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親子天下
口述:新北市新和國小資源班老師鄧蕙雯 / 整理:王韻齡
過去兩三年來,小學低年級導師和特教老師都發現,學生當中不到「發展遲緩」程度、但是「比較慢」的孩子比例增加。新北市新和國小特教老師鄧蕙雯提醒,即使錯過早療,但用對方法,還是有機會協助孩子補上能力。
口述:新北市新和國小資源班老師鄧蕙雯(國北教大講師、美國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特殊教育碩士與課程設計學士)
疫情期間一直到現在,都還有不少人戴著口罩,幼兒在語言、人際方面落後,我覺得蠻明顯。譬如幼兒園的小孩沒辦法透過老師的嘴唇看發音,而自閉的孩子也讀不到臉部的情緒表情,看不到他人口罩下的喜怒哀樂,因此對於情緒反應是不敏感,當然人際關係就會出問題,因為他不曉得這個人已經不高興了 ,不應該再去惹他。
疫情過了,孩子們漸漸拿下口罩,語言就會變得比較多,靠著後天的環境慢慢可以跟得上。
過去兩三年來,小學一、二年級的導師和特教老師都發現,學生當中不到「發展遲緩」程度、但是「比較慢」的孩子比例增加。這群孩子最明顯的就是專注力和學習落後很多,注音符號、數學都偏慢,若老師一對一的加強、補救教學又可以補得上,不太像所謂智能障礙的孩子。
但是因為專注力不足,就會連帶引響學習,跟不上班上進度,慢慢就會變成班級上的局外人。因為國小開始結構式40分鐘上課、10分鐘下課,學障生沒辦法維持40分鐘完全的專注,也跟不上同儕的進度,會看到很多孩子放空在自己的世界裡,非常明顯的不一樣。
這時老師會試著去改變教學策略。一段時間後如果孩子的進步還是很緩慢,才轉介到輔導室。
現在的幼兒園對早療敏感度變高了,比較不會到國小學習出狀況才提報出來。加上家長的觀念逐步接受,近年小一、小二「疑似特教生」的人數明顯增加,但老師也發現,不見得醫療體系給的障礙類別是正確、符合這個孩子的。老師要多兩年時間觀察,到升小三再分辨出是不是特教生。
對需要幫助的孩子來說,早療非常重要,因為人的腦部發展最快速在0到6歲期間,如果此時特教孩子沒有給他早療 ,就失去訓練的最佳時機。而早療除了服務孩子,同時也教導父母親用正確、專業的方法,在家幫助孩子,醫療體系的資源如治療師,也會進到幼兒園告訴老師可以怎麼教,一天八小時幫助這個孩子。如果家庭功能是不錯的、放學後父母也會同樣的方法,每一天這樣子訓練他。
最初這六年,大人們都可以用專業的方法幫助這個孩子,發展上就能有很大的進步。過了6歲效果不像0到6歲這麼好,但還是有效,有做總比沒做好。可惜非常多父母親因為忙碌而沒有時間、沒有能力或是不願意陪,這才是令人擔憂的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