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明進:從同理心五提問 培養孩子的內省能力

我的班上有一位刺蝟男孩,自開學以來,每天都有不少攻擊他人的言語霸凌。有一天,他又弄哭一位女同學……

當我到學校演講時,講座回饋單裡最常出現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孩子在多元智能裡的內省能力?

應該是我演講時提的例子不夠具體,引發老師們後續的好奇。不過我更開心的是,老師們開始思考:在孩子犯錯時,不是第一時間以認錯或處罰,來當成處理事件的目的;而是更在乎引導的歷程,提升孩子的覺察能力,以修正自己的行為與態度。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所退休教授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將「內省」視為一種特殊智能,這是很值得探討的主題。他認為內省與一般我們所熟知的智能(如:語文、數理)足以相提並論,並能從各種回饋管道中了解自身的優劣,促進其他智能的發展。

早些年,我都以寫作來培養孩子的內省能力。平時讓孩子們書寫「反省」主題的小短文,反思每日需要改進或調整的小事,養成「吾日三省吾身」的習慣。

而在衝突事件發生時,我習慣讓學生書寫「反思學習單」,從「自我」、「後果」、「傷害」、「彌補」、「未來」五個層面,觀看自己的狀態,進而調整為具體行動。

不過孩子的行為問題成因複雜,年紀愈大,愈不願意在第一時間就面對問題的核心。尤其這些年來,感受到現代孩子在事件發生當下,往往以生氣的情緒來應對,要讓他們書寫或進行對話,都相當有難度。

我的班上有一位刺蝟男孩,自開學以來,每天都有不少攻擊他人的言語霸凌。有一天,他又弄哭一位女同學,我請他書寫「反思學習單」,試著讓他與自己對話。

刺蝟男孩寫了一整個早修時間,最後送過來的紙張上,只有短短兩行字:「我只對她說『你上次偷偷帶手機』,她就哭了,關我屁事?這麼愛哭,哈哈!」文末還刻意畫出一個笑臉。

只寫出他人的過錯,一副事不關己的態度,文末的笑臉帶著挑釁的意味,這應該就是現今老師們深覺無力的主因。想要用更友善的方式,來引導學生的內省能力,卻換來如此惱人的反抗行為。

所以這幾年的我,會從「同理心」的角度切入。我以問題引導刺蝟男孩書寫,每回他寫完後,我就再追加一個問題,讓他繼續接著寫。這些問題是:

➊ 覺察自身的情緒:這過程中到底發生什麼事?你在想什麼?

➋ 同理他人的情緒:你看著此刻哭泣的她,你覺得她的情緒是什麼?

➌ 同理他人的認知:你寫下她很難過、很生氣,這樣的情緒是因為什麼?

➍ 同理他人的需求:你覺得此刻的她,希望得到什麼?

➎ 化為具體的行動:那麼要怎麼做,才能讓她的心裡舒服?未來才不會再發生類似的狀況呢?

刺蝟男孩愈寫愈多,也愈深入問題的核心,並且他的臉部表情,從剛開始充滿不屑、敵對的神情,變得較為柔軟且溫和。

事實上,帶刺蝟男孩兩年以來,可以感受到他與同學的關係改善許多,臉上多了更多笑容,對他人的言語攻擊頻率也降低許多。

反觀我自己在「反思力」與「同理心」的對話引導,其實兩者都有著相同脈絡,都是先從自身到他人,再從他人的需求,回到自身的行動力。

差別在於:過往的我,一開始就急著讓孩子看到自身的問題;現在的我,會有更多的等待時間,願意接納孩子的情緒。過去的我,急著讓孩子去解決問題;但現在的我,會引導孩子更關注於他人的情緒、認知、需求,帶領孩子看到多元的視角,孩子自然能做出最好的判斷。

內省能力的培養,需要融入更多願意接納孩子情緒的體貼,以及感受到同理心的多元視角。

我心疼著刺蝟男孩,那貶低他人的語氣、第一時間就用情緒與世界對立,該是過往多少的指責和強壓所造成的對應習慣。但有多少大人,會願意陪著男孩穩定情緒、換位思考他人的感受與想法、再讓他有機會去和別人與自己和解?

每一次引導,都絕對不會是最後一次,所以我們也毋須感到氣餒。教育本來就是緩慢熟成的過程,沒有任何的快速解方。

只要用對方式,孩子總會在每一次的引導歷程裡學到更多,思考的層面也愈寬廣、愈柔軟。

關鍵字: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輔導小錦囊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