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道情緒與人際問題 爸媽怎麼教?
孩子在不同階段會碰到不同情緒或人際問題,心理師認為,家長必須先理解孩子心理在想什麼,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解決困擾。
小朋友動不動就生氣摔玩具、國小生愛告狀,到了國中有異性交往、人際團體小圈圈的困擾……這些爸媽在教養路上的痛點,曾任多年國小輔導老師、現為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謝政廷觀察,近十年來在校園,家長、老師最常諮詢的,就是情緒行為和人際關係的問題。
在SEL的架構中,提出五大內涵為解方,分別是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和負責任的決定,能夠系統性的引導孩子安頓自己的情緒,並找到自己適合與他人建立連結、人際相處的模式。
IEQ愛互動心理師團隊發起人、臨床心理師李依親認為,SEL的特色是將這些抽象、單點式的教養解方,系統性的整理起來,讓家長和老師很容易能「按圖索驥」,不管孩子年紀多大、遇到哪一種困擾,都能找到相應的解方,適合在校園和家庭練習。李依親也認為,「人際關係是每個人一輩子的練習。」成人可以抱持著一起成長的心態,不只是「教」孩子怎麼做。
心風景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周彥君表示,自我覺察不只是察覺和認識自己的情緒,還包含能清楚自己的優缺點、價值觀與能力。自我覺察雖然是基礎,也是最能深度學習的內涵,「從多個面向愈了解自己,自然能帶來正向循環的人際相處模式。」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整理了學齡前、國小和國中,三個階段孩子常見的困擾,《親子天下》邀請專家和心理師分析孩子為什麼會有這狀況?家長又該如何引導?幫助他們成長。
-------------------
本篇情境審定
駱郁芬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本篇諮詢專家
李依親 IEQ愛互動心理師專隊發起人、臨床心理師
李昇恆 臨床心理師
邱筱淳 IEQ愛互動心理師專隊臨床心理師
周彥君 心風景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駱郁芬 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
謝政廷 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
-------------------
學前 〉 自我覺察/自我管理
困擾1:3歲的小慧正在玩積木,卻突然把所有積木全部推倒,還拿起來亂丟,大哭大鬧說「我不要玩了!」家長該怎麼引導呢?
●孩子怎麼了
三歲的孩子遇到問題時,心急又講不清楚是正常的,所以會用哭鬧來反應。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駱郁芬表示,多數幼兒無法區辨感受,幫孩子理解自己「發生什麼事?這是什麼感受?」是首要任務。以這個情境來說,可以先思考孩子為什麼會大哭大鬧,可能是積木堆不起來,感到挫折而生氣,並非無理取鬧。
●家長怎麼做
引導孩子說出感覺,可以用問句描述情境,例如:「你現在好生氣,不想玩了,你想要我抱抱嗎?」或是「你現在好生氣,把積木都推倒了,是因為剛剛有什麼事情做不到嗎?」駱郁芬說明,三歲孩子還沒辦法把事件的前因後果說清楚,家長可以透過問句,幫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情緒。
駱郁芬建議引導孩子練習「說出來」,說出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家長可以直接示範,幫孩子先說:「因為積木堆不起來,所以我很生氣。」再請孩子覆誦一次。或是,隨著孩子的語言發展能力愈來愈好,家長就可以問:「你現在有什麼感覺?」孩子可能會說:「我很生氣。」再進階就是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為什麼生氣,帶領孩子覺察「原來生氣是這種感覺」。熟悉之後,孩子能慢慢找出回應、管理自己情緒的方法。
在孩子情緒高漲的時候,不管是憤怒、難過,都很難跟孩子講道理,最好是等孩子的情緒平穩下來後,才能幫助孩子做「自我管理」,告訴孩子如果積木堆不好時,可以請大人幫忙;如果覺得很生氣,可以先說出來,表達情緒除了大哭大鬧和丟東西,還有別的方法。
學齡前的孩子能力比較不足,家長引導孩子管理情緒時必須循序漸進。家長可以設定一些小目標,像是生氣時還是會大哭大鬧,但不丟玩具;下個階段就是哭泣的時間變短。「不能期待孩子這次丟積木,下次生氣就能自己去房間冷靜,」心風景心理治療所所長周彥君提醒。
學前 〉 自我管理
困擾2:5歲的小敏每天睡前「什麼都怕」,進到房間怕黑、聽到鄰居關門的聲音也怕,常常哭到睡著,如何幫孩子克服恐懼?
