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親子天下社群中心-陳品文
叛逆期,指得是孩子特別反抗父母,不願聽從父母指令的時期。此時期的孩子常令父母頭痛不已,《親子天下》特別整理了三大叛逆期的原因,與家長面對孩子的溝通方式,幫助您與孩子的距離不再疏離。
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親子天下社群中心-陳品文
叛逆期,指得是孩子特別反抗父母,不願聽從父母指令的時期。此時期的孩子常令父母頭痛不已,《親子天下》特別整理了三大叛逆期的原因,與家長面對孩子的溝通方式,幫助您與孩子的距離不再疏離。
出處:親子天下
口述:新北市新和國小資源班老師鄧蕙雯 / 整理:王韻齡
過去兩三年來,小學低年級導師和特教老師都發現,學生當中不到「發展遲緩」程度、但是「比較慢」的孩子比例增加。新北市新和國小特教老師鄧蕙雯提醒,即使錯過早療,但用對方法,還是有機會協助孩子補上能力。
口述:新北市新和國小資源班老師鄧蕙雯(國北教大講師、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與課程設計學士)
希望讓孩子擁有強壯的心靈,勇於面對挑戰?有7種能力很重要,你可以這樣做 。
知名心理治療師兼勵志書作家艾美莫林 (Amy Morin) 表示,家長在診間最常問她的問題之一便是「我該教導我的孩子在哪方面要強?」而她的答案總是不變:「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擁可以面對挑戰的強壯心靈。」
強壯的心靈跟三個要素有關:思考的方式、感覺事物的態度和行動的方法。
用寬廣的角度看待事情、讓自己感覺良好、勇敢的行動,這些都有助於增強我們的「心靈肌肉」。
但這些能力並不是天生的:對很多人來說,需要大量的耐心和練習、不斷的正增強,才能自然的做這些事。如果你希望幫助孩子增加他們心靈的強度,以面對未來各種不可知的挑戰,專家建議要引導孩子具備有底下這些能力:
作者:程遠茜 親子天下 2024-08-19
疫情前後,世界各國都有一群數量不斷增加的孩子「拒」絕上「學」,不論各國如何定義和命名,「長期缺課」、「懼學」,或「無法上學」,都引發政府教育部門的關切。
美國教育部中小學科定義「長期缺課」(chronic absenteeism):只要達到缺席10%的上學日,或一學年缺席18天,不論任何因即在此列。官方指出,全國在2021-22年間,超過一千四百萬學生達到拒學標準。(延伸閱讀: 拒學問題難解! 美國每4位學生就有1位長期缺課 )
部分州政府開罰缺學學生家長,成效有限,也忽略背後複雜成因。除了心理健康,還有疫後經濟影響中下階層家庭。不少公校生為了看顧家人留在家裡,甚至得出外賺錢支持家中經濟,此外,原本的社會問題如青少年懷孕、徘徊犯罪邊緣、校園霸凌等,都屬於綜合且廣義的「長期缺課」。
孩子在不同階段會碰到不同情緒或人際問題,心理師認為,家長必須先理解孩子心理在想什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困擾。
小朋友動不動就生氣摔玩具、國小生愛告狀,到了國中有異性交往、人際團體小圈圈的困擾……這些爸媽在教養路上的痛點,曾任多年國小輔導老師、現為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謝政廷觀察,近十年來在校園,家長、老師最常諮詢的,就是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的問題。
在SEL的架構中,提出五大內涵為解方,分別是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負責任的決定,能夠系統性的引導孩子安頓自己的情緒,並找到自己適合與他人建立連結、人際相處的模式。
如果孩子並不需要跟爸媽做朋友,爸媽何必一廂情願?不如善用當父母的權威,訂下規範、給清楚的界限,不但能預防孩子誤入歧途,還能減少親子間的誤解和磨擦。
這年頭,爸媽都認為應該跟孩子做朋友。但是,「跟孩子做朋友」好像是爸媽這邊才有的需求。孩子那邊是從來不煩「怎麼跟爸媽做朋友」的。
很諷刺,其實大人並沒更重視朋友。大人生活重心是事業與家庭,朋友親疏只求隨緣。但是對孩子來說,跟誰好、不跟誰好卻是天大的事,常常要敲鑼打鼓昭告天下。缺朋友、朋友反目,經常深深困擾孩子。但絕不會有老師跟孩子建議:「那你就跟爸媽做朋友啊!」老師沒這麼瞎的。
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的呈悅,在國小中年級、國中都曾遭霸凌,媽媽如何帶他面對痛苦,重新走入人群?
「國一時,呈悅受到資源班同學的霸凌,被打罵、被嚇,被對方拿著美工刀距離他十多公分跟在背後威脅;最嚴重的一次,是對方用力摔了呈悅的鉛筆袋、把好幾樣他心愛的文具摔碎,對他來說打擊很大⋯⋯」張嘉羚細數兒子呈悅從小到大遭遇霸凌的經驗。她語氣平靜,因為早在孩子國小低年級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後,她就已做足要陪伴孩子經歷許多難題的心理準備。
張嘉羚說,在行為表現上,呈悅較無法察言觀色、人際互動能力弱,無法主動與人開啟對話,對於環境刺激比較敏感,也有明顯的固著特質。
體制內受挫的特殊兒與家長,在實驗教育看見不一樣的教育可能,但其學習環境、師資與資源,能否接住特殊需求的孩子?
