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手機,有些話必須趁早跟孩子說

若等到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才去引導手機的使用,恐怕為時已晚。我的建議是趁孩子還小,還沒吵着要手機時,就必須開始。

貪玩手機會導致功課退步,這是確定的。為人父母者,應該都有為這事糾正過孩子。但媒體也報導過,有青少年因為玩手機被唸,憤而跳樓自殺。更多狀況,是孩子不服氣,跟父母冷戰。難道,大人不該嚴管孩子的「螢幕時間」(screen time)?

走嚴格管教路線的父母,通常會舉出兩位科技大亨的例子。比爾・蓋茲曾在演講中透露,他們夫妻在孩子十四歲之前,是不給他買手機的。賈柏斯則在專訪中透露,他家小孩(當時十三歲與十六歲)沒有iPad。

問題是,比爾・蓋茲講那段話的時間是二〇〇七,iPhone剛上市,依然算奢侈品,青少年普遍還不好意思開口要一支。賈柏斯講話的時間則是二〇一一,抖音還沒影子,IG則問市未久,用戶只有一千萬,不像今日,活躍用戶已超過二十三億,海外版抖音(也就是TikTok)用戶則多達十億。

也就是說,今時手機對青少年人際關係的重要性,是賈柏斯與比爾・蓋茲當年無法想像的。另外,近年網上也已湧現大量的優質教育內容。父母如果依然堅持十四歲前不該擁有手機,將斷絕孩子一種寶貴的學習管道,還有不少交友機會。

父母可能覺得,功課退步沒收手機是理所當然,孩子怎麼想則另當別論:假設有同學被霸凌,孩子又無法說出是怎麼個霸凌法(別忘了對青少年來說,朋友之間的保密義務很重要),然後你沒收手機的時候,正好孩子需要去安慰這位同學,請問孩子除了對你充滿憤恨,還能怎樣?

上面例子有點極端。尋常時候,孩子就是需要手機在身邊,才能保有安全感。近年英文有個新詞FOMO,是錯失恐懼(fear of missing out)的縮寫。孩子透過手機知道同學都在做什麼、聊什麼,確定自己沒被排除在外。父母沒收手機,可能只會把孩子搞得心神不寧,陷入錯失恐懼。這樣就更無法達到父母想要的目標:要孩子靜下心來念書。

十四歲才擁有智慧型手機還有個缺點:拿到第一支智慧型手機,一定會對各種應用程式充滿好奇,每個都想玩看看,這階段也最容易被假帳號、假訊息騙倒。偏偏十四歲的孩子遇到怪事,往往不跟爸媽講。因此,遲至十四歲才成為智慧型手機小白,爸媽反而最難知道孩子在數位世界遇到什麼。

擁有第一隻智慧型手機的年紀,最好是十歲、十一歲左右,孩子才願意聽爸媽意見。我不贊成更早,因為怕影響到閱讀力。

再來的問題就是:爸媽要管多嚴?近年,美國親子教養顧問都主張與其嚴管,不如引導。黛沃拉・海特納(Devorah Heitner)就在《什麼時候可以給孩子買手機》一書寫說,爸媽不妨多多參與孩子的數位生活,例如一起玩線上遊戲、一起製作內容上傳。

曾在聯邦政府主管教育科技部門的理查・庫拉塔(Richard Culatta)也認為,爸媽應接受現實,手機已成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這點我覺得很難反駁。但是,人人手機中的世界都自成一個世界,這正是手機的魅力所在。爸媽再怎麼努力參與孩子的數位生活,也只能參與一小部分,這也是現實。

有了手機才引導已經太晚

另一個現實是,手機提供源源不絕的感官刺激,對所有年齡層都會製造分心。這點對孩子傷害更大,因為注意力不是天生,只能後天養成,養成的關鍵期正是青少年時期。孩子跟著手機一起長大,一定較難養成沉浸閱讀的習慣,課堂上也容易精神渙散。

所以,爸媽雖然必須引導,但等到孩子擁有智慧型手機才去引導,恐怕為時已晚。我的建議是趁孩子還小,還沒吵着要手機時,就必須開始。

孩子在尚未擁有自己手機時,都可以看見爸媽怎麼使用手機,這時身教就很重要了,因為身教也是一種引導。例如,孩子在最需要跟爸媽互動之時,爸媽是否正看著螢幕目不轉睛?

沒錯,許多孩子在最需要爸媽注意力的時期,其需求都被爸媽的手機給排擠了。有的爸媽是為了工作,有的則是在玩遊戲,或瀏覽影音。五歲小孩雖看在眼裡,卻無法抗議,不像十年後的爸媽,都知道要苛責十五歲孩子玩手機,並威脅要沒收。

如果爸媽遲早要苛責孩子玩手機,何不趁孩子小,就授權孩子可以跟爸媽說:「我需要你的注意力,可以請你放下手機一下下嗎?如果現在不行,什麼時候可以?」這樣好像是在教孩子發號施令,卻也是在灌輸他「手機是注意力的敵人」這個觀念。

教孩子說這種話還有一個好處,就是等他長大,輪到爸媽要求他放下手機時,他不會覺得不公平。彼此彼此,小時後爸媽也經常應他的要求放下手機。

注意力很珍貴,這種觀念也應該趁早灌輸。孩子總很在意被嫌笨,被罵粗心卻可以皮皮的,一點不影響自尊。原因是爸媽常用來形容孩子的「聰明但可惜很粗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他繼續粗心,就不會讓爸媽懷疑他到底聰不聰明。所以,這種說法是會害孩子不把注意力當作寶貴資源的。

注意力只能靠孩子自己

我的建議是爸媽在同理孩子粗心的同時,也要引導他去重視本身注意力的培養。爸媽可以解釋,所謂粗心,就是在應該注意的時候分心。而分心,則是對外界刺激有反應。小孩要認識世界,感官本來就應該對外界刺激廣開大門,這是為何小孩都容易分心。注意力,則是讓大腦有辦法忽略它當下不需要的刺激。

這種能力可以讓人學習更有效率。許多聰明孩子正因為不好好培養注意力,別人用功一個鐘頭就學會的,他花了三個鐘頭還學不會。這樣,還有誰會覺得他聰明?

這種說法可讓孩子認清注意力與聰明是息息相關,他才會把它當一回事。爸媽也應該讓孩子知道,注意力就跟肌肉一樣,不練習就沒有,要練習也不可能一日千里,只能日積月累,一點點進步。它不像金錢,一天不用可以存到明天用。更無法移轉,一人太多也不可能轉送另一人。人人的注意力都只能靠自己。

當然孩子理解了注意力的重要性,還是可能沉迷手機。許多大人不也如此?但至少,他會跟我們一樣,知道要後悔,要克制,並願意跟爸媽討論要怎麼節制「螢幕時間」。搞不好,在課業繁重時,他還願意請爸媽幫忙保管一下手機。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