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羅丰苓
手機成癮預防: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手機被控管,需要的是恢復手機主人的身份
問一群年輕的孩子問題,
你會發現上網時間遠超過所預期的嗎?
你會因為上網而犧牲晚上的睡眠嗎?
你嘗試縮減上網時間或不上網卻失敗的經驗嗎?
你會選擇把時間花在網路上而不想出門嗎?
你會因為沒有上網而心情鬰悶、易怒或心神不寧嗎?
你會在離線時,仍然對網路的活動內容而念念不忘嗎?
一連串的問題,孩子們點頭如搗蒜。喜歡滑手機,似乎已是常態,而且是再正常也不過的事了…...
遠離「奴隸」的行動
關於手機成癮,並沒有預計要說教或提及網路手機的壞處,我想孩子們應該已經從許多的大人、父母、親戚或是老師們聽到許多手機使用的壞處,我想嘗試回到「身份」這件事──
以「癮」──addic的源起,其實是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將戰俘作爲奴隸分配給戰士或賣給其他人。這種奴隸就被稱爲addict,喪失自主性、並產生依賴性;後來引申為沉迷于某種嗜好,如毒癮、酒癮、網癮。
接著,與孩子討論, 自己有因手機喪失自主性、產生依賴性的時候嗎?
孩子提到,
明明知道晚上偷玩手機是不對的,但是就忍不住
明明知道,爸爸媽媽是為我好,限制使用手機,但還是為了手機跟父母親吵架
明明知道,手機放在書桌,根本無法專心讀書,但還是忍不住
明明知道…
讓孩子覺察自己就是「上癮」,承認自己「漸漸喪失自主性,成為依賴手機的奴隸」。而覺察是改變的開始,青春期正值「自我展現」、「自我主見」意識高漲的時侯,本來孩子以為「擁有手機,成為手機主人」是自我獨立意識展現的表現,卻發現,自己其實「愈來愈多的不由自主」,反成「手機的奴隸」。
覺察之後,是改變的開始。接著討論如何讓自己遠離「奴隸」的行動。孩子七嘴八舌的討論出各種方式。
1、 轉成灰階螢幕,降低手機吸引力
2、 回到家,就把手機放在書房外面,不要帶進書房
3、 設定手機使用時間
4、 每天只保留10%電力,用完就不能用了
5、 刪掉一些手機程式
6、 時間到直接拿給家人保管手機
7、 不會再吵著要「吃到飽」的網路,有限額的網路比較好
這世代,是個結合科技菁英、大小公司,使勁全力想抓緊孩子,偷走時間,再進而奪走父母金錢及教養心血的時代…這無關好人與壞人,就是一個從古至今的商業文化,就像大街小巷吸睛的廣告刊板,也想辦法吸引人注意是一樣的道理。
只是手機的呼喚聲,可以直接進入每個家庭的關係甚至每個孩子的靈魂…
當孩子要進行「脫離奴隸」行動時,也需要父母的「寧靜行動」,父母也需要停止自己手機的呼喚聲,也要避免自己成為「低頭族」,變相成為與「科技菁英、大小公司」聯手,影響孩子成長的人。
當孩子在波濤洶湧的網海中載浮載沈時,特別需要「淡定」的父母,試著與孩子討論,陪伴發展多元興趣,也能從容的面對手機管教的難題,一步步的培養孩子思考能力,才能在易於成癮的世代,讓孩子仍能保持清醒。
在對的時間做對的事,充份發揮潛能,幫助孩子恢復寶貴的身份─手機的主人,擺脫手機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