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7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8-11-07

 

美國矽谷的高階經理們,在家是3C家規最嚴格的一群家長。正因為他們是3C產品的專家,他們更不願讓孩子使用3C產品。一位家長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指出「我相信惡魔就住在我們的手機裡」。

科技高管家長之間一直有這種謹慎的態度,如今已經變成矽谷地區的共識。3C產品做為學習工具的好處並沒有那麼大,但上癮和阻礙兒少發展的風險卻非常高。本週出爐的美國心理學會年度報告指出,15至21歲青少年是心理最不健康、壓力最大的一個年齡層。其背後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3C成癮問題。

那麼接觸3C到什麼程度是合適的?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06

美國塔夫茨大學文明學教授、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妮·沃爾夫(Maryanne Wolf)提出:「人類不是生來就會閱讀的。」

讀與寫的能力,是人類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迄今,仍未有其他物種發展出這種能力。學會讀與寫,永久的改變了人類的大腦結構。學習讀寫的過程,重組了人類大腦的組織,改造了人類的思考與理解功能。

我們讀了什麼、如何讀、為什麼讀,會改變我們的思想。由於數位化的來臨,這些改變比以過去更快的速度在發生。人類讀寫已有6千年的歷史,在這6千年當中,閱讀是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智能發展的催化劑。閱讀是理解過去的手段;閱讀的品質決定思想的品質。而閱讀的方式,從未以像現在這麼快的速度在改變。

只要稍微觀察自己,你就會明白了。也許你已經注意,你愈常使用3C產品,你注意力的品質就愈差。也許當拿起一本曾經很喜歡的書時,你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享受紙本閱讀的樂趣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1-12 (已於2018-08更新)

 

噗通、噗通、噗通……你有曾經把手按壓在自己的左胸口,感覺心臟正規律跳動的經驗嗎?小朋友每天心臟跳動的次數超過15萬次,人一輩子的心跳大約有30億次。哇!真是不可思議!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11-28 (已於2018-09更新)

 

早餐對孩子的健康重要嗎?《美國臨床心理學》探討了早餐與孩童學習專注力之關連性,發現不管有沒有吃早餐,都不影響孩子早上的血糖高低。

「我的孩子早餐吃很慢,每天早上都在催促聲中匆匆忙忙出門,該怎麼辦?」媽媽苦惱的向我抱怨。「我也不想當大吼媽,但是隨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我除了大吼之外,真的沒有別的辦法。醫生你不是說早餐很重要嗎?我已經把早餐份量減少到只有一顆蛋,一杯牛奶,一小口飯糰,還是吃不完,真是氣死人了!」

這是門診中一位媽媽跟我訴苦的內容。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23 (已於2018-09更新)

 

很多人都說「早餐要吃得像皇帝」,爸媽辛苦準備了豐盛的早餐,但孩子卻不買單。營養師則提醒,重點不在早餐吃下多少量,而是要吃對食物,對孩子的發育就有幫助。

「媽媽,我吃不完......」看著孩子又剩下一大半的早餐,媽媽好頭痛,擔心孩子上學沒精神。蒙特梭利寶血幼兒園園長何翩翩觀察,其實孩子的胃口沒有成人想像這麼大,一大早也吃不多,若早餐超過30分鐘還沒吃完,排除孩子不專心吃,可能是早餐分量超過孩子的胃口,爸媽可以適時減量,約成人的一半分量即可。「舉例來說,如果爸媽早上要吃一份豬排蛋吐司加一杯牛奶,幼兒園大班、國小低年級的孩子,只要吃半份豬排蛋吐司、半杯牛奶,就差不多飽了,」翩翩老師分享經驗。

早餐別塞滿孩子不愛吃的食物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22 (已於2018-09更新)

 

「要遲到了,早餐快點吃一吃要出門了!」「我不想吃這個,牛奶好噁心......」不管爸媽怎麼三催四請,在最匆忙的早晨,孩子坐在餐桌前20分鐘還是只咬了幾口,最後只好在怒罵聲中打包或放棄早餐,草草上學去。孩子不吃早餐怎麼辦?以下建議幫助家長擺脫早餐戰爭。

