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8-11-07 00:00 (更新:2018-11-16 17:46)

by 親職溝通作家 - 羅怡君

當心思細膩、言行謹慎的內向者,處在什麼都想有效率、快速省時間的社會裡,高速運轉的結果,就像顆快速耗電的電池,一下子就消耗殆盡。但想要「釀」出一瓶好酒,時間絕對是關鍵因素,等待是必要的功課,我們絕對不會嫌太慢的,不是嗎?

還記得金城武那支膾炙人口的廣告詞:「世界愈快,心則慢」嗎?花蓮鳳林小鎮也以「慢食」(slow food)與「慢活」(slow living)的條件通過審查,成為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會員。刻意的「慢」對應日常生活加緊步伐的「快」,彷彿警醒著我們愈做不到的事,就會愈容易引起廣大的共鳴,想想我們內心真的充滿矛盾。

這種個人與群體節奏的矛盾也延伸到生活和教養裡:我們明知道需要花時間等待孩子成長、需要給孩子時間摸索,但又偏偏「等不及」的出言指導、插手協助,各種明的暗的引導,就是巴不得孩子盡快適應環境、完成我們認為該有的進度。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7-26 00:00 (更新:2018-03-29 12:46)

by 卡爾.薩頓、雪莉兒.弗雷斯特

你的孩子,緊張時會有這些行為嗎:遇到某人或進入某個環境,就完全無法開口、身體像木頭般僵硬、只有一號表情。這些是「選擇性緘默症」常見的焦慮表現。選擇性緘默症者常被誤會是太害羞,這種溝通焦慮障礙,讓人想說話卻開不了口。從小便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卡爾.薩頓透過寫作,分享他的個人經歷與對此症的研究。

「選擇性緘默症」(Selective Mutism,SM)是一種受情境影響的溝通焦慮障礙,關於罹患率,在幼童時期為每一百五十人中有一人(註1),到了青少年時期,則降為每一千人中有一人。

我自己針對選擇性緘默成人的研究,則估計年輕人的罹患率超過二千四百分之一。但是我相信,成人的罹患率極可能被低估了,特別是因為選擇性緘默症是泛自閉症(ASD)常見的共病症。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8-17 00:00 (更新:2019-06-05 18:45)

by 沈雅琪(神老師&神媽咪)

「即將開學,有很多家長很焦慮,怕孩子上資源班會被貼標籤,我可以很大聲的說,讓妹妹上了兩年的資源班,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她在資源班上課得到的,都是在普通班裡怎麼努力都得不到的。」

在國小任教17年的神老師,教學前8年她一直相信「沒有學不會的孩子」,直到9年前生下女兒,十個月大就被判定終身學習遲緩,才知道原來真的有人「學不會」,一個字練習上百次,竟然不會寫、看不懂、不認得,所謂的學習障礙,原來讓人這樣沮喪又無力。

「我可以教會所有孩子,卻教不會我的小孩,可以幫助所有孩子,卻不知道怎麼幫我最重要的孩子」生養遲緩女兒,對神老師而言是生命的翻轉,兩年前女兒上小一時,神老師替她安排在自己任教17年的學校,希望能受到最好的照顧和教育。即將開學,相信很多家長會焦慮,怕孩子上資源班會被貼標籤,同時扮演母親及老師角色的神老師,與大家分享自己和女兒的經驗。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3-03 09:42 (更新:2020-08-24 20:03)

by 兒童復健科醫師-吳瑾俐

媽媽牽著2歲半的曉華走進診間,醫師和媽媽談話時,曉華完全沒有理會他們,獨自不斷的旋轉椅子,既沒有口語眼神也沒有與人交集。媽媽表示曉華從小就和其他的孩子不太一樣,不太理人也很少看人,重點是一直不會講話,且有一些固定的行為模式,只要不照著他的習慣走就會大發脾氣。在親友的建議下,媽媽帶曉華來復健科門診接受評估。媽媽接著用焦慮的語氣詢問醫師:「請問我的孩子是自閉症嗎?」

類似曉華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自閉症」對一般父母而言常是一個常聽到卻又不甚了解的名詞,當聽到孩子和「自閉症」連上關係時,伴隨而來的往往是逃避、焦慮、猶豫與罪惡感,也有部分家長會主張孩子在接受評估時是在陌生環境面對陌生人員,可能會因為不配合而能力被低估,並不應該以單次的評估就立下診斷。為了降低這些情緒與疑慮,家長應對自閉症有足夠的認識,才能以最熟悉又親密的角度去觀察孩子,若孩子真的是自閉症,也才能夠去理解和接納,進而協助孩子成長。

