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兒在校受挫 實驗教育是好的出口嗎?

體制內受挫的特殊兒與家長,在實驗教育看見不一樣的教育可能,但其學習環境、師資與資源,能否接住特殊需求的孩子?

實驗教育蓬勃發展,愈來愈多家有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學習障礙等較隱性特殊需求孩子,或疑似有這些需求、處在灰色地帶孩子的家長,對課程彈性多元的實驗教育寄予期待。但,這會是比較好的選擇嗎?有哪些事情需要考量?

 

一月中,記者到北部一間公辦實驗小學採訪,校長表示前陣子接了三通電話,都是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詢問轉學的可能;另一位都市型公辦實驗學校校長表示,學校其中一個年級,有近四分之一是疑似或經鑑定確認的特殊需求學生,其中以情緒行為障礙、自閉症、亞斯伯格症的孩子為多。校長提及,很多家長問他,孩子有狀況,來到這所學校「會不會變比較好?」

意識到特殊需求學生往實驗教育走,有全台最多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含個人、團體自學與機構自學,後簡稱「非學型態」)自學團、實驗教育機構的台北市,其教育局特殊教育科與北市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於去年展開調查,掌握北市非學型態裡的特殊需求學生障別與人數,以利規劃特教資源。

台北市西區特殊教育資源中心主任顏瑞隆表示,就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調查結果來看,北市非學型態的特殊需求學生障別,以俗稱的隱性障礙為大宗,如自閉症、過動症、學習障礙。他也提及,特教資源中心陸續接到特殊需求孩子的家長詢問,如孩子在實驗學校、非學型態的團體機構適應困難怎麼辦?或是想對實驗教育做進一步了解。

學習步調符合特殊兒需求

進入友善、放慢學習步調的學習環境,減少觸發孩子情緒爆發的「地雷」,確實可能讓孩子有較好的學習。曉雯(化名)的兒子有過動傾向,小學就曾因老師的「暗示」而轉學。升國中時,她為孩子選擇體制外的華德福實驗學校。本身有教學背景的曉雯觀察,體制內的老師有課表、進度壓力,要照顧的學生也多,不見得能好好處理每個孩子的問題。華德福或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重視每個個體,用較個別化的方式帶領孩子,這樣的照顧較符合一些特殊需求孩子的需要。她提及,兒子在華德福教育裡確實得到許多滋潤,也遇到很願意傾聽孩子想法的老師。

台北市立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吳怡慧,曾擔任招收特殊需求學生的團體「天星學園」的課程督導,也與一些實驗教育工作者互動。她形容,當孩子難適應體制內學校時,許多家長將實驗教育當成「逃生出口」。學校與班級規模小、活動型態與課程時間彈性、師生互動性高的實驗學校有著相當拉力。

家長的想像是,實驗學校發展的學習方式,與體制內教育偏重讀寫不同,也更有可能慢下來陪伴孩子學習,讓學生依著自身特質成長,很切中特殊需求學生的需要。不過實際來看,公辦實驗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和一般公校並無太大差異,非學型態的特教資源則可能更少。為特殊需求孩子選擇實驗教育,許多事需考量。

非學型態特教資源恐更少

公辦實驗學校的特教資源基本上比照公校,並未享有特別多的資源。記者採訪幾間公辦實驗學校,校長多提及校內占比高的特殊需求學生,有些是未送鑑定的隱性特殊需求孩子,然而特殊教育的資源分配,如特教老師設置,主要是以經鑑定的特殊需求學生,作為主管機關的判斷、計算標準。另外,當學校有高比例的特殊需求學生,不同特質的孩子在相處上也容易產生衝突。

而家長若想為特殊需求孩子,選擇自學團或是實驗教育機構,則需考量非學體系許多未有特教人力規劃,在特教鑑定或相關服務,如個別化教育計畫(IEP)的撰寫上,就可能出現困難。為不同型態的學校與非學型態的機構、團體等提供特教輔導工作支持的陶璽工作室創辦人曲智鑛觀察表示,非學型態的特教輔導資源比公校少許多,有機構完全沒有輔導資源,孩子進去不適應或因此干擾到班級,老師也沒辦法處理:「家長對實驗教育的期待可能是辦學單位的專業課程,但挑戰是,(非學型態辦學單位)沒有特教輔導資源,許多機構團體仰賴第一線老師做輔導工作,老師的負擔相當大。」