實驗教育蓬勃發展,愈來愈多家有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學習障礙等較隱性特殊需求孩子,或疑似有這些需求、處在灰色地帶孩子的家長,對課程彈性多元的實驗教育寄予期待。但,這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嗎?有哪些事情需要考量?
一月中,記者到北部一間公辦實驗小學採訪,校長表示前陣子接了三通電話,都是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詢問轉學的可能;另一位都市型公辦實驗學校校長表示,學校其中一個年級,有近四分之一是疑似或經鑑定確認的特殊需求學生,其中以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為多。校長提及,很多家長問他,孩子有狀況,來到這所學校「會不會變比較好?」
當老師反問「為何老是妳的孩子被霸凌」,家長該怎麼做?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因為老大屢被同學排擠而走進校園,無意中卻開啟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我家老大中年級被霸凌,班上女生寫了一本像是交換日記,大家傳來傳去,內容都在罵我女兒」,胡語姍談起這件十年前的往事,已經看不出有什麼負面情緒,但她還很清楚記得當時,第一個反應就是氣急敗壞,心中湧起一股憤怒,想找個人來問問,「我的小孩怎麼了嗎?我生的、養得好好的一個孩子,需要遭受你們這樣集體的羞辱嗎?」
那時天天忙著照顧家中三個孩子,胡語姍很少去學校過問班務,女兒課業成績不錯,只覺得那陣子心情比較低落,沒想到發生這種事。她馬上問了老師,得到答案是「小孩打打鬧鬧而已」,但胡語姍很疑惑「都寫成一本小書了,這打鬧會不會太精緻?」求助於其他的家長,有人建議先別急著轉學,不如入班做志工,就近觀察孩子在學校的發展,萬一真有什麼容易被同儕針對的人格特質,也可以即時提供協助。
二十年來高中以下特殊生增加超過八成,他們除了是孩子現在的同學,也會是以後的同事或鄰居,「尊重個別差異」將是未來的必備能力。
下學期才剛開學,小朱聽女兒說班上轉來了一個「特別的新同學」,上課有時會突然站起來走動,如果排隊插隊,老師會請同學提醒他要等一等。
雅鈞兒子已經兩歲,但還不太會說話,想為孩子安排附近醫院的「聯合評估」,居然要等超過兩個月,雅鈞在媽媽群組求救,問哪裡還有名醫可以掛號,立刻有好幾位媽媽跳出來分享帶孩子去評估的經驗……
不少親師間的誤會,源於家長的擔憂與不了解,若能讓家長看見老師的用心與孩子的成長,他們反而會成為班級經營的助力。
一位好友老師和我透露這幾年帶班的心路歷程。
在別所學校深受家長愛戴的她,調來這間學校後卻因為一次偶發事件,讓她遭受家長誤會,這幾年來在家長圈裡飽受流言之苦。即便她帶班再用心、有其他家長力挺,每次分班前,仍有些家長對她投下不信任票。
那些在未來發展很好的孩子,都不是小時候成績最頂尖的,而是有父母一路溫柔而堅定、用心陪伴的孩子。
下班後,父女兩人相約去超級市場買菜,意外遇見小青的媽媽。
自從小青國小畢業後,我和她的媽媽就再也沒見過面。簡單寒暄後,我打算告辭去追已經不知道逛到哪裡的小蘇姑娘。小青媽媽突然冒出:「蘇老師,真的要謝謝你。謝謝你在小青國中、高中時那段過不去的日子裡,一直在一旁協助她,為她打氣加油。」我有些驚訝,原來小青媽媽都知道。
當孩子人手一機,網路讓霸凌時間更長、行徑更兇狠,且常模糊加害與被害者界線。捲入霸凌事件的學生、家長、老師,如何面對比過往更棘手的困境?
九月是許多國家的開學月,本該迎接嶄新學習旅程,但日本厚生勞動省統計,最多青少年選在每年九月一日自殺,那天是每年第二學期開學日。當地非營利組織終結霸凌領航(Stop ljime! Navi)副代表須永祐慈直言,這些不幸源自壓力大,而「遭受霸凌」是其中一大壓力源。
日本絕非特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二〇一九年調查,全球約每三名學童,就有一人曾遭校園暴力或霸凌。台灣霸凌事件同步攀升中,教育部統計,近三年校園霸凌通報件數都逾千件,去年雖逢新冠肺炎疫情伴隨的停課,同學間少了實體接觸,通報量仍達一九四二件創新高
讀寫能力是許多學習的基礎,有些孩子學習有困難,原因是出在閱讀力,及早掌握孩子不同階段的讀寫能力至關重要。
閱讀和寫作不像是學科,沒有正確答案,家長很難透過分數,掌握孩子的讀寫能力是否達標或落後?該從何增強補弱?
