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迷網紅 爸媽最關心的18個問題

孩子看網紅影片,家長除了擔心孩子沉迷,也擔心內容影響孩子價值觀,以下18個問答,協助爸媽和孩子建立規範。

入門了解

 

1、孩子還沒上小學就開始看YouTube,怎麼篩選適合觀看的影片?

 

YouTube的使用年齡定位在13歲以上,若是13歲以下的孩子,YouTube推薦使用今年推出的YouTube Kids App。YouTube Kids又細分為4歲以下的「幼兒」、5至7歲的「學齡前兒童」、8至12歲的「學齡兒童」3個年段。在App裡面,家長可以自行選定孩子年段,或是透過「由您自行核准內容」功能,設定觀看內容。此外還有「觀看紀錄」可在事後進行監護,以及「計時器」的功能,設定孩子可觀看YouTube影片的時間,時間一到就會跳出提醒。

12歲以下YouTube Kids 兒童影片放心看

2、為何YouTube會有不適合13歲以下看的影片?

YouTube上有些惡意影片,內容包含暴力、血腥、性等,卻包裝成兒童節目,並且透過影音平台的自動推薦與播放,很容易就被孩子吸收。譬如在卡通裡出現砍頭的暴力情節,或是在兒童節目穿插色情的鏡頭;又或是去年底,國外家長圈瘋傳「Momo 挑戰」,利用互動遊戲唆使孩子自殺或自殘,引發爸媽恐慌。

因此,YouTube發展出YouTube Kids的服務,讓13歲以下的小孩在一個受控制的環境內探索。如果13歲以下孩童想使用YouTube,家長應該陪同觀看,協助挑選適合的影片,也建議父母在挑選前,最好要從頭到尾看過所有影片,並且善用播放清單的功能,避免跑出兒童不宜的內容。

3、孩子常在社群網站上留言,有什麼要提醒他們的?

家長可以提醒孩子,在網路上絕對不要把自己的個資輕易公布,包括真實的姓名、生日、就讀學校等。

另外就是,在網路上,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按下刪除鍵,以前寫過的東西並不會因此不見。少年調查保護官吉靜如在新書《只是開玩笑,竟然變被告》裡寫道,網路上依然有公然侮辱罪。不論在直播或留言區,罵髒話、或是人身攻擊,讓對方感覺到被侮辱,只要截圖,是可以作為證據到法院提告。

《解碼青春期》的作者喬許.希普對青少年有深刻的解析,也指引父母許多應對青少年的方法。他提到,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網路上的行為都是他們的公開簡歷,「未來找工作時,你的主管可能會用Google搜尋關於你的資料。」網路就是公共場所,在現實生活裡說不出口的話、做不出來的事情,在網路上也都不適合做。

關於網友,青少年要多留意的是兒少性剝削的風險,也就是有人會在網路上假意成為男女朋友或是閨蜜等,誘騙青少年自拍私密照片。加害人在取得私密照後,可能進一步威脅青少年。

4、我自己看YouTube都常停不下來,小孩要如何有自制力?

現在人手一機,到處有免費Wifi,或是網路吃到飽專案等,網路環境的方便性,讓人很容易被網路影片吸引;同時,YouTube為了爭取使用者的停留時間,在一部影片播完之後也會自動推薦影片,或直接跳下一部影片,吸引人一部接一部看下去。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Institute of Watch Internet Network,簡稱iWIN)建議家長,在小孩使用YouTube前,要先在電腦瀏覽器和手機上設定「嚴格篩選機制」,才能過濾掉疑似兒童不宜的內容。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則是可以和他們討論:「為什麼人會被網路影片吸引?」「人在看影片時,大腦有什麼回饋機制會讓人想一直看下去?」讓孩子透過自我察覺,達到自律。

擔心內容

5、有些YouTuber的內容很明顯是節目效果,但小孩以為是真的,該如何指引?

