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24 (更新 2019.08.30)
by 盧蘇偉 (天下生活《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媽,妳很煩妳知道不知道!」
「小儒,你說什麼?我好心從樓上追下來提醒你,你竟然說我煩,以後我都不理你了,我不要當你媽了,你去叫別人媽好了。」
「媽,妳真的,真的,很煩、煩、煩!」
2019.07.24 (更新 2019.08.30)
by 盧蘇偉 (天下生活《你管他折不折棉被幹嘛?》)
「媽,妳很煩妳知道不知道!」
「小儒,你說什麼?我好心從樓上追下來提醒你,你竟然說我煩,以後我都不理你了,我不要當你媽了,你去叫別人媽好了。」
「媽,妳真的,真的,很煩、煩、煩!」
2019.08.29 (更新 2019.09.10)
by 台大教授 - 葉丙成 (親子天下雜誌108期)
這些年來,我有幸結交許多好朋友。他們年少的時候,或因成長環境的資源限制、或因興趣不在讀書考試,後來念的學校不是排名高的學校。但是,他們認真、努力、腦筋很活,面對工作的挑戰都充滿毅力。在多年的努力後,他們在工作上都很有成就,成為社會上許多人尊敬的對象。看著這些好友,我常覺得能有機會跟他們成為朋友,向他們學習,是我很珍貴的福分。
然而,我常發現即便是很厲害的好友,當聊到孩子教育時,就會變得沒什麼自信,言談之中常會流露對孩子考上名校的期望,也常會講到自己因為學歷不好很辛苦,不希望孩子這樣辛苦,很希望孩子能考上名校,讓人生比較順利等。
在旁邊聽著的我,往往感到很訝異。這些好友的能力如此強大,讓我如此佩服,他們的成功,也都不是靠顯赫的學歷去卡位的。為什麼已經這麼厲害的他們,在面對孩子的人生時,還是缺了那麼點自信?為什麼他們還是認為考上名門大學對孩子未來人生的助益,會比他們一路奮鬥的經驗更有價值?
2018.06.29 (更新 2018.12.24)
by 李貞慧 (親子天下)
一、建立語言的骨幹
第一步驟:累積單字量和認識基礎句型,可以利用故事內有大量重複的文字和相同句型的繪本來學習。但李貞慧提醒家長,不是要透過繪本刻意背單字、學文法,而是藉由故事的脈絡與真實的情境,讓孩子熟悉英文的語法,內化英文的語用。
二、掌握語感的節奏
2019.08.22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家長們常說孩子們總是在吵架或打架。這一點都不誇張——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觀察34對兄弟姊妹的日常互動、並以小時為單位計算手足衝突次數,發現相差2到4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衝突6.3次,即每9.5分鐘會發生一次衝突。而相差4到7歲的手足,平均每小時會衝突3.5次。這裡說的「衝突」可不只是你打我一拳或者我推你一把;該研究將「衝突」定義為至少連續三次含有敵意的互動:挑釁、反擊、再反擊。
該研究同時發現,「財產」是手足衝突最主要的原因:高達95%手足衝突的起因,是手足當中有一人拿了對方的東西,或者孩子當中有一人被家長強迫分享屬於自己的東西。
衝突是手足的本質,因為父母是人,是精力、金錢、時間都有限的凡人。花在一個孩子身上的一分鐘、一毛錢、一份精力,就是其他孩子得不到的一分鐘、一毛錢、一份精力。每個孩子,除非獨生子女,從出生起,就在爭取家裡的資源。愈是性別相同、年齡相近的手足,愈會發展出與對方截然不同的人格特質,來強調自己的存在,爭取家裡的資源。這就是手足間的「身份效應」。
2019.04.29 (更新 2019.05.03)
by 兒童發展專家 - 廖笙光 (親子天下小行星)
現代家庭孩子生得少,爸媽捨不得孩子吃苦,大多會滿足孩子的需求。看著孩子開心的模樣,自己也得到喜悅,當然是很好的一件事。
但有時候我們努力過了頭,一切都幫孩子打點好,結果讓孩子誤以為什麼都是「理所當然」,變得更容易鬧彆扭、發小脾氣。特別是在四、五歲時,孩子覺得自己已經長大,可以自己做決定,是最容易產生衝突的時刻。
這並非是孩子脾氣變差了,而是孩子愈來愈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可以自己做決定。一來是受到欲望的驅使,二來是對想要的東西,期望可以立即獲得,此時如果遭到爸媽的拒絕,就會小小鬧情緒。其實,爸媽不用擔心孩子不開心,低聲下氣的安慰孩子,因為這些小小的不愉快,都是成長過程必須歷練的事,畢竟人生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順心。
2015.01.08 (更新 2019.09.04)
by 周俊勳 (Web only)
我就是要這樣教小孩
我常常被認為是個「怪咖父母」,因為我一點也不要求孩子的課業表現,但是我對他的要求還是有,我總是笑著跟孩子說:「爸爸不會要求你要考一百分,但是我有幾個原則你一定要知道,這些原則比什麼都重要!如果你沒有做到爸爸要求的這些,你就算每天都考一百分,爸爸也還是會修理你!」
