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去「討公道」,不如好好聆聽孩子

聽到孩子被霸凌,憤怒、氣急敗壞是父母常見的反應,然而這樣做並無法真的帶孩子走上修復,《親子天下》綜整多位專家說法,提供父母真正幫助孩子該怎麼做?

就讀國小三年級的欣欣(化名)忽然變得不想上學,早上哭著不下車,晚上出現尿床等退化行為,欣欣媽媽向其他家長打聽才得知,女兒自從換座位後,常和坐在前方的小男生起衝突、拿原子筆互刺,有一回對方在盛怒下翻桌、砸毀女兒的便當盒,還放話要「殺了她」。但校方沒有主動告知這些細節。被通知參加雙方家長協調會的欣欣爸爸,面對男孩家長聲稱「自己的孩子才是受害者」,當下有種很想站起來潑水的衝動⋯⋯

爸爸的反應,是孩子被霸凌家長最常出現的情緒:憤怒。

憤怒、氣急敗壞的父母,通常很想找個人來問問「我的小孩怎麼了嗎?我生的、養得好好的一個孩子,需要遭受這樣的羞辱嗎?」,台北市家長協會理事長胡語姍,大女兒也曾遇過被同學、老師霸凌,她很清楚愛孩子的父母,最不能忍受的是小孩被傷害。

另一種常見反應是自責。楊爸爸也有一段心酸史,兒子中年級時常被老師寫聯絡簿指責說謊、不寫功課,回家問了三次都不承認,氣極之下他動手打了孩子一巴掌,事後卻發現老師的說法有偏頗,兒子和班上多位同學都被不當對待。後來楊爸爸帶著兒子轉學,心中一直很自責沒有提早發現異狀,也很後悔動手,直到兒子上高中,他才找了一天很慎重、真心的表達懺悔之情,希望孩子能原諒自己。

遇到霸凌事件,父母都是「新手父母」。誰都不願意霸凌事件發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但是盛怒、逼問、追究到底,可能幫助有限;該怎麼面對和處理,才能真的幫助到孩子?展開「談判」前又該做好哪些心理準備?《親子天下》訪問多位專家說法,提供家長具體建議:

建議1先冷靜,

問問孩子想要什麼

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說,大多數家長遇到孩子疑似被排擠、霸凌,第一個反應會生氣,包括怪罪對方「這小孩怎麼搞的」、怪自己的小孩「不會去告訴老師嗎?都不會保護自己嗎?」,也有的人會連帶指責老師沒有好好處理,一整個怒氣沖沖。

臨床心理師駱郁芬提醒,家長即使已經從老師或其他家長,聽到對自己小孩的批評,也一定要營造一個「我想聽聽你說」的氛圍,在第一時間讓孩子知道「那是他們的說法,我更在乎你到底遇到了什麼事、你的觀點是如何」,拋開預設立場,真心傾聽才能了解孩子的角度和可能受到的委屈。

在聆聽和溝通過程中,家長該避免一直想要追究對錯、逼孩子回憶細節。以聆聽和支持為主,同時不要邊聽邊下評語判斷。

李依親建議父母先安定自己的心,問問孩子想要如何處理,「有些小孩想要家長協助,因為『我講了很多次同學都不聽,老師覺得我在亂告狀也不理我』,但也有些小孩其實不想要家長涉入,這點必須先釐清。胡語姍也說,孩子可能在學校受了委屈、但還沒到很嚴重地步,只是需要被人同理、傾聽,此時就怕家長急著下指導棋,或衝去學校「討公道」,孩子反而會緊張,「媽你不要那麼衝動,我只是說說而已」,不妨先讓孩子的情緒有個出口。

建議2「同理回應」,但別替孩子攬下全部責任

李依親建議,小孩若請家長幫忙處理,應採取「同理回應」、「各做一半」原則,也就是依事件的「嚴重度」來跟小孩討論,在這些環節裡有什麼是他能做的,處理不了才由家長出面,讓孩子也學會自我負責、面對處理,畢竟家長不可能永遠陪在孩子身邊,他要懂得求救,或修正自己容易被排擠的地方。

李依親舉實例說明,覺得被針對的孩子可以寫下「某同學一直打我、碰我,覺得很不舒服,平均每天一到兩次」,或者「某同學每次跟我借筆都不還,爸媽一直追問我筆到哪去了?老師可不可以請他跟別人借,或是下次他再把我的筆弄丟,可以請他賠給我嗎?」用比較認真的態度跟老師討論,並提出可行的解方,這才叫負起責任,而不是兩手一攤,「媽媽你去跟老師講啦」;家長也不要馬上跳出來接手,應教小孩理性陳述事件場景、頻率等,低齡兒童甚至可用畫圖呈現自己的遭遇和感受、期待未來如何改變等,向老師正式表達需求,而非僅止於一般日常的「告狀」。

至於是否父母要出面和老師溝通,考量不同年段小孩的能耐,國小、國中、高中的複雜度不同,但重要原則是「讓他做能做的,要比本來再多做一點點,這過程就是一種練習」。

建議3談判前,先想清目的和底線

基隆市學生輔導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鍾依靜建議,家長要先穩定自己情緒,才能和學校理性溝通、爭取權益。如果家長本身帶有情緒,學校端也用情緒回應,就會變成彼此攻擊。她也提醒,「霸凌事件多半發生在班級裡,最好先找導師溝通。如果直接找學務處、校長,會讓導師覺得為難、不被信任。」

李依親分析,通常在校內發生較嚴重的霸凌,一定會啟動會議,邀集雙方家長、輔導主任、導師等相關人士,家長參加前要先仔細想想,自己的底線和談判策略,例如:主要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再霸凌孩子,「同學吵架、開玩笑還沒關係,但不要再有人故意碰撞小孩,更不能造成身體的傷害」,也有家長覺得底線就是班上要有「友善氛圍」,希望老師能夠幫忙,帶頭營造一個友善環境,讓課業不好的學生不再被嘲笑。

「事情發生不能一味叫小孩隱忍,但失控的衝去教室亂罵人,也不能達到目的,過與不及都是問題,」李依親期待涉及被霸凌家長清楚表達底線在哪,溝通起來會更有效。

此外,專家們也提醒家長千萬別做兩件事:一是不要憤怒指責對方未成年小孩。很多家長會覺得說學校太消極都不管事,乾脆自己出頭,但務必把握大原則「孩子歸孩子、家長歸家長」,完全不建議雙方家長直接找上未成年孩子,甚至動粗、恐嚇,造成的傷害將難以回復。家長謹記,大人處理衝突事件的方式,也是一種身教示範。

其次是不要回過頭去指責自家孩子。「你就是這種個性,人家才不喜歡你」,無形中會讓孩子合理化「就是我不夠好,別人才欺負我」、「我受到這些對待都是活該」,後續對孩子人際關係、心理修復等有很負面影響,不可不慎。

「霸凌出現並不可怕,怕的是我們什麼都沒準備」,李依親建議父母平日可多參加親職教養、親師溝通等課程,裝備好自己;一旦危機時刻就能派上用場,讓被霸凌經驗成為一個檢視自己的過程,不至於演變成永久的創傷。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