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劉奕蘭認為,有些影片內容很誇張、獵奇,小孩也看得出來是「效果」,反而不會當真。《解碼青春期》裡建議,父母可以抱持好奇心,一起和孩子探索:影片裡呈現的樣貌是不是就是真實的樣子?哪些可能是節目效果,並非現實生活的樣子?譬如網紅在螢幕前惡狠狠的罵髒話、口無遮攔,但是私底下呢?他們這樣做會不會只是為了增加影片的人氣、讓粉絲喜歡、衝高觀看次數,後續才能有業配、代言等工作。

此外,有很多廠商會透過孩子喜歡的網紅,來為商品代言,也容易讓孩子對品牌產生追求和迷信。現在更有很多「看不見的廣告」,就是所謂置入性行銷,將商品或品牌巧妙的暗藏在影片中,無聲無息的增加對商品的好感度。所以,小孩看影片,建議父母要盡量陪著一起看。

6、孩子喜歡的YouTuber,我覺得很沒營養,也沒興趣怎麼辦?

臺灣阿德勒心理學會副理事長林上能表示,青少年討厭被當成小孩,也討厭權威。因此,如果家長對孩子喜歡的YouTuber沒有興趣,也切記不要立刻批評,「因為一旦有批判的語言,青少年就會產生心理抗拒。」

YouTube已成為青少年的流行文化,劉奕蘭表示,流行文化提供青少年追尋自我的方式,在每個世代都很正常。大人應該知道他為什麼去看YouTube?有什麼需求?「父母也要去接觸流行文化,如果不跨越鴻溝,會讓孩子處於更大的風險。」

7、小孩開始會模仿網紅,尤其是不雅的話,怎麼提醒他們?

青少年階段正在發展自我,林上能說,在主流社會裡,小孩就是不能罵髒話,但透過網紅罵出來,螢幕前的角色滿足了現實社會中無法實現的自己,他可以得到一種替代性的滿足。而且青少年長期被壓抑,渴望被認同,可能內心裡也想做這些事、說這些話,看到網紅表現出來,他會知道:「啊!原來我是正常的!」

《解碼青春期》提到,發現孩子學YouTuber講髒話,家長可以和孩子還原現場,回頭看一下髒話來源的影片,看看YouTuber講髒話時的情境是什麼?是被嚇到?或是為了做節目效果?並且可以和孩子討論,你知道這個髒話是什麼意思嗎?這個說法好不好?什麼時候會用到這種詞彙?如果孩子是為了融入團體,有一些社交需求,那也必須讓孩子知道說話有不同情境,當對象是長輩時,並不適合講髒話,讓孩子學習看場合說話。

寬欣心理治療所所長鄭皓仁平時陪小孩看影片時,也難免看到不堪入目的內容。她說,孩子講髒話並不一定是跟網紅學,更多時候是在學校跟同學起鬨。父母不用一味的容忍或是情緒性的開罵,可以真誠的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說話」、「影片可以看,但是在家裡不能說髒話」、「有些話我不會對你說的,我也希望你不會對我說」,把界線清楚的畫出來。當然,父母本身也要做好榜樣,如果不允許孩子說髒話,父母也要避免口出惡言。

8、小孩看網紅開箱玩具,吵著要買怎麼辦?

鄭皓仁建議,父母在給孩子零用錢時,也要教孩子財務分配,譬如有一部分的錢可以作為「娛樂金」。因此,如果孩子決定要用娛樂金來買網紅代言的產品或參加網紅見面會,家長要尊重孩子使用金錢的選擇。

學習控制娛樂金就像是出社會有了工作,薪水該如何分配?要花多少錢來購買奢侈品?這些都是遲早要面對的議題,家長不用閃躲也不用壓抑,孩子買過後,知道是什麼感覺,總比都沒有經驗來得好。

9、有些網紅明顯在炫富,但是講了孩子又不高興,該如何對話?