什麼是自閉症

自閉症是什麼呢?自閉症是一種先天腦部功能異常而引起的廣泛性發展障礙。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大腦中的神經元及突觸連結的方式與正常人不同,進而影響腦中的資訊處理。有研究提出自閉症可能與懷孕期間的感染或使用不當的藥物有關;另有報告顯示3%的自閉症和遺傳有關;也有研究人員發現7個相關的基因組,但自閉症真正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28 (更新 2020.09.03)

by 親子天下社群中心整理

閱讀障礙是學習障礙的一種,起源於基因失調,是先天造成的。指在「智力」無缺損的情況下,對於閱讀和書寫文字有障礙的人。許多人認為是智商的高低影響閱讀能力,事實上閱讀障礙和智商高低無關,你的孩子可能非常地聰明但無法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順利地解讀文章。

具有閱讀障礙的孩童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只因為大家對這個議題非常陌生,所以往往低估它的嚴重性,或是分辨不出自己的孩子是否有閱讀障礙。

兒童閱讀障礙的症狀會在「嬰幼期」或「童年期」開始慢慢顯現,然而那時候的孩子在學校還沒開始接觸大量的文字,所以家長通常察覺不出孩子的異狀。小學三年級是家長發現孩子在讀寫方面有困難的一個高峰期,因為學校的國文課在三年級的這個階段文字量開始大幅提升,孩子們從「學著去閱讀」變成「藉由閱讀來學習」,這個巨大的轉變使得閱讀障礙的孩子們在學習與生活方面產生了許多困難。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1.01

by 作家 - 陳之華 (親子天下雜誌20期)

求知與做學問該與獎金劃上等號嗎?什麼才是學習的真正目的? 教育資源到底該如何分配,是獎勵保持進步, 或者總是表現優異的孩子呢?

去年九月,我參加國三女兒的親師會。班導師提出兩種鼓舞學生的獎勵方式:一種是由既有班費支出「段考成績進步獎」;另一種則是顧及到成績好的同學不容易拿到進步獎,而設的「成績優異獎」,也就是獎勵模擬考PR值成績在九一以上的同學。後者的獎勵方式,資金來源則由家長另外捐款,老師因此特別詢問家長意見,進行投票表決。

普遍來說,女兒班上的同學都相當「績優」,所以家長們投票結果,並不意外的是多數家長欣然贊成設置績優獎金。而我,大概是少數幾個沒舉手贊成的。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28

by 顏瑞隆 (親子天下雜誌102期)

小孩數學不好是不是有數學障礙,其實台灣罕見數學障礙生,數學學不會多是因為孩子不理解抽象的概念,化抽象為具象,並在生活中帶孩子用出數學,就能協助孩子建立基礎的數學能力。

遇到數學,你家小孩也有以下的學習困擾嗎?數學應用題常無法釐清各條件的關係, 無法列出正確的算式,常計算錯誤。

孩子的學習卡關處可能是數感不佳、無法理解題意、不懂解題策略。在學習障礙類型中有一種亞型稱為數學障礙, 台灣真正數學障礙的孩子出現率不高,學障兒常見「數感」不佳,指的是對數或量缺乏直觀概念,例如看見桌上的蘋果, 需要一顆一顆點數,無法大略看過即知道有多少顆。 將數學與生活結合,是引導數學障礙孩子的重要學習策略。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5.10 (更新 2020.03.05)

by 兒童發展專家 - 廖笙光

孩子寫功課時,老是東摸西摸,每天搞到十點多,爸媽媽都快要被逼瘋了,究竟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好好寫作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收起孩子的橡皮擦」。

孩子寫功課時,老是東摸西摸、能拖就拖,一個簡單的功課可以寫上一、兩個小時,每天搞到十點多,真是把爸媽都快要逼瘋了,究竟有沒有什麼好方法,可以讓孩子寫快一點呢?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收起孩子的橡皮擦。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2.11 (更新 2018.02.27)

by 王意中  (臨床心理師)

 

美好的假期結束,嶄新的學期啟動,對於部分注意力渙散,視寫作業為畏途的孩子,與操心煩惱的父母來說,一場漫長的拉扯苦戰似乎又將開始。

對於孩子來說,永遠沒完沒了的作業苦戰,日復一日的痛苦循環,花了許多時間寫作業的無奈心情。父母嘮叨的煩躁、老師責備的焦慮,疲憊無力的身軀,苦中卻無法作樂的心情,及缺乏興致的頭痛時間又將來到。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11.01 (更新 2018.04.02)

by 台大教授 - 葉丙成 (親子天下雜誌84期)

