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和特殊兒相處從願意理解開始

二十年來高中以下特殊生增加超過八成,他們除了是孩子現在的同學,也會是以後的同事或鄰居,「尊重個別差異」將是未來的必備能力。

下學期才剛開學,小朱聽女兒說班上轉來了一個「特別的新同學」,上課有時會突然站起來走動,如果排隊插隊,老師會請同學提醒他要等一等。

雅鈞兒子已經兩歲,但還不太會說話,想為孩子安排附近醫院的「聯合評估」,居然要等超過兩個月,雅鈞在媽媽群組求救,問哪裡還有名醫可以掛號,立刻有好幾位媽媽跳出來分享帶孩子去評估的經驗……

無論在家庭或教育現場,這二十年來特殊兒人數成長驚人。翻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二○○○年全國高中以下學生(含幼兒園)的身心障礙生約有六萬四千人,到了二○二○年則超過十一萬六千人,足足增加八一%(圖一)。少子化造成學生總數逐年遞減,二十年來人數少了三〇%,二○二○年高中以下學生總數不到三百萬人,目前特殊生(不含資優)約占總學生四%,相當於每二十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是特殊生,現況幾乎是「班班有特殊生」。

不管在網路搜尋、暢銷書排行榜,自閉症、過動症、妥瑞或學習障礙等字詞,都成了熱門的關鍵字。經營過動症家長社團「台灣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交流園地」的團長黃瑞佳觀察,社團目前已經超過七萬人,近兩年人數成長得很快,只要孩子不專心、好動,家長都很焦慮的問:「他這樣是不是過動?」

學校特殊生大增、特殊兒相關症狀成了網路熱搜關鍵字,就連醫院門診也一號難求。一九九八年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創立,家長和老師開始知道有「兒童心智科醫師」這門專業,也從擔心孩子被貼標籤不願意求診,變成處處探問有耐心的兒心科醫師:「怎麼掛號?」

自閉症與情緒行為障礙生快速增加

為何突然增加這麼多特殊需求的孩子?除了一九九七年《特殊教育法》增訂「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跟「發展遲緩」三個障礙類別,打開情緒和行為障礙的大門。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質采觀察,由於孩子生得少,以及早療、兒童精神醫學等觀念的推廣,讓家長對孩子特殊需求的敏感度增加。然而,造成兒童在發展和教育上有特殊需求的原因很多,多為先天的高風險因素如遺傳、早產、腦傷,與後天的因素如環境的有毒物質、不適當的家庭教養環境等交錯形成。

「情緒行為障礙」是《特殊教育法》定義的其中一種特教生類別,泛指長期情緒或行為反應顯著異常的學生,例如:ADHD、精神疾患等,依孩子的狀況不同,都可能被歸為此類。特教生包含許多類別,近二十年來,自閉症和情緒行為障礙增加的人數相當可觀。

在二○二○年高中以下的學生中,有超過一萬六千位自閉症學生,比起二十年前增加了十四.七倍(圖三);情緒行為障礙學生有接近七千人,比二十年前增加近四倍(圖四)。兒童職能治療師廖笙光(光光老師)擁有超過十五年治療經驗,他認為現代孩子為了因應變化迅速的未來,必須學習獨立思考、應用和歸納等較高階的整合能力,才足以應付未來,跟以前「一招走天下」的時代不同,「我認為現代孩子跟二十年前比,壓力是比較大的。」當孩子還在練習情緒調節的階段,較多的壓力導致情緒失控的機率也高,「如果孩子有這方面的特質,更容易被觸發、凸顯。」廖笙光認為。

近九成特殊生在普通班一起上課

修法放寬對特殊需求定義的大門,特殊生數量爆炸性的成長。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教授洪儷瑜表示,融合教育推動二十年以來,特殊生就學之路往普通班逐步靠攏,如今已有近九成的特殊生在普通班接受融合教育。許多家長小時印象裡,學校有所謂啟智班、特教班,把特教學生集中在一起,現在特殊生則多在普通班上課,某些課堂才去上資源班、潛能班,或有其他特教資源協助。