●孩子怎麼了
以兒童的認知發展里程碑而言,五歲的孩子開始對抽象的事物有概念,能夠「想像」自己沒看過的情景,因此對於未知的事物可能產生恐懼,像是怕黑、怕鬼等。
臨床心理師李依親分析,另一種常見的情形,可能是孩子有「被關注」的需求。例如家長比較忙,孩子在「害怕」之後能獲得爸媽較多陪伴與撫慰,不知不覺就繼續害怕下去。恐懼可能有很多原因,家長可細心觀察,給孩子充分的關心勝於過度聚焦在害怕。
●家長怎麼做
臨床心理師李昇恆表示,家長要先調整心態,陪孩子「度過」恐懼的情緒,而非「克服」。常有家長一直勸孩子「沒有那麼可怕、你就鼓起勇氣去看看」,硬要說服孩子,反而會讓他覺得不被理解,更無法平息恐懼的感受。
駱郁芬認為,第一步還是同理孩子,並幫助孩子覺察、命名情緒,這時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擔心,害怕有你不知道的東西。」讓孩子知道,我們理解他對未知情況的焦慮,或是說:「我也有聽到聲音。」孩子會覺得有人跟他一起經歷,不是一個人面對,有助於緩和情緒。
五歲的孩子已經能理解因果關係,可以分析給孩子聽,例如問孩子:「你覺得那是什麼聲音?可能是鄰居在走路。」或者用較幽默的方式回應:「那個聲音是大恐龍經過嗎?」駱郁芬解釋,五歲孩子已經能分辨現實與虛幻,加入恐龍或卡通人物的元素描述,孩子會知道家長正在跟他「開玩笑」,就覺得沒有那麼可怕。
駱郁芬表示,不管是分析現況或用趣味方式,都是在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情緒調節的能力,「讓孩子練習對現狀能具有彈性的想像,以後當他遇到害怕的事物時,就知道不會只有讓他恐懼的單一可能。」
國小 〉 社會覺察
困擾3:小一的華華總是說「我要跟老師說!」不管是跟同學玩遊戲的紛爭,還是上課有人講話、同學不小心踢到他的椅子等,該怎麼改善華華愛告狀的習慣?
●孩子怎麼了
對於愛告狀的行為,也可以看作孩子同理心還不成熟,李依親解釋:「華華沒辦法想像被告狀的人,會有什麼感受。」這也是「社會覺察」其中一個面向,這個能力在小一階段正在萌芽,同儕相處就是一種練習。
李依親認為,要回到孩子為什麼想告狀。也許孩子很有正義感、對錯分明,所以總是覺得必須站出來「主持正義」;或是覺得不公平,「別人也有做,為什麼老師不罵他?」甚至是想要當老師的小幫手,「同學不乖,我要幫老師看著他們。」這是小一孩子愛告狀可能常見的幾種狀況。
●家長怎麼做
家長常會對孩子說:「你告狀會惹人厭。」這種說法會讓孩子委屈、不平的情緒更強,即使孩子愛告狀,第一步仍是理解孩子的情緒,可以對孩子說:「你覺得自己在做對的事,不知道為什麼被討厭嗎?」
李依親認為,要小一的孩子發揮同理心其實很不容易,孩子必須能先感受自己的情緒,才能推己及人。因此,當我們太急切要孩子體會「別人的感受」,卻跳過孩子自身的感受,直接要孩子處理「被告狀的人會生氣、難過」,告狀的孩子沒辦法產生同理心。理解孩子的內在狀態後,再來和孩子討論怎麼做,通常孩子比較能聽進去家長的建議。
此外,可以在孩子也被告狀的時候,帶他體會自己的感受,例如:「你覺得自己不是這樣,很生氣嗎?」在孩子心中留下一個情緒感受的印象。下一次孩子告狀時,就可以引導孩子去思考:「我如果是你的同學,也會覺得生氣。」李依親提醒,家長在引導時,多用自己當例子,不要直接代入同學,盡量讓孩子能客觀的感受和思考,避免引發孩子當下對同學的生氣、不解等情緒。
國小 〉 社會覺察/人際技巧
困擾4:小四的阿志是哥哥,跟小二的妹妹小花總是意見不合,搶電腦、搶零食,兩人經常說不到幾句話就吵起來,該如何改善手足間的感情?
