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01 (更新 2018.08.06)
by 王韻齡 (親子天下雜誌74期)
Q:其他家長邀約加入群組,很怕加入後訊息讀不完,但不加入又怕被邊緣化,怎麼辦?
家長如果不想得罪人,或在班級中顯得不合群,可以禮貌性答應加入,但儘量少發言,默默關注班上動態即可。
部落客Sama表示,她參加國一兒子的班親會,被要求加入家長群組時,感到很錯愕,沒想到孩子都上了國中,家長還得保持連絡,隨時跟上小孩的功課和考試進度。但考量青春期兒子特別在意他人眼光,父母不加入群組似乎顯得太特立獨行,她才勉強加入,但並不過問班務。
適健復健科診所副院長、也是兒童職能治療師的張旭鎧,自己也是兩個小孩的爸爸,他所加入的工作相關及家長群組至少有十多個,經常累積上千則的未讀留言。難道不怕會漏掉重要訊息?他笑稱,群組中大多數是在聊天、分享或轉貼訊息,其實不一定每則都要讀。他通常等到假日有空時,再快速滑過所有訊息瀏覽一下;同時在加入之初就告知群組成員,因為工作繁忙,不可能即時讀完訊息,如果有重要且和他有關的事,務必另外發私訊給他,或是直接打電話,才不會漏接。
Q:發現孩子被群組中同學排擠甚至霸凌,父母該如何協助?
許多國小高年級和國中生,都會自組小群組,其中不時出現針對性批判同學的話,在某些意見領袖的帶領下,有可能演變成大家一起討厭某個人,此時家長就要設法介入處理。
而通常孩子被排擠都有原因,可能是單一事件引起同學不滿,也可能是長期以來的行事風格,為自己帶來不利的處境。此時家長可透過導師協助,先找出問題核心,再對症下藥,提供具體可行的改變方法。
新北市永和國中老師陳秀琪說,她曾有個女學生,在臉書上被班上同學罵「公主病」、「白目」,後來老師和家長面對面溝通,發現這個女孩比較欠缺同理心,經常未注意到別人的感受。於是老師在家長支持下,刻意孤立她三天,讓她體會到,好的人際關係要靠自己努力經營。
換個角度想,網路是真實世界的縮影,藉由社群發現問題,在真實世界中設法解決,也算是一種正面影響。
Q:當班級群組有人攻擊老師,甚至發起串聯行動,如何自保?
為免陷入非理性的言語攻擊與謾罵,建議家長先設法查證。例如有的同學考試考不好,就跟家長說是因為科任老師沒教過,所以不會寫。若是在群組中公開發出質疑,被點名的老師可能會很受傷。此時不妨私下詢問導師或其他家長,多方探查真相,也可以幫助孩子克服學習上的難點。
家長如果不想加入集體串連行動,可以用「關於這個問題我還不大了解,無法加入討論」來婉拒,避免陷入一時間的群情激憤中。
Q:孩子太過仰賴班級群組,什麼事都說「去群組發問就好」,家長該如何導正?
有時父母太心急,看不懂低年級小朋友在聯絡簿上抄的功課,怕遺漏內容,就直接上群組發問。孩子忘了帶課本回家,不知道國語圈詞有哪些,也直接請其他同學拍照上傳。
一次兩次還無妨,次數多了變成習慣,孩子自己該有的責任感就不見了。
張旭鎧認為,低年級小朋友正在建立生活習慣,有時難免忘東忘西,父母可以適時協助,像是忘了帶課本回家,上群組求助的確很方便,其他家長和小朋友也多樂意協助,但家長要先和孩子講清楚,只能幫他問一次,如果第二次又忘記,就得自己想辦法詢問,或是第二天早一點去學校寫。
陳秀琪說,的確有些學生是屬於「忘忘型」,不是忘了帶作業本回家,就是忘了把課本帶來學校,經常得私訊問同學功課。她會私下找學生,教他們怎麼整理書包,為自己訂出一個SOP,早上就整包提過來,這樣雖然重了點,但至少東西都帶齊了。
她建議家長,與其不斷責罵孩子,或一直幫他問功課,不如教他一個簡便可行的整理方法,才能減少日後再忘東西的機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