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比以往任何時候獲取的新聞來源都更多。
如果孩子聽說發生了侵略戰爭,他們可能會感到焦慮或是迷惘。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解釋所發生的情況呢?下面這些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年輕人通過社交媒體和網絡平台比以往任何時候獲取的新聞來源都更多。
如果孩子聽說發生了侵略戰爭,他們可能會感到焦慮或是迷惘。
作為父母,應該怎樣對孩子解釋所發生的情況呢?下面這些建議或許對你有幫助:
手足間的爭執總讓許多父母感到困擾,不知該怎麼做才算「公平」。關係相談所所長直指核心,競爭是天性,公平亦難做到,家長們在教養上,能不能看見孩子的獨特才是關鍵!
我是雙寶媽,最近三歲的大寶看到剛滿月的二寶,顯得吃味,總想要獨佔媽媽,擔心處理不好,會造成孩子一輩子的心理創傷,請教【關係相談所】兩位所長,面對手足之間常出現的競爭、吃醋情況,該如何處理呢?
阿嬤是爸媽育兒的神隊友,而且古今中外皆然。人類學家發現,這不只是出於情感的想像與連結,還有科學根據,面對孩子時的虎媽,跟面對孫子時的慈嬤角色,一點都不違和!
今年的寒假跟春節都來得早,爸媽也提早規劃小朋友的去處。但很自然得,很多父母是把孩子托給奶奶或外婆。大人們有想過,為什麼嗎?
自閉症通常在兒童時期出現。它有哪些症狀?如何治療、可以痊癒嗎?其實在治療自閉症兒童的過程中,首先家長必須要認知並接受孩子與其他孩子不同。
一位媽媽帶2歲的孩子第一次來看診。孩子剛走進來,看到陌生的診所和兩個醫務人員便開始狂哭。媽媽說這孩子怕陌生人。媽媽嘗試把他抱進來,孩子便開始亂踢,還傷了媽媽的臉。糖果、貼紙、玩具,對他都不管用。我讓媽媽把孩子留在安全的角落,給了他一個凳子,那凳子上面有個蓋,可以打開、關閉。孩子便靜下來,並不停地把蓋子打開又蓋上,重複了好幾回。我便開始詢問母親他的問題。
「孩子說話了嗎?」我問。媽媽說:「以前會偶爾叫爸爸媽媽,之後就很少了,也不知道為什麼。」「那孩子聽得懂您的指令或吩咐嗎?如果您叫他的名字,他會有反應嗎?您叫他拿東西給您,他會做嗎?」我問。媽媽說:「有時候能聽懂,但是不怎麼有反應。」
新冠病毒疫情早在兩年前就已經席捲全球,英美和歐洲大多數地方早已經歷過居家工作、在家上課的日子,而包括英國在內的一些國家,因為疫情趨緩正逐步解封,學生也恢復到校上課。
要如何應付孩子在家學習,真正做到「停課不停學」?台灣的家長或許可以借助那些已經經歷過疫情封鎖、在家上課的孩子和父母的經驗。
英國早在2020年3月第一次封城時就宣佈停課,學校改為在線學習。但因為預先凖備不夠,停課之初一些學校還沒有提供即時在線教學,而只是通過網路向學生說明今日教學內容,搭配影片或簡報介紹課程。在當時的情況下,許多父母,尤其是家中有小學學生的家長,的確必須負擔起老師的責任,利用學校提供的課程內容在家給孩子上課,確保孩子的理解並完成家庭作業。
學習不可能完全沒有壓力,各種大、小考難免會讓學生苦惱。
每克服一次壓力,心理也將更強健,身為家長、老師可以如何幫助孩子度過這段壓力期呢?
期末考試對學生難免有壓力,英國兒少心理健康學家愛麗絲•維克多(Alice Victor)在《衛報》撰文談考試期間學生的心理壓力,以及師長可以如何輔導孩子度過這段焦慮期。
1. 不要忽視孩子的警訊
身為老師或家長,我們知道每個孩子表達自己的方式都不一樣,每個孩子承受壓力的能力也不一樣,所以當孩子透露自己有壓力時,不要忽視。就算只是一點簡短的評論,也可能是重大問題的警訊。
孩子真的相信有聖誕老公公嗎?心理學家揭開大人的疑問,孩子是真的對聖誕老公公深信不疑,但原因不是因為好騙,而是信任大人與經驗。與其等到他們長大發現實情,大人也沒法再用聖誕教養經了,不如此時好好一起開心享受。
今年歐、美聖誕老人大缺工,而且工資大幅提高。這不只是因為疫情管制減少了供給和「報復式慶祝」的需求大增;也因為大人喜歡聖誕老公公帶來的歡喜氣氛;更因為很多小朋友們對聖誕老人深信不疑。
2016-04-01 00:00 更新:2016-04-07 15:56
by 律師 - 呂秋遠 (親子天下雜誌77期 2016-04-01出刊)
當孩子遇到霸凌,總是讓爸媽氣憤與不捨。若能冷靜下來,帶著孩子找到自處之道,會比出一口氣來得重要。
孩子在學校被霸凌,想必你現在非常心急,也希望律師可以幫你主持正義,讓孩子可以從被霸凌的氛圍中逃脫出來。
人人都知道邏輯思維能力很重要,但該如何從小培養,讓孩子能因應快速變化和資訊爆炸的世界?