二十年來,特殊教育的需求增加,高中以下一般學校資源班學生數從二萬二千多人,增加到六萬三千多人(圖二)。因此,我們更容易看見這些特殊需求的孩子。然而,現場老師的困難和挑戰也更多。一位不具名的資深國小老師吐露真心話,在普通班上特殊生愈來愈多,「一個年級八個班,每班有一個特殊生,甚至一年級每班有兩個。」雖然班上有特殊生可減額教學總人數,「但開學後常會冒出好幾個『沒牌』(沒有特教生身分)的特殊需求孩子,課就沒辦法上了。」

除此之外,醫療的資源和配套措施無法跟上需求,讓家長疲於奔命,例如:全台目前只有不到三百位的兒心科醫師,要協助數量龐大的特殊兒,人力明顯不足。嘉義長庚兒童心智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陳錦宏,為幫助過動兒家庭創辦了「心動家族協會」,他觀察:「目前健保制度對兒童精神心理領域的給付過低。」

常常家長在求助時,醫療和教育的專業人員都心有餘而力不足。陳錦宏曾與某國小建立ADHD友善校園模式,成功接住許多特殊兒,在演講時分享學校案例,不久後接到該國小校長請託的電話:「想進我們國小的特殊生暴增,我們沒有能力接下來,拜託醫師以後不要提到校名好嗎?」甚至有特教老師私下表示,特教評鑑要「剛剛好」,「成績太好隔年特殊生就接到手軟。」顯示這些有動機、有能力的專業人員,因為資源和制度等原因,自顧不暇。

學習和特殊族群相處是未來重要能力

當特殊兒不再是「少數民族」,我們該如何看待?洪儷瑜強調,要做的事情是把完善的制度建立起來,但不是走回頭路,又把特殊兒隔絕在一般學校和社會之外。在未來,學習與特殊需求族群相處,對普通人來說會是更迫切的能力,因為這些數量漸增的特殊兒,將會是未來孩子的同事、鄰居,是共同創造新世代的公民。

事實上,特殊教育的核心一直是尊重個別孩子的需求,給予符合個人發展的協助,與現在一○八課綱的核心精神:符合個別需求、共好、尊重差異和適性教育,不謀而合,足見這是孩子未來教育的趨勢。

現今關於特殊兒的資訊豐富,但一般人對他們仍有刻板印象。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臨床心理師陳品皓認為,要與特殊兒相處,重點在於「理解的意願」,願意放下成見,以好奇心為透鏡,就能看見過動孩子除了衝動和坐不住之外,耐挫、幽默、執行力強的一面,「不只特殊兒,去看見每個孩子的力量和亮點,有了這個基本態度,就能找出與孩子特質相處的方法。」陳品皓強調。

特殊兒一定比較差嗎?特殊需求可能因時代變遷從優勢變成「問題」。瑞典腦科學專家安德斯.韓森(Anders Hansen)給出例子。他在著作《真正的快樂處方》表示,根據研究,現今常被歸類在情緒行為障礙的ADHD,是遠古狩獵時代最優秀的獵人和探索者,基因才會因為天擇被留存下來。「當你需要長時間爬山、捕獵,精力和衝動使你有能力快速做出決定,對ADHD特質來說,狩獵時代是完美環境。」可見所謂的「特殊兒」是在環境需求下的相對概念,不代表他們比別人差。

特殊兒的力量,在周全資源、友善態度和被理解的前提下,就有機會轉負為正,成為如擁有亞斯伯格特質的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一樣的「非標準化人才」。《背離親緣》一書的作者安德魯.所羅門(Andrew Solomon),花了十年研究並訪談三百個擁有「異常」孩子的家庭,他表示:「就像我們需要物種多樣性,以確保地球能延續下去;我們同樣需要多樣的親情和多樣的家庭,以加強仁慈生態圈。」

------------------

特殊需求學生類型

根據《特殊教育法》身心障礙學生共分為13類,其中有三大系統。而資賦優異學生(俗稱資優生)也屬於特殊教育的一環,資優生則分成6類。

身心障礙學生

一、心智類障礙

智能障礙

情緒行為障礙

學習障礙

自閉症

二、生理與感官類障礙

視覺障礙

聽覺障礙

語言障礙

肢體障礙

身體病弱

三、混合與其他類障礙

腦性麻痺

多重障礙

發展遲緩

其他障礙

------------------

資賦優異學生

一、一般智能資賦優異

二、學術性向資賦優異

三、藝術才能資賦優異

四、創造能力資賦優異

五、領導能力資賦優異

六、其他特殊才能資賦優異

資料來源:《特殊教育導論》

關鍵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