●孩子怎麼了
駱郁芬解釋,人的本能是爭取資源,手足之間想爭取爸媽的注意力、物質上的資源(零食、電腦使用權等),來自人類擔心沒有資源就活不下去的天性。手足的衝突是必然,和睦相處要透過學習才能做到。同時,家庭也是孩子練習社會覺察和人際關係技巧的第一個場域,包含親子、手足之間的相處。
李依親分析,手足不合跟孩子個人特質、家庭教養風格有關,也許阿志喜歡開玩笑,覺得處處針對小花很好玩,卻沒有意識到妹妹不喜歡這樣的相處方式;或者是阿志認為年長的手足有權力可以「管」妹妹,妹妹一定要聽哥哥的指令等。
●家長怎麼做
周彥君表示,學齡前的手足衝突通常比較激烈,隨著年齡增長較能用理性的方式相處。若到國小手足衝突還很劇烈,想為孩子搭起溝通的橋梁,家長要花比較久的時間和心思,去引導孩子傾聽和表達,練習和手足達成共識。
家長可以先檢視自己平常的教養風格,是否容易引起孩子之間爭奪資源、比較等心態,例如:哥哥就是要讓妹妹、妹妹的成績比哥哥好多了。這種表達方式容易引起手足間爭奪資源的焦慮感,當然看對方不順眼。駱郁芬建議,可以試著給孩子需要合作完成的任務,像是一起到超市採買等,讓孩子透過「合作完成」的過程,累積正向的手足互動經驗。
當手足之間做出為對方著想的舉動時,家長可以刻意表揚,例如阿志禮讓妹妹先用電腦,爸媽可以大力稱讚,「因為阿志很珍惜妹妹,所以這樣做。」但記得不要強迫受惠的一方道謝,容易引起妹妹反感。國北教大心理與諮商學系助理教授謝政廷認為,可以安排兩個孩子跟爸媽的專屬時間,讓兄妹兩人都能感受到即使有手足,爸媽一樣愛我。
國中 〉 社會覺察/人際技巧
困擾5:國八的萱萱跟阿麗感情很好,上學黏在一起、放學後在社群軟體上聊不停。後來,阿麗跟班上受歡迎的男同學小光同組做報告,成了好友,下課常常聚在一起,阿麗卻發現萱萱不再跟她說話……
●孩子怎麼了
臨床心理師邱筱淳認為,一般而言,在人際關係中需要的基本應對技巧、社會覺察能力,在國小三、四年級時就已經具備,像是觀察同學的非語言訊息,來推測對方正在生氣或高興;能察覺團體相處中尷尬、躁動等微妙的氣氛,在語言方面也具備回應的能力。但是要如何適切處理人際中的衝突、好感等複雜的關係,與孩子的個人特質、所處環境等各種因素相關,「青春期的孩子身心都在巨大變化中,處理人際關係時容易受到情緒影響。」
●家長怎麼做
若孩子願意跟你分享生活大小事,就已經成功一半了。青春期孩子容易覺得丟臉,「如果從學齡前開始引導孩子做自我覺察,親子有良好的關係,當孩子有人際和情緒困擾時願意說出來,家長更容易引導,」李依親表示。
李依親認為,阿麗的情緒應該是困惑;萱萱的情況比較複雜,可能有煩惱、忌妒、不安等變化。萱萱也許擔心好朋友被搶走,或是忌妒阿麗和小光走得近。李依親分析,人類不喜歡讓自己長期處在不安的狀態,接下來可能轉為憤怒、失望或報復,如果萱萱因此聯合其他同學不理阿麗,關係霸凌就會產生。
家長在引導青春期孩子處理人際關係時,應該先傾聽孩子的想法,引導他們察覺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以及對方的想法,再以顧問的角色給予建議,最後由孩子決定該如何行動,避免直接下指導棋。
家長可以問萱萱為什麼不想理阿麗?阿麗可能有什麼感受?接著鼓勵孩子跟對方「核對」想法,核對很重要,如果只猜測阿麗的想法就行動,很可能造成誤解。人與人的核對需要很多溝通技巧,若孩子願意,家長可以陪孩子練習,例如用「我」訊息講話等。
國中 〉 負責任的決定
困擾6:剛上國七的阿偉對學校社團充滿嚮往,他想要參加籃球隊,像NBA球星一樣叱吒球場,也想要參加圍棋社,讓自己看起來是有智慧的聰明人。可是兩個社團只能選一個,籃球隊要早起練習,媽媽說沒辦法送他上學,圍棋社很熱門可能會搶不到,阿偉不知該怎麼決定?
●孩子怎麼了
孩子從小就需要做很多的「選擇」,點心要吃布丁還是蛋捲、今天要穿哪套衣服等,SEL裡談的「負責任的決定」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駱郁芬認為,要孩子做出負責任的決定並不容易,可以引導孩子從小事練習自我覺察的各種面向,例如了解自己喜歡和討厭的、擅長和不拿手的、能承受的壓力界線等,最後延伸到思考想過什麼生活,透過小事情來練習做決定,未來在面臨大考填志願等重要的選擇時,孩子才有能力做出讓自己不後悔、負責任的決定。
●家長怎麼做
李依親認為,阿偉媽媽做對的第一件事,就是照顧好自己,明白告訴孩子沒辦法送他上學。她談到,很多家長會調整自己配合孩子,但是當疲累或孩子有情緒時,家長可能覺得委屈,說出「都是因為你要參加校隊」;孩子則把送上學當成是爸媽的責任,「都是因為媽媽沒有準時,害我校隊遲到」,孩子就失去為自己負責的練習機會。
李依親建議,爸媽可以引導阿偉思考:真的喜歡圍棋社嗎?還是只是跟風?為了校隊要早起,週間的行程可以調整、做到早點睡嗎?帶孩子看見這些抉擇背後必須承擔的事情。
除了跟孩子討論後果,家長也要明確表達自己的底線。例如阿偉選了圍棋社,如果不喜歡、決定退社,會浪費繳交的費用,那麼這筆錢是不是要從未來的零用錢裡扣?可以這樣跟孩子討論。
國中孩子的能力較成熟,家長可以多帶孩子討論如何獨立承擔後果?自己可以做到哪些事?做到什麼程度才叫負責任?在學期尾聲,也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顧這個選擇與當初的預期是否相符,並調整下個學期挑選社團的決策。透過這些過程,一步一步陪孩子練習做出決定,並接受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