的堅持留在刀口上。

至於那些不會把孩子養成壞人的惱人習慣,譬如書桌亂糟糟、襪子沒放好等,我提醒自己改用遊說和討論的方式,又或必要時使出絕招:「眼不見為淨」。

五、穩住自己供給愛

我唯一該做、以及做了對孩子最有益處的事,就是穩住自己的情緒。那樣才能在孩子需要時成為他/她的靠山,不需要時,要多低調便多低調。然而,無論多低調,供給的愛不能少、也不能斷──誰說黑臉魔王和小刺蝟不需要爸爸媽媽的愛?

這些都是我當媽媽的功課。而我想像,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難關,我的功課,也不一定是別人的功課。但同路人分享非常重要。看到別人熬過了,常常是強心針,提醒我保持信心。

坡上的竹竿逐漸趨近,兒子終於站到我們跟前。階梯上的他看起來比平常還高,差不多要仰望了。他伸手要取爸爸的背包,酷酷地說,「我想起來,可以替你拿這個。」

然後,一個人又朝頂峰走去,背上是爸爸的背包,步履輕盈地。

那是成長。殘忍時令人痛苦,絢麗時教人驚豔。我記住這背影,日後心靈有用。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