當特殊需求的孩子轉換學習環境到體制外,家長也需思考孩子特教資源延續的可能。 若確認有特殊需求的學生,依《特殊教育法》規定,非學型態學生一樣能有評量、教學、行政支援等服務,國中小學生能與掛籍學校、單位連繫。

現為政大實驗教育推動中心專任助理陳嫺霓,也是縣市非學實驗教育的審議委員,長期關注實驗教育裡特殊需求學生的需要。她並不建議中重度特殊需求學生往自學團體或實驗教育機構走,因為許多非學型態單位的特教輔導等機制並未健全。

陳嫺霓也建議,有鑑定身分的特教生若申請實驗教育,能保持與學校輔導、特教、升學等相關學習資源的連結,因為目前教育財政結構上的教育人力、資源分配仍多在學校。

 

為特殊需求的孩子選擇體制外教育,家長需多評估,並持續關照孩子的需求。

綜合來看,建議家長選校時,應掌握以下三點:

選擇實驗教育掌握三重點

❶ 透過試讀進行評估

一些非學型態的自學團體、機構有試讀機會,陳嫺霓表示,試讀時校方能認識孩子特質,孩子能感受學習環境適不適合自己,家長也能評估老師有無辦法協助孩子。

家長也需評估課程對孩子的刺激。陳嫺霓提及,如亞斯孩子的特質是就事論事,衝突情境下會相當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樣特質的孩子若進入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很多事都讓學生自我對應、辯述討論,那麼他可能需要協助,不然容易有人際衝突。

她也觀察,亞斯特質的孩子需要結構化的環境,或許會適合華德福與蒙特梭利,較為看重學習節奏與韻律的環境。不過她也強調,很難斷定哪些學習環境一定適合某些特質的孩子,因為領導者對特殊教育的敏感度、有無建構輔導機制,都會影響特殊需求孩子的適應與學習。

❷ 坦誠分享孩子的教育史、醫療史

進入自學團、機構,或轉學至公辦實驗學校前,常會有親師面談。陳嫺霓指出,曾有自閉症孩子的家長,表示在親師面談時談太多孩子的特質,嚇到老師,或也有老師當下並未覺得孩子的特質如此強烈,等孩子實際就讀後才意識到。她說:「親師溝通還是要有點技巧,也要看當下老師對孩子的接納程度如何。」

曲智鑛則認為,家長要能「實話實說」,「如果他(辦學者)不收孩子,那也不要依戀,因為藏的訊息可能是他照顧不了你的孩子。」曲智鑛建議家長和辦學者分享孩子累積的資料,像過去特教老師對孩子的觀察、遇狀況時老師如何處理、孩子與人互動時的注意事項,或有搭配哪些輔導資源、是否與心理師合作等,跟校方溝通孩子的教育史、醫療史。他認為,家長若呈現自己願意花時間與資源在孩子身上,希望幫助孩子成長,會是較正向的溝通。

❸ 釐清對於實驗教育的期待

轉換學習環境對整個家庭來說是重大變化。吳怡慧建議家長先評估孩子的需求及自己的期望,例如,現在的學校為何無法滿足孩子的學習需求?可能再跟老師溝通嗎?家長也要思索是想要孩子快樂學習、穩定情緒,還是有獨立生活管理的能力?轉換不同的學習環境,能支持這些期望嗎?

家長也需釐清對實驗教育的期待。北市教育局特教科科長李朝盛表示,部分家長對實驗教育有些迷思,想著在體制內學校無法適應良好的學生,進入實驗學校後問題能迎刃而解。

他舉例說明,自閉症學生的人際溝通困難或固執特質等,並不會因為實驗學校多元課程就能完全調適,仍需有能協助孩子核心困難的資源、了解孩子特質的師資,以及能支持的學習環境等作為搭配。

不一樣的教育給家長期待,但體制外教育的學習環境、資源能否接住特殊需求的孩子,助孩子成長,仍需家長評估,並持續關照孩子的需求。

關鍵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