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by 李佩璇 (親子天下)
「好熱喔!等下陪我去買飲料好不好?」一群孩子打完球,互相吆喝去買飲料解渴,是校園常見的情況。今年夏天熱浪一波波,暑假期間孩子們手上幾乎人手一杯飲品,根據2013~2016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94%的國中生、89%的高中生和84%的成人(19~44歲),每週至少喝1次的含糖飲料,甚至有些大人和小孩,不管是喝罐裝、寶特瓶、早餐店飲品或手搖杯,不知不覺每天都會喝一次含糖飲料!
飲料的美味配料,隱藏糖量爆表
喝下肚子的飲料,到底有多甜?其實自2015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經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和速食業者等,包裝出售和現場調製的飲品,都必須在店面明顯處標示「全糖」飲料所添加的糖量,以及飲料中添加糖量的熱量。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喝飲料前,不妨先仔細看看手上這杯飲料,到底加了多少糖。
衛福部2018年最新「國人飲食指標」中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的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不含天然水果、奶類中含的糖),以成人一天攝取2,000大卡為例,整天不能吃超過50公克的糖,約10顆方糖份量、200大卡熱量。至於孩子呢?美國心臟醫學會對兒童能額外吃多少糖,做出統一建議:兩歲幼兒到青少年階段的兒童,每天額外攝取的精製糖,不可以超過25公克。
董事基金會於今年(2018)5~6月,調查大台北地區18個常見連鎖手搖杯品牌,一共31間店面、實測67款全糖飲料,檢測發現有些飲料的實際總熱量是店面標示的4.2倍!甚至有些飲料標榜「沒有加糖」,但實際測量卻仍然有糖,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來問題出在「配料」上!根據食藥署的規定,飲料中常見的椰果、仙草、粉圓、紅豆等食材,因為業者難以計算實際的糖量,所以允許不用標示,但必須在公告飲料的糖量和熱量時標明「不含配料」,這是很多爸媽忽略的。
舉例來說,某家手搖杯的「黑糖粉圓鮮奶茶」標示的糖量是「零」,但實際測量發現該飲料每100毫升含有7公克的糖,大杯700c.c就有49公克,佔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成人一天可攝取糖量的全部,更是孩子建議全天可吃糖量的2倍!因為該款飲料雖然不額外加糖,但身為配料的黑糖粉圓本身就是加黑糖下去熬煮,當然會吃下糖,但配料糖量卻不用標示,董氏基金會認為有誤導消費者整杯飲料都不含糖的疑慮。
水果果漿,「喝」下驚人熱量
既然不要吃珍珠或椰果,那喝「冬瓜檸檬、金桔梅子綠茶」比較好囉?事實上,這些飲料的糖量標示也隱藏著陷阱!除了常見的珍珠、粉條等「固體」配料,果漿、果醬等液體醬料在食藥署的規定中一樣被視為「食材」而不必標示,因此甜度很高的純冬瓜露、百香果漿、濃縮梅子汁和金桔汁等,糖量也不被算在標示的熱量之中。很多人以為果汁口味的茶飲標示添加的糖量較少,實際上除了半糖、全糖的客製化添加糖量外,卻不知道一併喝下了果漿的糖。
董氏基金會委員吳焜裕表示,包裝飲料會把成分和營養標示寫清楚,但是手搖飲料有甜度冰塊、食材配料等客製化需求,造成目前標示的方式和實際喝下肚子的糖量有很大的差距,建議標示的規定應修改成貼近民眾需求,知道整杯飲料到底含有多少糖?熱量多少?廠商也該按照規定標示,不要把飲料和配料分開看。對家長來說重要的是,教導孩子看懂標示,了解飲料的熱量和糖量,跟小孩一起把關健康。
偶爾破戒喝飲料,遵守4大原則
香甜清涼的飲料幾乎人人都愛,董氏基金會營養師尤宣文表示,減少喝含糖飲料是避免超過每日攝取糖量上限最有效率的方法。可以的話完全不喝最好,如果偶爾想喝,應遵守以下4個原則:
1.看清楚熱量和糖量標示
不管是包裝飲料或手搖飲料,都應選擇有清楚熱量和糖量標示的飲品,同時也可以教導孩子如何看懂飲料裡含了多少糖,一天可以吃多少,喝下這杯對身體的影響是什麼。
2.喝中杯就好
許多手搖飲料店都會標榜「大杯比較划算」,但含糖飲料本身並非身體需要攝取的營養,只是讓孩子解饞,喝下肚的份量愈少愈好。
3.選擇「無糖」或「微糖」
半糖是許多人喝手搖飲的選擇,其實如果只要有點甜味,微糖(3分糖)就已經很足夠,如果有加珍珠等含糖配料,甚至可以選擇無糖,別讓孩子習慣吃「很甜」。
4.飲料愈單純愈好,酸甜口味添加糖更多
國小、國中孩子喜歡在飲料中添加的布丁、冰淇淋、椰果或珍珠,都是含糖量很高的配料,如果真的要喝飲料愈單純愈好,盡量不加任何配料。另外也要提醒,酸甜口味的多多綠茶、百香紅茶不會比較健康,反而為了要中和酸味而加更多的糖。
運動後白開水是最好的飲料
暑假小朋友的活動量大、出汗多,家長會讓孩子喝運動飲料,以為應該比較健康,然而仔細看上面的糖量標示,以某大廠牌的運動飲料為例,一瓶590ml的寶特瓶,就有40公克的糖,整瓶喝完就遠遠超過孩子一天糖的建議攝取量25公克。台北醫學大學醫學遺傳新陳代謝內分泌醫師楊晨表示,運動過後孩子會渴、會餓,這時最好喝水並且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白煮蛋、牛奶,對於成長有幫助,最忌諱喝含糖飲料,喝下大量的糖影響孩子的身高,並加速身體脂肪的合成,讓孩子變得容易肥胖、長不高。
不管大人小孩,糖的攝取量最多就是來自含糖飲料,當糖吃太多時,容易增加許多疾病風險,包含蛀牙、長青春痘、肥胖、容易骨折,還有情緒波動大、專注力和學習力下降。台灣飲料店如此蓬勃,要抵抗誘惑很不容易,孩子下回要喝飲料前,先看看含糖量有多少?為什麼不要加珍珠?可以帶著孩子在家秤秤看,50公克的糖是多少?用目視法理解的份量有多少,原來喝杯飲料就會吃下這麼多糖,從家庭開始養成少喝、不喝含糖飲料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