第一個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就是禮貌。很可怕的是,現在全世界家境好的小朋友都普遍沒有禮貌,因為父母太過於寵溺。和長輩、朋友打招呼、在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這些講起來很基本的事情,現在都被忘記了,所以,在臺灣我們時常都會覺得很亂很吵,就是一種忘記人與人之間禮貌最好的證明。
2019.04.23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在所有的學習活動當中,恐怕沒有比學習「如何學」更重要的了。很多學生對學習表現得興趣缺缺,其實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學。
專家及資深教育家發現,很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學習技巧,或者他們依賴無用的學習法,而這些無用的學習法可能是老師或家長交給他們的。
「很多學生根本不知道怎麼讀書,他們因此對學習感到煩躁,甚至失去學習動機。」華盛頓大學腦科學教授、《超牢記憶法》一書作者亨利·羅迪格三世(Henry Roediger III)在書中指出:「我們應該在學生3到4年級之間就教會他們如何學習。」(看更多:還在熬夜背書、複習? 研究顯示,「說」比「背」更能記住)
2010.04.05 (更新 2018.08.06)
by 陳雅慧 (親子天下雜誌)
身為家長必須警惕安親班逐漸發展成為「替代親職」的機構,父母把容易和子女起衝突的課後作業委託給安親班代勞,等於是把經營親子關係放棄了一部分。
在雙薪家庭的社會結構下,安親班是父母不可或缺的幫手,父母如何和安親老師好好溝通,共同協助小孩學習,是現代父母必修課。但是父母必須認知:有些核心是絕對不能外包的,譬如:
一、親自檢查小孩的功課。注意錯的地方在哪裡,是不會還是粗心,已經完全明瞭了嗎?安親班的聯絡簿也要仔細看過。
2019.08.29 (更新 2019.09.05)
by 陳盈螢 (親子天下)
108課綱上路,今年小一新生手上拿的第一本課本,和過去哥哥姊姊領到的課本有什麼不同?素養導向的教學目標,落實在每天學生會用到的課本上,會讓課本發生怎麼樣的改變?
《親子天下》記者走訪校園發現,比起九年一貫,適用108課綱的孩子們少了一本「綜合活動」課本,並可能多拿到一本「新住民語文」課本。而其他學科的課本也和過去想像不同,不僅小遊戲變得更多了,課本排版設計小巧思更是打破過去對於文字、圖像密密麻麻的教科書想像。
新學期開始,原先獨立一科的「綜合活動」課,與社會、自然科學、藝術領域融進一週6節的「生活課程」中。台北市民族國小教師張雅文表示,未調整前,生活與綜合兩堂課常有主題相似,但得分兩科教學的情形。像是「認識校園」,綜合課帶孩子走訪校園處室,生活課則是教孩子辨識校園花草。她預期,「新學期將能改善兩科內容重疊性高的問題,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也增加實際探索與操作的時間」。
少了綜合單科,國文、數學則各增加一節課,課本也提高2科課後活動的出現頻率。張雅文以該校版本為例,數學課本帶學生觀察圖畫顏色、形狀,試著找出圖片隱藏的數字。另也自製大富翁桌遊,每當紙偶經過,即須說出格子上的數字,和同學進行認讀競賽。國文課本則附上注音符號念謠、桌遊等教材,供教師在課程當中帶孩子進行遊戲,提升學習動機。
為合乎108課綱強調的素養,新課本跳脫以往課本常見的說明語句,融入生活情境。張雅文分析,新數學課本教孩子「比長短」,不再只是給孩子步驟說明,而是先融入家長為孩子添購新文具的生活情境,再將新購入的鉛筆盒和不同長度的鉛筆做比較,教孩子容器與內容物間的長度關係。「藉生活情境激發孩子對學習產生需求感,知道學會了要怎麼使用,」張雅文說。
2018.05.24 (更新 2018.08.07)
by 邱紹雯 (親子天下)
每年到了6、7月,家有小一新鮮人即將面臨「轉大人」的關鍵期,家長總在此時焦急的四處打聽:入小學前該上「小一先修班」、「正音班」嗎?在關心孩子認知學習銜接時,其實,國小老師最常看到小一孩子的適應問題是:大小肌肉協調性不佳、走路會撞倒別人的水杯、吃飯掉得滿桌子飯菜、聽不懂指令、動不動小霸王脾氣上身,甚至無法完整表達一句話。
若沒有具備相關能力,孩子反而無法在小學生活中「進入學習狀態」。3個孩子的媽、彰化縣原斗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警訊:「幼小銜接」不是一個暑假的功課,而是學前階段每日生活的累積,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練習,勿讓小學生「幼兒園化」。
