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勵傾訴接住「急性期」負面情緒
面對心中充滿負面情緒的霸凌者、受凌者,家長、老師如何面對孩子的委屈?針對霸凌者、受凌者的不同輔導該怎麼做?
國一的小方(化名)總是被同學偉偉等人排擠、取難聽綽號,說出自己在學校的遭遇,爸媽也只叫他不要太在意。這天,小方又被偉偉嘲諷「你去廁所上課啦,看了就討厭」,被氣哭的小方當晚上網發文,罵了一堆髒話,還揚言要「給偉偉好看」。
到了學校,兩人都被找進輔導室,沒想到一見面就指控對方霸凌。小方哭訴,自己長期被欺負、忍不了才上網反擊;偉偉同樣不開心,委屈地說,「這樣也不該上網罵我啊!而且小方每次都挖鼻孔又摸大家的考卷,同學都很不喜歡他。」
類似的狀況,在教育現場層出不窮。台中市黎明國中專任輔導老師羅丰苓觀察,多數校園霸凌事件中,其實少有明確的加害跟被害者,許多人際衝突你來我往,多是雙方都有各自的議題與內在需求需要協助,「因此無論霸凌事件是否成立,都需要經歷輔導」她強調。
「急性期」3大溝通關鍵
孩子遭受霸凌、回家哭訴,該怎麼接住孩子的情緒?如果孩子是霸凌者,該直接開罵嗎?諮商心理師、桃園市青埔國中專任輔導教師黃之盈指出,身陷霸凌事件的孩子,無論是霸凌或受凌者,都可能陷入負面情緒的「急性期」;在此階段,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把事情說出口、排解情緒。對於事發初期的溝通,她建議這麼做:
❶不否定回應孩子的分享:「怕被罵、不知道說出口大人會怎麼反應」是孩子在表達感受時最常見的擔心。可以說「爸媽(或老師)很關心你,如果你想講可以告訴我」或詢問「你的失落感是怎樣的感受呢?」等語句,鼓勵傾訴感受,同時避免用批評、否定、責怪的態度回應孩子。
❷表達同理、維持關係連結:對於受凌孩子,可以表達「你說你很難過,其實我也是,因為我覺得我沒有保護你,身為父母我不希望你受傷害」、「你是重要的,我怎麼捨得讓你被欺負?」等,讓孩子感受到被同理。對於霸凌者孩子,可以平和地詢問「為什麼想這樣對待對方呢?」「我很在乎你的感受、感覺到你在忍耐。你習慣用忍耐來處理問題嗎?」引導孩子說出感受。
黃之盈提醒,過程中親子可能會誤解對方的想法,因此產生摩擦,家長可以帶孩子一起吃頓好料、盡量表達關心,連結親子關係,不用將犯錯的孩子視作「加害者」,若不試著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需求,反而可能將孩子愈推愈遠。
❸找出問題,三方輔導才能真正變好:擔任輔導老師近二十年的羅丰苓點出,班級中三十人來自不同背景、被迫同班每日相處,要互相競爭又要彼此合作,在校園內不發生任何排擠現象或對同學的厭惡情緒,其實如同天方夜譚;若沒有疏通同學間的問題,霸凌者對於受凌者的負面情緒結合實際行為,就可能成為「霸凌」。
羅丰苓指出,受凌者不受歡迎的最大宗原因,與衛生習慣、社交技巧缺乏有關。她舉例,有些國中男孩習慣伸手到褲子裡拉內褲,隨後碰觸同學物品,大人較難發現這些細節,但同學都看在眼裡;她也曾遇過有受凌者家政課時不想弄髒手而拒絕清洗餐具,或告發同學上課時間偷看漫畫等狀況,讓同儕認為「很白目、難相處」,也不喜歡受凌者。
輔導運用4技巧
羅丰苓說,當老師意識到學生遭受霸凌或不友善對待,需要針對霸凌者、受凌者進行個案輔導,也需對全班進行班級輔導,才可能解決問題。教師在輔導過程中可以採取以下做法:
❶辨識狀況,啟動不同輔導方式:台北市國語實驗國民小學專任輔導老師王淑玲指出,輔導老師、班級導師需要多方合作,釐清該起事件是兩個同學間的狀況,對雙方採取個別輔導,還是不只單一位同學對特定同學有負面態度與行為,除了個輔外,還需要入班進行班級輔導,協助改善整個班級的氛圍與團體動力。
❷協助受凌者改變既有問題:羅丰苓指出,與孩子建立信任關係後,教師可以較婉轉方式,說明同儕實際上不喜歡的行為,並與學生、家長討論如何改善。她舉例,有些人拉內褲是因內褲過小,其實請家長購買合適的尺寸,問題就能馬上解決。她也建議,可請孩子思考「你最喜歡哪位班上同學?他有什麼特質或行為,讓你覺得很欣賞?」為孩子找到改進時可以參考的榜樣。
❸協助霸凌者正確應對情緒:羅丰苓說,多數霸凌者是因看不慣受凌者的表現,又按捺不住衝動而選擇傷害對方。可以與孩子聊聊「因為霸凌對方,你付出了什麼代價?」「你這麼做,對方的表現有讓你比較開心嗎?有其他方法可以讓你不再討厭對方行為嗎?」引導孩子認知自己行為的錯誤。她建議,可以提供正確應對方式(如:覺得生氣時與受凌者保持距離、做其他事轉移注意),或請霸凌者模仿其他同儕的應對作法,避免再次發生霸凌行為。
❹改變需仰賴全班的具體行動:羅丰苓建議,教師可引導全班討論,「如果你不喜歡某位同學的行為,怎麼做可以造成實際改變?」找出能共同執行的友善行動。王淑玲也分享,可以透過帶全班看繪本、使用桌遊或情緒教育素材等活動,帶孩子看見不同同學的優點與美好、學習多元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