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老師問我「如何避免孩子3C成癮」的問題。
他希望在他孩子長大前先把這件事請想好規劃好,讓這件事在未來不要發生。
我突然想起,我以前在剛接觸正向教養的時候,有次上課前我問了外國老師一個類似的問題,就是希望可以用正向教養的方式去處理,讓孩子照我的規劃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也避免去做我不希望他做的事。
沒想到得到一個答案,讓我當頭棒喝⋯
「你們不要一直想著要控制孩子。」
最近有個老師問我「如何避免孩子3C成癮」的問題。
他希望在他孩子長大前先把這件事請想好規劃好,讓這件事在未來不要發生。
我突然想起,我以前在剛接觸正向教養的時候,有次上課前我問了外國老師一個類似的問題,就是希望可以用正向教養的方式去處理,讓孩子照我的規劃去做我希望他做的事,也避免去做我不希望他做的事。
沒想到得到一個答案,讓我當頭棒喝⋯
「你們不要一直想著要控制孩子。」
學校的失物招領區永遠大爆滿,各式文具、水壺和衣物,等不到小主人來領回;營養午餐的食材、水果,總被孩子嫌不夠美味、不夠高級,剩食之多,令人怵目驚心;每逢節日,孩子總是糖果、禮物收不完,收禮收到麻痺、無感……
不懂得惜福,是現在孩子常有的「症頭」,這不僅表現在物質層面,生活當中,還有各種現象,在在都顯露出孩子的不珍惜、不感恩。
比如說,事事都要大人伺候,把眼前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又或是,太過自我中心,有「公主病」或「王子病」,不順心、不如意就發脾氣……類似的現象,愈來愈常見。
最近開學了,你的孩子學習狀況好嗎?
我在國中教育現場,看到很多孩子學習態度消極、上課趴睡、學業成就低落,寫作業也要人三催四請,這也是很多父母的困擾。而根據許多調查,國中生的壓力源中,課業壓力一直是排行榜上的第一名。
談學習這個議題,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孩子的「學習態度與動機」,我覺得「動機」是一個人行為的「發電機」。你可以觀察你的孩子喜歡讀書嗎?如果今天孩子沒有學習動機,孩子就是不想讀書。那你怎麼叮嚀、催促孩子,孩子可能都是應付了事而已,例:孩子不想寫作業,就抄同學作業來完成功課。
父母怎麼看學習這件事情也深深影響孩子,如果你視讀書為苦差事,那麼,孩子自然也不會想唸書;如果你自己喜歡閱讀不同領域的書籍、樂於學習,孩子可能也會覺得讀書是件好玩的事。
如果父母總是說「不好好念書,以後沒前途」,或是給予物質上的獎勵︰「你這次平均考90分以上,我就給你1000元獎金。」以上這兩個例子都是「外在動機」,但重要的是能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
常常有家長和我抱怨︰「我叫他唸書他都不唸,一直在滑手機,作業拖到很晚才寫。他再這樣下去,考不上好的高中,以後該怎麼辦?」
對於孩子的消極、怠惰,我們總是又急又生氣,也更加擔心孩子的未來。
想一想,你有沒有很想改變,卻做不到的時候呢?在一場講座中,我問了台下家長這個問題,一位家長大聲地說︰「減肥!」其他家長會心而笑。
沒錯,我們也期待可以瘦到理想的體重、維持適當的體態、對甜食忌口、期待自己每週運動兩到三次,但你有做到嗎?你每年年初許下的新年願望,到年末的時候,達成多少呢?