林上能談到,每個世代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勢必發展出不同的價值觀,尤其在物欲上,父母總是省吃儉用,衣服、鞋子覺得堪用就好,所以在看到孩子買潮牌衣服,或是某個名人代言的鞋子時,總是會有點「眼睛痛」。

建立孩子的金錢觀,不妨釐清孩子內心的真正渴望。《媽媽財務長的幸福理財學》作者陳怡芬在書中提到,可以問孩子:「錢是什麼?」「什麼才叫有錢?」「貴的東西就是心愛的東西嗎?」「我喜歡的東西是因為它的價值還是價錢?」透過親子間的互動,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當孩子懂得辨別金錢後,也可以開始用零用錢培養孩子的金錢觀,讓孩子學習保管和使用金錢,試著讓孩子掌握自己的財富支配權,培養用錢的正確觀念和態度。

教養挑戰
10、專家建議要花時間陪小孩,但是下班下課後雙方都很累,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怎麼辦?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表示,陪伴小孩的時間不求多,只要每天挪5分鐘專心陪伴就好。時間長短不是問題,如果要對話1小時,對雙方都很辛苦,也做不到。剛開始可以一週一次,選週末的時間也可以。有時候下班真的很晚很累,沒有和孩子對話也沒關係,可以改明天,否則心情不好,對話品質也不好。

11、小孩在追的網紅我都不認識,過一段時間又換新臉孔,要怎麼和他討論?

「家長不用什麼都投入,稍微了解孩子在觀看的內容就好,」陳志恆說。譬如小孩在看的時候,湊過去看一下,但是不要用批判的態度,反倒要帶著好奇的眼光,向孩子請教:「這個在做什麼?」「有什麼好玩的?」讓孩子與你分享,就像是他與同儕分享一樣,讓他說給你聽。

《解碼青春期》裡談到,要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家長必須和他們談論他們看到的內容。有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可以很輕鬆的和孩子談他們在網路上看到了什麼,分別是開車時、吃飯時和晚上的時間。可以問孩子的問題像是:

一、你喜歡哪個YouTuber呢?可以介紹我看一部你最喜歡他的影片嗎?什麼原因讓你特別喜歡呢?

二、我最近聽到大家在討論某個YouTuber,你有在看嗎?你覺得他是大家所說的那樣嗎?

三、針對孩子關注的新聞事件,讓他們發表看法。譬如,我看到關於YouTuber的新聞,你有什麼看法?

12、孩子一打開YouTube就停不下來,也不和家人互動怎麼辦?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表示,想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就要發展孩子其他領域的喜好或興趣,否則孩子放下手機也會無所適從,可能兩分鐘後又拿起手機,故態復萌。

陳志恆表示,現在很多青少年的生活被功課、補習填滿,沒有其他可以做的事情。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不滑手機,就讓孩子去學才藝、補習,這樣更是剝奪小孩的時間,無助於他們遠離網路。

要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重要的是讓他們有自主權,讓他們可以規劃自己的時間。陳志恆舉例,譬如全家要到戶外踏青,可以試著讓孩子規劃行程,讓孩子實際參與,不是被安排的。這樣當全家走出戶外時,孩子才會對戶外景點更有感,而不是「到戶外看影片、玩手機」。

13、小孩說他是因為同學都在討論才看影片,和同學有話題聊這麼重要嗎?

青少年正處於拓展人際關係的階段,特別重視同儕的青少年,也會擔心自己和同儕缺少共同的話題或生活經驗,「如果朋友問哪個網紅的新影片你有沒有看?沒看的話,就會覺得你很遜,因為朋友都在關注,」劉奕蘭指出,如果沒辦法與同儕有共同話題,青少年就會覺得自己好像不屬於團體一份子。

如果擔心孩子的交友,林上能則建議,與其突然下禁令或是批判,不如先用好奇的態度多探詢。他認為父母可以先抽離自己的情緒,跟孩子說明自己的擔心,以免孩子覺得父母想操控他們,就會先反彈。同時,父母也可以教孩子如何應對同儕壓力,並且讓孩子知道,如果發生任何事情,隨時可以找父母。

溝通規範
14、我同意讓小孩看影片打發時間,但該怎麼和小學年紀的孩子談規範?