近年來,由於網路資訊的大爆炸,專家學者屢屢在媒體上呼籲,在這個世代人人都需要有邏輯思維,以免被錯誤的訊息誤導。家長們也開始擔憂,希望孩子都能培養出「邏輯思維」這個好東西,但究竟要怎麼訓練?邏輯的定義又是什麼?今天讓我來跟大家分享。
當孩子在學校犯了錯,影響其他同學,家長究竟適不適合親自到學校溝通?亞斯教母花媽在《山不轉,我轉!》中,提出中肯實用的分析和建議。
有人問花媽:「究竟家長適不適合親上火線,到學校去和其他的同學,甚至家長,溝通自己小孩的狀況?」
親師之間,若能建立「信任」關係,就是親師合作的第一步,但若某方消極不配合或過於強勢,可能導致孩子在親師之間鑽漏洞,無益於孩子成長。
小步因為作業總是寫不完被轉介來輔導室。除此之外,小步的導師還有很多抱怨,像是沒交聯絡簿、遲到、東西沒帶、請病假沒有補假單…等。
當孩子踏入新環境,面對與過去不同的新老師,你家的孩子可以適應嗎?若遇到觀念大不同的老師,又該怎麼辦?知名榮格心理師,也是精神科醫師的鄧惠文,帶你釐清親師衝突的原因,並分享溝通的眉角,助你鬆開雙方內心千千結。
有人形容,當小孩入學後,得燒香拜拜祈求上天讓孩子遇到好老師。因為一個跟孩子「不對頻」的老師,會帶給家庭很大考驗。但同樣的,當老師遇到一位沒有辦法配合教學理念的家長,也會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2019-01-01 00:00 更新:2020-10-05 08:33
by 賓靜蓀 (親子天下雜誌104期 2019-01-01出刊)
精神科醫師陳豐偉是知名的醫師作家。二十幾年前創辦《南方電子報》,推動許多公益活動。至今,他著作等身,同時擔任多個專欄作家。四十六歲時,他在大量閱讀中,發現自己有亞斯特質。最終,他不僅更認識自己,更寫出台灣第一本探討成人亞斯的科普書《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陳豐偉說,發現自己是亞斯,是一條和解之路,讓生命中錯失的、被傷害的一切,有了解釋。
區辨亞斯人可以看兩大特徵,而且要從小看到大,我都有。我很幸運,成長過程不像一般亞斯特質強烈的孩子遇到霸凌、排擠。那時沒人說我怪,因為我從小念資優班,我很會念書、考試,一直到大學都有好成績當保護色。
亞斯人第一個特徵是有強烈、特殊的興趣。我從小就喜歡看大人的書,綽號「小博士」。小時候我會騎著腳踏車去舊書攤買《讀者文摘》,後來又迷上《今日世界》出版社翻譯的很多美國書報,有關科學、自由民主等;再大一點又迷上《傳記文學》舊雜誌,就一本一本去蒐集。那時我也把柏楊、李敖的書全看完了。
很多孩子,平時考試一向都不錯,但每次遇到大考就考差了。大型考試對於每個孩子來說一定都會有壓力的,一有壓力就會產生緊張情緒,從而影響考試的正常發揮。
那麼面對一遇到大考就恐懼焦慮的孩子,父母親可以怎麼做呢?