在檢視孩子有無達成階段發展目標前,兒童職能治療師張旭鎧建議家長:「不要馬上為孩子貼上『學習障礙』的標籤,避免錯估孩子的學習能力。」他說,孩子學習遇到困難的原因很多,像是環境、學習動機等。排除種種因素後,若孩子仍有聽、說、讀、寫、算的困難,第一時間可尋求學校老師協助,並鼓勵平時記錄孩子的學習情形,再進一步帶著孩子與紀錄,尋求醫學專業判斷。
孩子看網紅影片,家長除了擔心孩子沉迷,也擔心內容影響孩子價值觀,以下18個問答,協助爸媽和孩子建立規範。
入門了解
1、孩子還沒上小學就開始看YouTube,怎麼篩選適合觀看的影片?
每次吃飯時間一到,孩子就愁眉苦臉,桌上香噴噴的菜餚,每一口都要咀嚼非常久,只要食物稍微大塊一點,最後可能還是會吐出來,或者必須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吞下去。帶去看醫生好幾次,經過檢查評估,並沒有發現任何生理上的毛病⋯⋯。
門診中,一位媽媽向我敘述她女兒最近吞嚥困難的情形:大約四週前,有一次女兒吃泡麵,誤食包裝袋的一個小塑膠片,卡在喉嚨。幸好,在全家人一陣手忙腳亂的幫忙下,最後順利將異物取出來,沒有造成身體的傷害。
但奇怪的是,從那天開始,女孩對於「吞嚥」這件事,開始產生莫名的恐懼:整整一個月都吃很少。每次吃飯時間一到,女兒就愁眉苦臉,桌上香噴噴的牛肉、豬肉、雞肉,每一口都要咀嚼非常久。只要食物稍微大塊一點,最後可能還是會吐出來,或者必須一小口、一小口的,慢慢吞下去。
首先,父母不應該把「講不聽」和「叛逆」混為一談。在這個時代,手機對每個人來說都是自我的延伸。孩子到了10歲、11歲,自我意識變強,就一定會捍衛自我領域⋯⋯
「抖音一響,父母白養」一語是二〇二二年三月才冒出來,出處是作家兼教師林怡辰的臉書文章。它快速成為流行語,可見社會普遍查覺到孩童沉迷於社群媒體這個警訊。社群媒體也不只抖音,還有小紅書、IG、YouTube,以及專用來群組聊天的LINE。
二〇二三年七月,兒福聯盟發表調查報告,說台灣小孩平均每天上網時間高達四.六小時,這還是扣除線上課程、做功課查資料的時間。如果這是真的,孩子除了上課、睡覺、吃飯、刷牙、洗澡,其他時間可能都已掛在網上──等一下,搞不好連吃飯、刷牙也盯著手機,不然哪有時間洗澡?
錯愛孩子的4種方法
近年來「媽寶」現象蔓延至高中大學,爸媽幫孩子算學分、請假、辦休學……
愛孩子沒有錯,但愛錯了方法,就容易養出長不大的王子和公主。
某校教師出缺,公開甄選新老師,有上百人應徵,經過筆試,只有少數幾位進入口試和試教。其中一位年輕女老師多才多藝且氣質優雅,試教時和學生互動良好,一路過關斬將進入決選。不料決審會議中討論到這位應徵者時,有人說了一句:「喔!那位公主!」有些委員很好奇,就問:「什麼意思?」另一位教師委員解釋道:「這位應徵者是滿不錯的,不過她從報名開始,都是由她母親代勞。她母親陪考、買便當、揮扇子,不斷問我們時間、地點、程序、準備範圍等問題。所以,每次這位應徵者遠遠走來時,試務工作人員就會暗暗取笑說:『公主來了!』」
我的班上有一位刺蝟男孩,自開學以來,每天都有不少攻擊他人的言語霸凌。有一天,他又弄哭一位女同學……
當我到學校演講時,講座回饋單裡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孩子在多元智能裡的內省能力?
應該是我演講時提的例子不夠具體,引發老師們後續的好奇。不過我更開心的是,老師們開始思考:在孩子犯錯時,不是第一時間以認錯或處罰,來當成處理事件的目的;而是更在乎引導的歷程,提升孩子的覺察能力,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與態度。
大人經常希望小孩不要說謊,從一些實證研究發現,教小孩誠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塑造「說實話會有好結果,說謊話則招致壞事」的情境。
在《安心做父母,在愛裡無懼》書中,我舉了加拿大研究的例子,證明跟孩子分享以「獎勵誠實」為出發點的故事(如:華盛頓砍櫻桃樹),比分享「懲罰說謊」(如:放羊的孩子)的故事,更能有效減少孩子說謊的機率。今天就讓我再提出另兩項減少孩子說謊的實證研究,來提供給父母教養時的參考依據。
在2014年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一項研究中,約200位兒童被邀請進入一項「說謊」的測驗,然而在進入測驗之前,這些孩子分別是以2種不同的方式,被邀請進入實驗教室裡,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