對教學充滿熱忱的老師為什麼失去熱情?當家長不理解老師的教學直接投訴1999熱線,幾次之後老師膽怯了,少數家長贏了,但全班的孩子都輸了。

兩年前,曾在一次談翻轉教學、教學創新的演講後,有位年輕女老師跟我說了她的故事。她是一個非常熱血,很用心教學的老師。但她很苦惱的是,每次她為了班上的學生很用心設計一些教學活動,常常沒隔兩天就被家長1999投訴。投訴的理由都很荒謬。像她曾用心找到一些很棒的國外網站的教學材料,給孩子們做補充。竟然也被家長投訴!

更讓人不捨的是,老師被投訴後校內主管只想息事寧人。學校要年輕老師跟家長道歉,不要再多生事端。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讓這位充滿熱血的老師,內心不斷的受傷。老師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她這麼用心為孩子努力,為孩子們設計最好的教學,卻是換來一次次的屈辱、一次次被迫低頭道歉?教學這條路,到底該怎麼辦?究竟該如何繼續?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3.01 (更新 2018.08.06)

by 張靜文 (親子天下雜誌22期)

孩子聯絡簿三天兩頭就出現老師的「警語」,家長該怎麼回覆?老師寫聯絡簿,該掌握哪些原則,避免哪些遣詞用字,才能讓聯絡簿成為親師溝通的好幫手?

曾熙(化名)剛上小學時,聯絡簿每兩、三天就出現老師的告狀,像「上課講話,要改進!」「不要亂畫書本!」或「下課淋雨,不應該。」一度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每晚,曾媽媽拿著聯絡簿告誡曾熙的同時,內心更是自責沒把孩子教好。

三年級換了導師,所有狀況都不同了。即使曾熙沒有做好,老師頂多是「多注意標點符號的運用。」或「覺『得』已強調多次,孩子,請多用心!」具體的提醒。「那時候我才知道,曾熙不是壞小孩。」想起剛上小學那兩年親子間的衝突、對兒子的責怪,曾媽媽還是有點難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親子天下 陳雅慧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6.17

by 施逸筠 (親子天下)

常在媒體上看到年輕學子表現多才多藝,總激起家長們的焦慮,「是不是該讓孩子去學點什麼?」坊間更不乏安親和才藝合一的補習班,然而孩子去才藝班是否真能學到技能?家長應先檢視孩子的狀況。

現代父母回想童年時光,放學後常能和鄰居同伴們四處玩耍,到父母喊吃飯了才回家。但現代小孩普遍「三缺」:缺場地、缺玩伴、缺時間,安親班和才藝班等,成為填補放學後時間的主力選項,也因此形成了小忙孩現象。

家長陪著孩子在才藝班間趕場,付出金錢、體力和寶貴時間,除了希望為孩子圓一個「擁有個人才藝」、「某某項目很強」的夢想,父母也期待在各種課程的探索中,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溝通力等,現今國際化趨勢下最重要的能力。研究也的確證明,才藝課程可以有效刺激腦部發展,培養出聰明又有獨立思考、判斷力的小孩。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6.14 (更新 2020.08.18)

by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整理 (親子天下)

小學下課了,從充滿課本和測驗的學校被帶到一樣充滿考卷的安親班。許多家長開始思考,自己的孩子是否要過這樣的童年?另類安親方式在坊間出現,「體驗生活」的新學習方式,漸漸在主流市場中走出自己的路。

目前坊間安親班大多提供三合一服務:安親、補習加才藝;寫完作業是基本款,還有各式複習評量卷,英文、數學等進階課程,加上科學實驗、運動、美勞、音樂等才藝。

不過安親班也常傳出交通安全、體罰、不當管教等問題,品質不一令家長擔憂。不是每個家長都喜歡孩子下課後待在小小室內,拚課業、學才藝。愈來愈多的家長重視孩子童年的豐富體驗,而不是多寫評量。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鄧惠文2019/07/01   親子天下雜誌 107

 