一、首先讓孩子調整考試心態,相信自己
快大考前,調整好心態比多看幾個小時的書更重要,父母親應該要引導孩子,不要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書沒看,也不要以為自己什麼都不會,相信自己已經做好準備了。其實大考前幾天,只要調整好生理時鐘,訂正課本練習題、習作及小考考卷就行了。焦慮往往是由許多自以為無法擺脫的困難而造成的,換個角度思考,多想想與家人出遊,與同學快樂遊戲的事情,焦慮的情緒較容易因此而化解。學習上經常過度焦慮的孩子,父母應該要幫助孩子作多方面的思考,讓孩子能夠有「天生我才必有用」、「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觀念,讓孩子不用太在意一兩次的失敗。
日期:2020 年 11 月 2 日 作者:盧映慈
就快要考試,卻看到孩子一回家就躺在沙發上看電視、滑手機,或是放空耍廢、滾來滾去,心裡的火氣馬上就上來,真想大罵「怎麼還不快去複習功課!」而爸媽們會這麼心急也不是沒有原因的,現在新課綱上路,國小作業、考試方法越來越多元,如果不趁小時候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之後怎麼面對這些競爭?
不過這種考試前的「軟爛」,可能不只是「懶」而已,孩子或許有些想說但說不出口的擔心,爸媽們如果可以提早發現、適時引導,不但能幫助孩子度過考試大關,也能建立他們面對困難的自信心!
狀況一:孩子考試壓力太大,只好用「軟爛」來逃避
學習障礙指的是在「聽說讀寫算」上有特定的行為特徵,16個常見的學障行為,協助親師檢視孩子的學習。
學習障礙,是台灣這10年來成長數量最多的特殊兒,根據教育部特教統計通報的資料顯示,國中、小的學障兒從 2008年的13,133人增加至2020年的28,786人,成長一倍。
「有鑑定就有出現率,」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呂偉白指出,這10年政府的特教宣導,老師的敏感度提升,加上台灣在學障的鑑定上有了工具及標準,造成通報鑑定確診的數量增加。
不過在資深特教老師眼中,在教學現場有學習障礙特質的孩子比檯面上的統計數字還要高,台北市東區特教資源中心支援教師賴英宏說,台灣學障的鑑定出現率還是太低,他在現場觀察到的出現率應該要達10%才合理。出現率代表著教育現場有能力發現學習困難的孩子,並给予合適的學習策略和方法,才能幫助每個孩子都能學會。
每個資優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沒有兩個人是一模一樣的。這一點,無庸置疑。
然而,在資優的孩子身上,也具備了一些普遍且類似的特質,我們可以從這七點談起:求知欲、對完美的要求、專注力、理解力、表達與提問能力、超敏感情緒,以及人際關係的處理。
當然,以下所列舉的特質,並不一定出現在所有資優生身上。因此,請勿以偏概全,一概而論。
超強烈的求知欲
對於知識的學習,資優的孩子總是充滿強烈動機與熱烈情感,特點是學習速度快,記憶力強,能適時、正確地提取對方所需要的答案並回應。
資優生喜歡追根究柢,探究事物的根源。一旦開始做一件事,就會堅持把它完成,遇到了問題也非想辦法解決不可,並且樂此不疲。
他們並不期待所謂的「標準答案」。既定的答案,往往讓資優生覺得無趣。重複、機械性、填鴨式、背誦的事物,也容易使他們感到索然無味。
強烈的求知欲,往往讓這群孩子急於想要知道、探究、解決、掌握眼前未知的問題,因而,總是拋出看似天馬行空的疑問。大部分時候,這一點往往也使他們疏忽了旁人當下可能在進行別的事情,而被視為是衝動、打斷、干擾、不尊重對方,遭受誤解。
近乎完美的自我期許
資優生對於自我要求,傾向於晶瑩剔透、完美無瑕,較無法容忍錯誤、失敗,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缺點或瑕疵。對於自我表現常有高度的、甚至不合理的期待,並且具備使命必達的決心與毅力。
他們對於目標設定明確,往往很清楚自己要做什麼,並且能堅持往目標挺進。對自己的能力充滿自信、自豪與自傲。
儘管如此,資優生也容易有自我否定的情況。面對強勁的競爭對手,資優的孩子相對地須具備較高的挫折忍受力,以免抗壓性太過脆弱易碎,而出現逃避、放棄的情形。
高品質的專注力
有資優特質的人,通常具備良好的「集中性注意力」、維持長時間專心的「持續性注意力」,以及能不受外在不相關刺激干擾的極佳「選擇性注意力」。而在不同活動之間的轉換上,常能無縫接軌、順利切換,「轉換性注意力」牢不可破。有些資優生甚至還擁有很好的「分散性注意力」,能在同一時間同步進行兩、三件事情。
資優生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很快投入其中。然而,當內容不符合自己的胃口時,則明顯反映出排斥與拒絕的現象。喜好與厭惡,涇渭分明,不容他人勉強自己、強迫自己去注意與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