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校園意外

開學季節到了,根據統計,國小學童發生意外事故場所最多在學校。透過環境設計與安全教育,讓意外降到最低,每個孩子都能開心上學、平安回家。

林先生兒子讀小一時,有天接到學校來電,說兒子耳孔內卡了BB彈,怎麼取都取不出來,請家長來學校帶小孩就醫。林先生心急如焚趕到校,健康中心發出的家長通知單上寫著「自塞BB彈入耳朵」,林先生又氣又好笑,問兒子:「BB彈怎麼會塞耳朵?」兒子回答,在操場上撿到BB彈,因為怕弄不見,才突發奇想塞進耳朵去。最後,他帶著兒子跑了三間醫院才取出。

四年級的小偉從上小學以來,三不五時就會從學校帶傷回來,不是跌倒擦傷,就是被飲水機燙到。有次小偉在樓梯上不小心跌倒,眼睛附近撞到尖銳物,血流滿面,校護趕緊通知家長到校帶孩子就醫。小偉媽心疼之餘,內心也小有埋怨:「不是才通過什麼安全學校認證嗎?怎麼還一天到晚帶傷回來?」

家有活潑小學生的家長,應該都很怕接到學校的電話,不是孩子闖禍,就是孩子受傷生病了。其實,許多意外與傷害是可以預防的,若能透過環境規劃、安全教育等,將環境危險因子降低,並事先讓孩子熟悉校園環境與死角,引導孩子練習安全行為,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家長事先掌握、知悉哪些情況會接到學校通知,那麼接到校方來電時,也較能有心理準備、不慌亂焦急。

根據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針對醫院急診室的調查統計,國小學童受傷事故原因以「跌倒墜落」最高,約接近五成;其次是「撞砸壓夾割絞刺傷」,約三成多。而發生意外的場所以學校為首位,占有四成多,其次才是家中,第三是室外公共場所。

四個地方,最易發生校園意外

國小學童待在學校時間長,預防在校園中發生的意外事故,顯得格外重要。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表示,校園裡最常發生意外傷害的地方是走廊、運動場。根據資深校護的經驗,以下是校園裡常發生意外的地點:

1. 走廊。奔跑追逐似乎是孩子的天性,但在走廊上奔跑就很容易發生意外,校護就曾遇過,有小朋友在走廊上相撞而造成腦震盪。「走廊轉角是視線死角,若有孩子在走廊上奔跑,很容易和轉角走過來的人對撞,」台北市永安國小校護曾亭睿說。

2. 教室。教室裡桌椅、櫃子多,一不小心很容易碰撞到硬物銳角而受傷、瘀青。大多數老師都會禁止孩子在教室裡奔跑,雖然耳提面命,孩子玩得開心時,還是會忍不住跑來跑去。

3. 遊戲器材。滑梯及繩索網格也是孩子經常發生碰撞意外的場所。有十二年校護資歷、中華民國學校護理人員協進會常務理事李思宓就發現,孩子很常從溜滑梯高處平台摔下來。「小孩很喜歡在溜滑梯上玩鬼抓人,或是從滑梯下方往上爬,互相推擠時一不小心就會掉下來,」李思宓說。

4. 運動場。曾亭睿指出,不少高年級的孩子是在運動場上受傷,例如跑步跌倒擦傷、打籃球手指頭「吃蘿蔔乾」等。

在這些校園角落發生的意外傷害,小則瘀青、擦傷,大則骨折、撕裂外傷,甚至傷害到重要的器官,如頭部、眼睛等。一名資深校護也曾遇過「離奇」的案例,低年級的孩子送到保健室滿嘴都是血,一檢查,發現孩子的牙齒整排撞到嵌入牙床裡了,孩子也說不清楚是怎麼撞傷的。後來送醫將整排乳牙拔除,但是孩子也受了不少苦。

這些意外傷病發生時,若傷勢嚴重、甚至有危及生命狀況,校方通常會直接送醫並通知家長。若是傷勢不太嚴重,曾亭睿表示,通常孩子到健康中心來,校護會先處裡看得見的傷口、詢問孩子受傷原因來判斷傷勢。有些骨折外觀上看不出來,但若觀察受傷部位懷疑有骨折,此時也會通知家長到校送孩子就醫,或是由校方送醫、和家長到醫院會合。