改變,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一樣。當孩子沒有改變動機時,你再怎麼碎碎唸,都是沒有用的。
在許多與亞斯伯格症相處的過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就如同走在鋼索上,有時一句話,自己並沒有認為哪裡講錯,但可能就誤踩地雷,而讓彼此的關係陷入僵局,衝突,關係決裂。
在許多與亞斯伯格症相處的過程中,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一種感覺,就如同走在鋼索上,有時一句話,自己並沒有認為哪裡講錯,但可能就誤踩地雷,而讓彼此的關係陷入僵局、衝突,關係決裂。
對於爸媽以及老師來說,有時會非常的苦惱,到底該如何與孩子進行互動?甚至於有時候會想,如果他們這麼敏感,都不能去苛責他們,都不能對他們講話大聲,那麼未來出了社會,遇到有些人對他們做出了負面的批評,指責,謾駡,甚至於工作上的要求,那這些孩子未來該如何是好?
聊天是人們發展友誼、建立連結關係的重要方式,對孩子來說,如果缺乏好的玩伴、愉快的同儕經驗,對於學校生活和未來人際互動上也較容易感到壓力,甚至產生情緒困擾。如何培養孩子好的表達、分享力,可以從爸媽跟孩子的聊天開始!
文|鄭翔好諮商心理師
在兒童青少年實務工作經驗中,有人際困擾的孩子常表示:「我不知道怎麼跟同學開啟話題?」「要如何自然地跟人哈拉聊天? 」「當一群同學在聊天,我要怎麼加入?」
孩子進入中年級已經歷第一次的期中考試,不少父母被孩子的成績嚇到,明明有準備,成績卻和低年級差很多。三年級孩子面臨課業加深加重的挑戰,卻也是開始練習規劃課業能力的好時機,資深老師們提供4方法,為中年級培養自主學習好習慣。
宥宥現在就讀國小三年級,經常抱怨功課好多寫不完,提到考試就愁眉苦臉。以前讀低年級,不用準備就能拿高分,進入中年級之後,考試成績明顯下滑,讓他感到相當沮喪。
上述個案其實不是單一情況,而是很多中年級孩子常見的課業卡關期。儘管從9月開學到現在,已經半個學期過去,仍有許多孩子感到課業應接不暇,讓家長相當苦惱。
現任新北市莒光國小三年級導師的陳彥冲表示,中年級新增社會、自然新科目,孩子面臨考科變多、內容變難的挑戰,是和低年級最大的差異。
「孩子就是不聽話」是很多父母常常面對的難題。應該要誰扮白臉?誰扮黑臉?有沒有用呢?美國爆紅的心理師教年輕爸媽們如何一個人就能同時扮白臉跟黑臉,打動孩子的心。
已經開學一段時間了,孩子的人際困擾也逐漸浮上水面,有些人重新分班後,遲遲沒交到新朋友,或一直無法適應新群體;也有人放了個暑假後,跟原本的朋友生疏了,甚至好友被搶走,又或是班上出現「小圈圈」,難以融入。
而孩子因為太白目、太害羞、太蠻橫等各類因素,讓人際關係遭逢困境,也很常見,畢竟,學校如同「小江湖」,就是社會的縮影。
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自我發展是重要的課題。臨床心理師分享,有些孩子對自己不夠了解、沒有想法或是缺乏自信等,其實背後可能受到家庭關係、與父母的互動方式影響。哪些因素或做法不利於孩子自我發展?父母可以如何幫助孩子,成為更有自信的自己?
文|張嘉真 臨床心理師
高敏感孩子開始上學、參與團體活動後,人際關係成了他們一生要學習的功課。當與人相處或團體活動讓孩子感到焦慮時,如何引導他們減壓,建立讓自己舒適、不勉強的人際關係?家長可以怎麼協助孩子在學齡期間練習?
台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研究講座教授洪聰敏,為國際知名的運動認知神經科學專家,不僅在學術界赫赫有名,在體育圈也備受敬重;其結合運動心理學的背景,長期擔任亞運及奧運選手的心理訓練及諮商工作,協助選手獲得好成績。
洪聰敏的生涯發展非常特別。10歲開始打桌球,17歲起入選為中華隊桌球國手、連打8年,25歲時從球場退役。而後公費留學、拿到運動心理學哲學博士後,轉而投入學術研究工作。
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大腦的「執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