為了讓小孩能順利的銜接小學生活,這個暑假,家長要做的恐怕還不是急著讓孩子練習注音、寫字能力,而是協助他們奠定能進入好好學習的4大基礎能力。
2019.08.27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你會參加每學期開學前後的家長日、班親會嗎?或許它看起來像個行禮如儀的例行活動,但學者舉出不少理由告訴我們,參加家長日、班親會有許多好處。所以,別掙扎了,快把這一天記下來,留下時間。
首先,在新的學年,認識孩子新環境、新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孩子的家長日、班親會。
美國西南教育發展實驗室(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學校會議、活動,認識老師、跟老師有聯繫,有助於小孩的成績、性格發展與成長,孩子也比較沒有問題行為。
2018.07.23
by 李佩璇 (親子天下)
「好熱喔!等下陪我去買飲料好不好?」一群孩子打完球,互相吆喝去買飲料解渴,是校園常見的情況。今年夏天熱浪一波波,暑假期間孩子們手上幾乎人手一杯飲品,根據2013~2016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94%的國中生、89%的高中生和84%的成人(19~44歲),每週至少喝1次的含糖飲料,甚至有些大人和小孩,不管是喝罐裝、寶特瓶、早餐店飲品或手搖杯,不知不覺每天都會喝一次含糖飲料!
飲料的美味配料,隱藏糖量爆表
喝下肚子的飲料,到底有多甜?其實自2015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經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和速食業者等,包裝出售和現場調製的飲品,都必須在店面明顯處標示「全糖」飲料所添加的糖量,以及飲料中添加糖量的熱量。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喝飲料前,不妨先仔細看看手上這杯飲料,到底加了多少糖。
2018.06.27 (更新 2018.07.26)
by 桃樂絲.諾特、瑞秋.賀立斯 (野人出版《教養的初心》)
有時爸媽會不自覺的取笑或戲弄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以為這樣做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然而,取笑絕不是讓孩子變得堅強的良方。取笑所導致的最輕微惡果,是讓孩子學會虛張聲勢,並試著藉此自我保護。我們不該誤以為這種虛假的堅強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堅強。
比特十二歲大,他的爸爸曾是一位風光的足球明星。目前比特加入了當地的足球隊,正參加足球聯盟季競賽。
爸爸認為兒子幹勁不足,想試著鼓勵他。不幸的是,爸爸用錯了鼓勵的方法─他不斷在足球隊練習時在隊友面前譏笑比特。
2018.11.07
by 羅怡君 - 親職溝通作家 (親子天下出版《愛,我的內向小孩》)
還記得金城武那支膾炙人口的廣告詞:「世界愈快,心則慢」嗎?花蓮鳳林小鎮也以「慢食」(slow food)與「慢活」(slow living)的條件通過審查,成為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會員。刻意的「慢」對應日常生活加緊步伐的「快」,彷彿警醒著我們愈做不到的事,就會愈容易引起廣大的共鳴,想想我們內心真的充滿矛盾。
這種個人與群體節奏的矛盾也延伸到生活和教養裡:我們明知道需要花時間等待孩子成長、需要給孩子時間摸索,但又偏偏「等不及」的出言指導、插手協助,各種明的暗的引導,就是巴不得孩子盡快適應環境、完成我們認為該有的進度。
當心思細膩、言行謹慎的內向者,處在什麼都想有效率、快速省時間的社會裡,高速運轉的結果就像顆快速耗電的電池,一下子就消耗殆盡,別人不是以為這顆電池有問題,就是認為這顆電池應該被淘汰,直接換顆新的「比較快」。
2015.09.03 (更新 2016.09.12)
by 陳安儀 - 親職教育專家 (親子天下)
小孩漸漸大了,開始想要邀請同學到家裡玩,有時候,也會受邀到別人家、參加生日聚會。我發現,到別人家作客,是測試孩子「社會化」與否最好的機會。一個孩子是否懂得適當的應對進退、察言觀色、體貼有禮,平日種種的習慣教養,在這個時候,便一覽無遺。
很多人以為,只要父母有禮貌,以身作則,小孩就會有禮貌。事實上不是這樣!身教當然重要,不過適當的提醒跟教育也是必須的。孩子不一定都看得到我們禮貌的一面,有時候他只看到我們跟熟朋友沒禮貌的親暱行為,會誤以為跟誰都可以這樣。
另外一點就是,很多媽媽容忍孩子在家對她沒禮貌,使得孩子也習慣了如此。因此,我認為,孩子的禮貌是要「教」、要「提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