第一次帶小孩去幼兒園的時候, 可以看到非常有趣的畫面,就是整間教室的小孩都在哭。有的小孩邊哭,邊觀察旁邊的人,情緒沒有很激烈;也有小孩像無尾熊一樣扒住爸媽或阿嬤身上,怎樣都不肯下來。我的女兒第一天沒有哭,可是要求我絕對不可以走開,我承諾中午前都不會走,但在這中間,目睹了許多父母偷偷落跑,或是小孩被硬生生拔開的血肉模糊畫面。

第二天再去學校時,有些孩子本來不哭了,反而是媽媽一直過去問:「你ok嗎?你不會哭喔?」然後,小孩又哭了。

有個朋友曾經跟我說,看到小孩不哭的那一刻,雖然有一點釋懷,但看到其他還在哭的小孩,心裡會有奇怪的聲音浮現:「難道你比較不愛我嗎?」「原來,你一天就可以脫離媽媽了?哪天結婚的時候,也是這樣笑著就走,不會回頭吧?」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0.08.27

by 王佑筠

 

9月,對大部份的人來說,不過是日曆的更替,但對小一新鮮人的爸媽來說,內心交雜著期待與擔心。看著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全新的學習階段,承擔著不安,放手讓孩子去體驗更寬廣的世界,是一種很難的愛,也是一種夠好的愛。

再過幾天就是9月了,對大部份的人來說,是日曆的更替;而對小一新鮮人的爸媽來說,是什麼呢?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7.02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數學愈來愈重要,但也有人看到數學就頭痛,以為「沒有天分」而放棄數學。這麼一來,遭殃的不是成績,而是錯過一輩子的機會。幸好,哈佛和史丹佛大學的研究已經證實,數學腦是可以鍛鍊的……

他看著做到一半的直式除法發呆,看看旁邊那題圖形也不知道該怎麼解,忍不住放下鉛筆,原本因為專注解題而聳著的肩膀,也跟著臉一起垮了下來。「我就是不會,我天生就不是個數學型的人!」

這樣的場景很熟悉嗎?也許是孩子,也許是我們自己,自認沒有數學細胞,在掙扎一陣子以後,決定,還是放棄了吧!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8.14 (更新 2020.04.27)

by 嚴選作者 - 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親子天下嚴選)

孩子覺察到和爸媽之間的親子衝突不斷,關鍵在於自己的成績一直沒有好轉的跡象,也注意到到爸媽並沒有想要調整彼此的關係,只是一味的比較,自己的成績怎麼總是不如人。但孩子真的沒有努力嗎?

說真的,當爸媽因為阿元的成績沒有起色,決定開始限制他使用手機,以及剝奪每個禮拜的零用錢。對阿元來說,反正,也無所謂了。

其實,阿元在課業上,並不是沒有努力,而是總覺得自己的努力、付出、辛苦,眼前的爸媽實在是沒有任何想要瞭解的動機,而只是想知道最後的成績。分數,決定了一切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26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英國的調查顯示,老師們也是台灣之光!跟主要國家相比,台灣老師擁有高居全世界排名第3的社會地位,受肯定、薪資好、是家長鼓勵孩子投入的工作。儘管台灣老師實際的工作比大家想像的錢少、事多,卻吸引了優秀人才,為學生跟社會帶了許多好處……

在台灣,或許有人認為老師的地位大不如前。不過,跟主要國家相比,台灣老師堪稱國際同儕的模範生,在諸多面向獲得的社會肯定,在世界名列前茅!

根據英國的國家經濟社會研究院跟專注教育的瓦爾基基金會(Varkey Foundation)針對35個國家、35,000人進行的調查,台灣老師的「社會觀感」在主要的14個職業中,獲得社會與學生們的好評,更是全球第3名,僅次於中國大陸與馬來西亞,第4、第5名則是俄羅斯與印尼。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13

by 李宜蓁 (親子天下)

家長和老師看學生的角度不同,一個是自己的唯一,一個則是20或30分之一,但是在這個網路時代,1999、小一聯盟、爆料公社、找民代......輕易成為家長投訴老師和媒體尋找新聞的管道。如何不讓親師溝通兩敗俱傷?

在電視或網路新聞及臉書家長社群粉絲頁,最近常可見針對不適任老師的爆料,下方留言很快被灌爆,鄉民在不清楚全貌下七嘴八舌鼓動「找記者」、「告死他」,事件一下被瘋傳,當事人老師、學生、家長很快就被起底。

社群快速的傳播力,表面上好像是協助相對弱勢的家長找到「發話權」,卻可能因為衝動盛怒下的發文,摧毀了親師溝通的最後機會,不得不謹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