就要開學,對於即將入學的小一新生,大部分小學都希望孩子最好在家裡用完餐,不要將早餐帶到學校吃。早餐提供啟動身體一天活動的「燃料」,但對許多忙碌的家長來說,要讓「慢吞吞」、「小鳥胃」、「沒睡飽」的小孩,早餐吃得健康營養,又要能把握時間準時到校,簡直比登天還難。

早上孩子愛吃不吃怎麼辦?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指出,有些孩子早上就是沒胃口、吃得慢,或是本身食量小,家長不用太在意孩子「吃多吃滿」,重點先放在讓孩子吃對食物,一定要「吃完」的壓力會讓孩子對早餐更反感。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3-05 (已於2018-08更新)
 

只有老師在學校推動閱讀是不夠的,在家中也可以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和孩子享受親子共讀的樂趣。在國小推動閱讀多年的林怡辰老師,列出推動閱讀的7步驟,邀請所有家長和老師一起,培養孩子的閱讀力!

Q4.如何邀請家長一起加入閱讀推動的行列?

步驟一:專家學者有份量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5 (已於2018-08更新)

故事類繪本有圖有故事,在親子共讀時深受家長喜愛, 然而訊息類繪本其實也可和生活結合, 拿著繪本帶孩子實地體驗,可帶來不同學習和閱讀樂趣。

 

由於研究證據指出親子共讀對幼兒發展的種種好處,再加上閱讀教育的推行,近幾年台灣家長普遍認識到親子共讀重要性,嘗試的意願也有很大的提升。不只是教育界努力推展親子共讀,甚至小兒醫學界也發現,很多孩子身心的問題是出自家長的教養,但很難一一教家長怎麼教孩子,因此建議家長與孩子共讀似乎是個「簡便又有廣效」的處方,一旦家長好好與孩子共讀,往往就普泛性的改善了親子互動各層面的品質。

我自己做了幾年親子共讀的研究和推廣後有個發現:在幼兒階段,故事類繪本似乎是家長最容易入門和孩子共讀的材料,反正繪本裡有圖有故事,家長唸故事孩子看圖:沒有經驗的家長照著唸、有經驗的家長和孩子作討論、經過專業學習的家長更帶入各種閱讀策略。但我也發現,相對於故事繪本,訊息類文本受到的重視就較為不足,家長比較少留意訊息類文本的共讀對孩子的幫助。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

 

共讀書單原本立意良善,希望孩子多讀書,但若要求孩子一讀書就要寫心得,有時反而變成懲罰。該如何運用共讀書單與推動閱讀策略,讓共讀成為一件樂事?

開學後,不少學生會收到學校給的一張一百本書的共同閱讀書單,希望學生可以透過閱讀,加強閱讀素養,讀完後可領到一份閱讀護照。書單共讀的閱讀推廣方式真的對孩子的閱讀素養形成有幫助嗎?

就我的觀察,多數青少年對於學校的共讀書單是不太有興趣的,拿到書就覺得「唷~這什麼古代的文本?」這裡要先討論學校的共讀書單是怎麼來的?其中一個可能是請各科老師推薦,將大家所推薦的閱讀書目整理出來,產生一百本共讀書。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8-22

我這輩子第一次幫女兒完成功課,好讓她有時間玩耍。隔天吃午飯時我還緊張兮兮的問她:「怎麼樣,老師說了什麼?」我想知道的,不是老師是否發現答案不是三年級生寫的出來的,而是老師對這份作業到底是褒是貶。

結果女兒只是聳聳肩:他們的課表又亂掉了,前一天還那麼重要的家庭作業,今天壓根兒沒人理會。更糟的是:下一堂課他們沒時間複習,必須繼續往下上。女兒和我都從中學到了一課:其實沒有人在乎作業做了沒。

我承認,家庭作業的目的在於複習、深化、精熟課堂上的學習內容,不是為老師而做的。沒有寫作業的人是咎由自取,遇到考試或隨堂測驗時這種人只好發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4-26

 

等孩子上學後,學校就會出家庭作業,這時候父母會糾結要不要陪孩子一起寫作業。如果陪孩子寫,孩子變得更依賴怎麼辦?如果不陪,孩子寫得馬馬虎虎又該怎麼辦呢?