父母在和孩子談任何規範,原則都是年齡愈小,介入愈多。因此,在小學階段可以直接規範使用網路或是看影片的時間。

《解碼青春期》談到,對於年紀小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把電腦放在家裡的公共區域,這樣可以幫助家長監督孩子瀏覽的內容。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知道:「看到什麼不適合的內容,請來跟我說。」並且讓孩子明白,他們這樣做不會挨罵也不會有麻煩,你只是在確保他們的網路安全。

15、要青春期的孩子放下手機經常換來頂嘴和臭臉,怎麼談網路使用規範?

隨著年紀增加,建議家長在制定網路使用規範前要先明白孩子的需求,同時也讓孩子明白大人的擔心。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秘書長李筱蓉說,談規範時也要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判斷、思考,「我相信你,我的原則在這邊,其他的我相信你可以自律。」

舉例來說,鄭皓仁與小孩約定只有週末假日可以看影片,每次約15分鐘。15分鐘大約可以看兩支片子。她不會介入孩子的選擇,就讓孩子自己選。偶爾孩子選的影片會超過時間,她會輕聲提醒「這部片有點超過時間喔!」但不會中斷孩子的觀看,給予小孩一些適當的彈性。

陳品皓說,如果不知道在什麼時間點談,建議可以利用類似「家庭會議」的形式來討論,讓所有家人一同參與,且有正式的主席和會議紀錄。在會議上,每個人都可以提出討論,也包括各種家庭規範。利用這樣半正式且有儀式感的家庭會議,可以讓話語變得有分量,孩子才會比較容易聽到家長說的話。同時也要給孩子表達的空間。而在會議後,相關的規範要讓所有相關人在上面簽名,未來有疑問或是不同意見時,只需拿出白紙黑字就可避免爭議,簽署的意義也在於讓全家人都同意這些規範。

重要的是,家長也要穩住情緒,表達擔心與關心為主軸的語言時,可以用最簡單的「我訊息」來表達。將「你」拿掉,改為「我看到」、「我覺得」、「我擔心」、「我難過」等。

16、孩子長時間看螢幕,近視度數愈來愈深,該怎麼提醒他們?

國民健康署表示,「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是造成學童視力快速惡化的高風險因子。建議父母平時可以協助小孩執行護眼6招:① 每日戶外活動兩小時以上;② 兩歲以下避免看螢幕,兩歲以上每天不超過1小時;③ 用眼30分鐘,休息10分鐘,看書保持35至45公分距離;④ 讀書光線要充足,坐姿要正確;⑤ 均衡飲食,天天五蔬果;⑥ 每年定期一至兩次檢查視力。

《解碼青春期》也談到,一旦孩子花在手機上的時間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都是可以和孩子進行深入交談的時機。

17、孩子每天睡前都要看影片,曾經躲在棉被裡看手機被我發現,睡眠不足怎麼辦?

孩子晚上玩手機,很容易晚睡或是影響視力,《解碼青春期》寫道,家長可以在家裡闢出一個充電的地方,每天晚上睡前兩小時,就把各式電子設備放在那裡充電。讓孩子可以遠離3C,不會一直忙著跟朋友發訊息、無止境的瀏覽影片等,也有助睡眠。當然,家長必須以身作則,限定自己使用3C產品的時間,全家人一起遵守規範。

18、每次要小孩關掉YouTube都很像要他的命!他是不是網路成癮了?

陳志恆說,網路成癮一般來說會有幾個標準:

① 強迫性:理智上知道要控制時間,但是克制不了上網衝動;② 戒斷性:不能上網時出現了身心層面的不舒服;③ 耐受性:所需的上網時間愈來愈長。

如果孩子只是上網時間長,但是人際關係、學業、家人關係都維持良好,那麼家長可以放心,孩子並沒有網路成癮。但是,如果孩子不與他人交往也不和家人交流,或是晚上徹夜不睡,早上起不來,或是影響到成績,在這些狀況下,家長就需要認真和孩子討論使用科技產品造成的問題。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