另一種狀況雖然情況看似不像外傷危急,但健康中心仍會通知家長到校帶回家休養,就是當孩子發燒超過三十八度時。「若感冒發燒可能已有傳染力,且孩子發燒也不舒服、無法上課,所以會通知家長帶回就醫或休養,」李思宓說。而依照政府相關規定,學生若有類流感症狀且發燒超過三十八度,學校必須紀錄並通報中央。

「不論大小傷,建議老師都應該主動告知家長,或者寫聯絡簿溝通,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李思宓提醒。

針對不同的受傷部位,曾亭睿也蒐集整理出一些居家護理、觀察重點,製作成不同顏色的衛教通知單,讓孩子帶回去給家長參考。

例如,若腹部受到撞擊挫傷,曾亭睿在通知單上就會提醒家長,兒童的腹部肌肉較弱,有時也不太會表達身體不適,應該持續觀察腹痛是否消除改善、大小便顏色是否改變、食慾是否變差等等,如果仍有狀況應該儘速就醫治療。

大人們應建立環境安全網

若能加強環境安全和教育,能夠降低許多意外的發生。要預防這些校園裡的意外傷害,大人可以做哪些事?專家有以下建議:

一、提供安全的環境與器材:

台灣事故傷害預防與安全促進學會理事長白璐認為,學校應該做好第一關的把關,提供合適、安全的遊樂器材。

白璐指出,兒童遊戲器材除要選擇符合國家標準以外,常被忽略的是安裝地點的考量,例如,金屬或不鏽鋼的器材在日光直射下會升溫,可能會燙傷;而遊樂器材也不能裝得太密集,以免孩子玩耍時容易碰撞受傷。有些可攀爬到高處的遊戲器材,也不宜靠近建築物、平台或大樹安裝,以免孩子頑皮跳躍或攀爬鄰近物體。

另一方面,透過環境改造與設計上的巧思,也能降低意外發生。白璐說,有學校在走廊或樓梯轉角處加裝反射鏡,讓孩子可以看到轉彎的另一方是否有人;還曾有家長設計出「測速器」裝置在校園走廊或轉角處,只要偵測到孩子奔跑,就會播放校長提醒的聲音,要小朋友「不要跑、慢慢走」。

二、帶孩子事先熟悉學校環境:

林月琴指出,小一新鮮人的家長可以事先帶孩子熟悉學校環境,教育孩子避免到頂樓、地下室等人煙稀少的死角,認識廁所位置、上廁所時最好要結伴同行等。

三、加強生活與安全教育:

玩耍遊戲是孩子天性,也是快樂的泉源,在合適的場合,才能玩得盡興安全。引導和規範孩子不能在教室、走廊奔跑或推擠,攀爬的遊戲器材上也不適合玩鬼抓人遊戲,經常會發生跌倒墜落意外。

此外,校園中損壞的遊戲器材、籃球架若暫時未能移走,除了加強防護措施外,也應提醒教育孩子勿再使用。

意外雖然有時難以預料,但透過人為的努力,仍是可以預防和降低傷害的。「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開開心心來上學,平平安安回家,」曾亭睿說。這也是每個家長和校方的期盼。

孩子的校園環境安全嗎?

教育部曾委託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編製校園安全檢核表,家長可檢查確認安全項目,若未達到標準,可向校方反應要求改善:

教室及圖書館

□ 地面無積水或導致滑倒物品

□ 課桌椅無過度傾斜、斷裂、變形彎曲、破碎,且無尖銳突起物(如螺栓、木刺)、銳利邊緣等情況

□ 置物櫃及教具安置平穩,不會傾倒

□ 門窗無危險之生鏽、斷裂或彎曲變形等情況

□ 書櫃尖角處加有相關防護設計或警示語

□ 各書櫃擺設間距1公尺以上,高度不超過1.5公尺

教室周邊

□ 地面或鋪面無翹曲,或大型凹洞或突出物及石頭等障礙物

□ 走廊無積水或導致滑倒之物品

□ 樓梯間、走廊把手與圍欄無掉漆、斷裂、裂縫、生鏽、變形彎曲等情況

□ 樓梯間光線足夠辨識行進狀況

□ 樓梯間與走廊的欄杆間隔在10公分以內,或於距離過寬的部分加上防護網

□ 樓梯間與走廊無設置可攀爬之橫式欄杆

□ 樓梯間與走廊設有提示,不能奔跑或禁止攀爬等的標語

資料來源│教育部、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輔導小錦囊 親職教育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