 

不要過度陪孩子寫作業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03

 

開學了,學校、老師紛紛徵求愛心媽媽,你舉手了嗎?根據美國的追蹤研究,擔任不同階段的愛心媽媽,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學業與行為,還有可能降低青少年憂鬱發生的機率……

當學校或隨班的愛心媽媽(以下簡稱愛媽)很辛苦,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只有付出的義務工作。從小學到高中,愛媽的投入可以為孩子和家庭帶來很多實質的回饋。甚至,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在猶他州的小兒科醫生萬納卡特(Monica Wonnacott)也會給父母「到學校當愛心家長」這樣的處方,「規律的花時間到孩子的學校,可以學到的東西會讓你感到驚訝!」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
2018-09-01

台灣小孩如果對父母「嗄」來「嗄」去,常常會被拎去耳鼻喉科做聽力測驗,不過最後結果通常是正常的。既然聽力正常,為什麼整天嗄嗄嗄?難道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是個性粗魯沒禮貌?

有聽沒有到,就像恐龍腦

然而耳朵聽得見,不等於聽得懂。近年來在兒童學習障礙的範疇中,有一種受到高度重視的疾病,稱為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名詞看起來很高深,但其實就是俗話說的「有聽卻沒有懂」。

中樞聽知覺異常的問題,不在耳朵聽力,也不在大腦智商,而是出在兩者中間的「郵差」。當聲音進入耳朵之後,這些訊息必須經由類似郵差的「神經傳遞系統」,把訊息送到大腦皮質。而中樞聽知覺異常的孩子,這「郵差」不斷的打瞌睡,很難叫醒,導致常常讓人感覺有聽沒有到,天天都似魂遊象外。

這些孩子的特點包括:

① 無法辨別聲音從哪裡來:鬧鐘在房間響,他跑到客廳找。

② 電視音量開很大聲:大聲才能聽懂角色間的對話內容。

③ 無法辨別文字音調的差異:老師說要寫有關「祠堂」的作業,他交出一張有關「池塘」的報告。ㄣㄥ永遠不分,英文發音更不用說。

④ 環境一吵雜就分心:只要教室旁邊有蟲鳴鳥叫,上課就一定發呆。

⑤ 大腦處理聲音步調太慢(slow temporal processing):當有人說笑話時,最慢笑的那一位,俗稱恐龍大腦。

⑥ 老是記不住同學的名字。

孩子的學習有八○%是來自聽覺,罹患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語言發展在起跑點就輸人一大截,進而影響了閱讀能力。他們通常被歸類於「學習障礙」,不僅父母教養感到挫折,老師也欲振乏力,大家都覺得「這孩子不用心、不專心」,而且常常被嫌笨。他們除了學習障礙之外,說話也可能會不清不楚,有高比例曾經被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泛自閉症候群,然後被投予藥物。

摸索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

跟聽知覺處理障礙的孩子說話,必須在安靜的環境,提高音量,速度放慢,字正腔圓的傳達訊息,而且等待他回應的時間要有耐心,非~常~的耐心。給予指令的時候,也不能一次給太多,三個是極限。所有的指令都需要圖像暗示,提醒他們做事必須善用便利貼。

即便如此,孩子還是會常常需要重複指令,常常忘記事情,常常誤解大人的意思。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會比較慢發展。通常是音痴,強迫他們學音樂是一件痛苦的事。有些孩子喜歡用單耳處理事情,因為兩隻耳朵都打開讓他們無法專心。他們一天會說五次以上的「嗄」。常常問話不回答,常常看起來像是在做白日夢,很容易疲倦。父母會罵他們不專心聽話,但他們其實很無辜。

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並不少見,根據國外的統計約有二~五%的盛行率,男孩是女孩的兩倍。然而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外顯的疾病,診斷需要專業的聽語治療師協助。執行中樞聽知覺行為評估,包括了行為及電生理的檢測等等,這些檢查在台灣非常不普及,甚至很多醫生沒聽過這疾病,導致這些孩子雖然有明顯的學習障礙,進了資源班卻仍不見起色。

如果您的孩子有類似狀況,可以找有在治療「閱讀障礙」的語言治療師,或聽語治療師,來尋求協助。另外也有學習障礙的家長團體,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資源,透過特殊設計的教案,希望能幫助這些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摸索出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當然家長也要同時受訓練,磨一磨自己的耐心,學會怎麼跟這樣的孩子溝通,因為即便到了成年之後,可能也有人持續困擾著。多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管道,可以發現並且幫助這些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患者。

原文網址: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701-黃瑽寧:有聽沒懂,不見得是不專心/?page=2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85期)

希望孩子快樂長大,但究竟什麼是快樂呢?

