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人際困難兒子學會好好說
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的呈悅,在國小中年級、國中都曾遭霸凌,媽媽如何帶他面對痛苦,重新走入人群?
「國一時,呈悅受到資源班同學的霸凌,被打罵、被嚇,被對方拿著美工刀距離他十多公分跟在背後威脅;最嚴重的一次,是對方用力摔了呈悅的鉛筆袋、把好幾樣他心愛的文具摔碎,對他來說打擊很大⋯⋯」張嘉羚細數兒子呈悅從小到大遭遇霸凌的經驗。她語氣平靜,因為早在孩子國小低年級被確診為亞斯伯格症後,她就已做足要陪伴孩子經歷許多難題的心理準備。
張嘉羚說,在行為表現上,呈悅較無法察言觀色、人際互動能力弱,無法主動與人開啟對話,對於環境刺激比較敏感,也有明顯的固著特質。
張嘉羚回憶,直到快國小五年級時,呈悅才偶然說出自己三、四年級時曾經歷「黑暗時期」,因為習慣挖耳朵與鼻子,同學罵他「髒鬼」、分組時刻意把桌椅隔開。得知後,她立刻與資源班、原班導師說明狀況,呈悅也在媽媽的提醒下改掉習慣,並決定不再自顧自在走廊唱歌、模仿卡通角色動作。表現改變加上老師協助與同學溝通,讓呈悅高年級時未再遭受霸凌的恐懼。
頻繁驚嚇的國中生活
但這樣的時光在國中時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呈悅在國中資源班中,遭受一位有過動特質的特殊生霸凌,頻繁驚嚇、叫囂威脅,導致呈悅長期拒學,張嘉羚每天都需要與呈悅聊天半小時以上,努力問出孩子真正在乎的關鍵後,解釋同學的行為、讓他理解對方的難處,並安撫他的情緒,疏通孩子不願意上學的心結。
然而,對方後來摔壞呈悅的文具,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讓呈悅崩潰到嚴重拒學,怎麼勸說都無效,「對有亞斯的呈悅來說,這件事是世界翻轉、天崩地裂,所以憤怒和傷心的程度可想而知⋯⋯」張嘉羚認為,不能因為孩子不擅長,就讓孩子免於學習處理情緒和適應人際社會互動,當時多方嘗試與評估後,才決定讓呈悅在家自學,直到高中再次完全回歸校園。
張嘉羚提醒,對特殊兒家長來說,想協助孩子避免霸凌發生,選擇相對較安全或可控的校園環境很重要,也相當仰賴老師在學校中的觀察,若親師和學生三方之間能溝通順暢、彼此信任,對協助孩子有極大幫助。
「了解孩子的特質,才有辦法協助他面對一切!」張嘉羚強調,家長可以觀察孩子面對霸凌事件的反應和理解程度,給予合適解釋,以免孩子過度恐懼,同時說明處理霸凌威脅的SOP,例如要盡快離開避免衝突、報告信任的老師與家人等。「如果狀況無可避免發生了,就把重點放在,讓孩子在每一次困難後得到安全感、累積下次面對事件的能力。」她建議。
張嘉羚也提到,特殊兒也有融入社會的需求,因此需要協助孩子更理解他人,而非一味順應孩子原本的想法。她舉例,呈悅以往只要聽見別人無意口出髒話,就會覺得被攻擊;她會表達理解孩子的感受後,分析事情的緣由,讓孩子明白「髒話不一定是針對自己、無須過度反應」。
如今就讀高三的呈悅說,媽媽這樣的引導對他來說很有用,自己已經不那麼容易因為聽到髒話而感到不適;也因為了解自己的亞斯特質,開始留意別人的肢體語言,也愈來愈願意試著突破固著行為,嘗試新事物。
「呈悅前陣子跟同學打漆彈,第一次主動開口請同學幫忙!是他的超大突破。」張嘉羚笑著分享。她不諱言,呈悅在人際相處上仍有課題需要克服,但她會繼續陪伴孩子,累積更多經驗、找到與他人建立友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