如果去訪問上一世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什麼?不意外的答案應該是「用功讀書,找個賺錢的好工作,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換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很多家長的回答卻可能變成「我只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的長大」。

然而「快樂」究竟是什麼?你可能會說:這還需要問嗎?快樂就是一種感覺啊!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就知道他此刻是快樂的。但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的教養目標,只是要達到讓孩子從早到晚哈哈哈哈,不只不切實際,而且恐怕也有隱憂。比如說讓孩子每天都看卡通,孩子笑得很開心,然後呢?也許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電視不有趣了,或者就真的一直看一直看,然後虛耗寶貴的童年,這應該都不是家長所樂見的。

讓孩子快樂不是予取予求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蘭

2018/03/01康健雜誌 232 期

1938年,哈佛大學開始了一個歷史上最久的成人性向、人格和智商的研究,這計劃一直進行到2013年。75年後,由第四代主持人,78歲的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教授把它寫成書發表。因為它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等美國社會的大變遷,所以資料很珍貴,可惜當時哈佛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是一大遺憾。參加研究的都是當時精英,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內。這份調查所顯示出的人生,現在讀起來分外有意義。

這個研究發現,基因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智商一旦超過110之後,就和智商150的人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只要智力正常,後天的成就在乎個人。成功的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有毅力的人。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定一

2018/01/01康健雜誌 230 期

我常常談共振,有些朋友覺得好像是個很難的物理觀念。其實只要用心觀察,在生活中就能看到許多共振現象。舉例來說,原本各擺各的鐘擺,自然會變得同步。琵琶、吉他、小提琴,撥彈其中一根弦,其他原本靜止的弦,也會因共振而產生泛音。

有趣的是,就連人跟人的心情,也有類似這種物理共振的現象。相信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也許在回家的路上聽到爽朗開懷的笑聲,不知道為什麼,原本緊繃的心情也就這麼隨著笑聲鬆開了。笑的人可能和我們完全不認識,情緒卻自然產生共振。再看看四周,也許其他人也正會心一笑。這是多麼有趣。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陳珮雯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過去我們在線性升學的路上,並不強調學以致用。但有了孩子後,情感上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卻在低頭看見孩子的考卷時,不由自主的被分數制約……

再過半個月,台灣的中小學生就要迎接各種考試,從小學的期中考、國中會考至大學指考。這一期封面故事所談的「適性而教」,起心動念就是從父母們面對孩子的考試焦慮開始。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邱紹雯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在英語中關於性格的詞彙就有近兩萬個,顯示性格之複雜;在學習上,性格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父母和老師如何適性而教,將影響孩子能否有興趣的學習?長大後能否發揮天賦潛能、找到自我定位和價值?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淑棻

2018/1/1親子天下雜誌 097 期

小學的孩子,對於異性開始出現喜歡又討厭的心理,引導孩子從中梳理出:欣賞的特質、合宜表達欣賞,是這階段重點的發展目標。

手機興盛的年代,孩子透過網路隨手可得大量兩性的資訊,使得孩子的愛情觀趨向早熟,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兩性互動時還是會上演掀裙子、拉頭髮、彈內衣、傳「誰愛誰」、互相鬥嘴、壁壘分明等行為,為何明明喜歡異性,卻又拚命將異性往外推呢?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鎮宇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學生作業字跡潦草,她讓學生改用電腦打字;本來該用寫的閱讀心得,她請學生畫出來……溫美玉協助孩子覺察情緒與性格,落實適性而教的理念。

 

不論交幾次作業,建廷的字跡都一樣,一樣讓人看不懂。他讀小學五年級,被班導師溫美玉形容他的性格「溫文儒雅」,然而寫字緩慢又潦草,就算被老師退作業要求重寫,他的表情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依然溫溫的說回了聲:「好。」結果隔天交的作業字跡還是一樣難以辨認。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