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18-09-03

 

開學了,學校、老師紛紛徵求愛心媽媽,你舉手了嗎?根據美國的追蹤研究,擔任不同階段的愛心媽媽,不但可以提升孩子的學業與行為,還有可能降低青少年憂鬱發生的機率……

當學校或隨班的愛心媽媽(以下簡稱愛媽)很辛苦,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只有付出的義務工作。從小學到高中,愛媽的投入可以為孩子和家庭帶來很多實質的回饋。甚至,當孩子出現異常行為時,在猶他州的小兒科醫生萬納卡特(Monica Wonnacott)也會給父母「到學校當愛心家長」這樣的處方,「規律的花時間到孩子的學校,可以學到的東西會讓你感到驚訝!」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
2018-09-01

台灣小孩如果對父母「嗄」來「嗄」去,常常會被拎去耳鼻喉科做聽力測驗,不過最後結果通常是正常的。既然聽力正常,為什麼整天嗄嗄嗄?難道是注意力不集中,還是個性粗魯沒禮貌?

有聽沒有到,就像恐龍腦

然而耳朵聽得見,不等於聽得懂。近年來在兒童學習障礙的範疇中,有一種受到高度重視的疾病,稱為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名詞看起來很高深,但其實就是俗話說的「有聽卻沒有懂」。

中樞聽知覺異常的問題,不在耳朵聽力,也不在大腦智商,而是出在兩者中間的「郵差」。當聲音進入耳朵之後,這些訊息必須經由類似郵差的「神經傳遞系統」,把訊息送到大腦皮質。而中樞聽知覺異常的孩子,這「郵差」不斷的打瞌睡,很難叫醒,導致常常讓人感覺有聽沒有到,天天都似魂遊象外。

這些孩子的特點包括:

① 無法辨別聲音從哪裡來:鬧鐘在房間響,他跑到客廳找。

② 電視音量開很大聲:大聲才能聽懂角色間的對話內容。

③ 無法辨別文字音調的差異:老師說要寫有關「祠堂」的作業,他交出一張有關「池塘」的報告。ㄣㄥ永遠不分,英文發音更不用說。

④ 環境一吵雜就分心:只要教室旁邊有蟲鳴鳥叫,上課就一定發呆。

⑤ 大腦處理聲音步調太慢(slow temporal processing):當有人說笑話時,最慢笑的那一位,俗稱恐龍大腦。

⑥ 老是記不住同學的名字。

孩子的學習有八○%是來自聽覺,罹患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語言發展在起跑點就輸人一大截,進而影響了閱讀能力。他們通常被歸類於「學習障礙」,不僅父母教養感到挫折,老師也欲振乏力,大家都覺得「這孩子不用心、不專心」,而且常常被嫌笨。他們除了學習障礙之外,說話也可能會不清不楚,有高比例曾經被診斷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或泛自閉症候群,然後被投予藥物。

摸索適合孩子的學習模式

跟聽知覺處理障礙的孩子說話,必須在安靜的環境,提高音量,速度放慢,字正腔圓的傳達訊息,而且等待他回應的時間要有耐心,非~常~的耐心。給予指令的時候,也不能一次給太多,三個是極限。所有的指令都需要圖像暗示,提醒他們做事必須善用便利貼。

即便如此,孩子還是會常常需要重複指令,常常忘記事情,常常誤解大人的意思。這些孩子的閱讀能力也會比較慢發展。通常是音痴,強迫他們學音樂是一件痛苦的事。有些孩子喜歡用單耳處理事情,因為兩隻耳朵都打開讓他們無法專心。他們一天會說五次以上的「嗄」。常常問話不回答,常常看起來像是在做白日夢,很容易疲倦。父母會罵他們不專心聽話,但他們其實很無辜。

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並不少見,根據國外的統計約有二~五%的盛行率,男孩是女孩的兩倍。然而因為這些孩子沒有外顯的疾病,診斷需要專業的聽語治療師協助。執行中樞聽知覺行為評估,包括了行為及電生理的檢測等等,這些檢查在台灣非常不普及,甚至很多醫生沒聽過這疾病,導致這些孩子雖然有明顯的學習障礙,進了資源班卻仍不見起色。

如果您的孩子有類似狀況,可以找有在治療「閱讀障礙」的語言治療師,或聽語治療師,來尋求協助。另外也有學習障礙的家長團體,可以幫助孩子找到適合的資源,透過特殊設計的教案,希望能幫助這些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孩子,摸索出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當然家長也要同時受訓練,磨一磨自己的耐心,學會怎麼跟這樣的孩子溝通,因為即便到了成年之後,可能也有人持續困擾著。多麼希望未來能有更多的管道,可以發現並且幫助這些中樞聽知覺處理異常的患者。

原文網址: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701-黃瑽寧:有聽沒懂,不見得是不專心/?page=2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小兒感染科 黃瑽寧 (親子天下雜誌85期)

希望孩子快樂長大,但究竟什麼是快樂呢?

如果去訪問上一世代的父母,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期望是什麼?不意外的答案應該是「用功讀書,找個賺錢的好工作,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才」。換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很多家長的回答卻可能變成「我只希望孩子能快快樂樂的長大」。

然而「快樂」究竟是什麼?你可能會說:這還需要問嗎?快樂就是一種感覺啊!只要看到孩子的笑容,我就知道他此刻是快樂的。但仔細想想,如果我們的教養目標,只是要達到讓孩子從早到晚哈哈哈哈,不只不切實際,而且恐怕也有隱憂。比如說讓孩子每天都看卡通,孩子笑得很開心,然後呢?也許久而久之,孩子就覺得電視不有趣了,或者就真的一直看一直看,然後虛耗寶貴的童年,這應該都不是家長所樂見的。

讓孩子快樂不是予取予求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洪蘭

2018/03/01康健雜誌 232 期

1938年,哈佛大學開始了一個歷史上最久的成人性向、人格和智商的研究,這計劃一直進行到2013年。75年後,由第四代主持人,78歲的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教授把它寫成書發表。因為它歷經第二次世界大戰、越戰等美國社會的大變遷,所以資料很珍貴,可惜當時哈佛只收男生,不收女生,是一大遺憾。參加研究的都是當時精英,包括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內。這份調查所顯示出的人生,現在讀起來分外有意義。

這個研究發現,基因沒有我們想像的重要,智商一旦超過110之後,就和智商150的人沒有什麼差別。也就是說,只要智力正常,後天的成就在乎個人。成功的不是最聰明的人,卻是最有毅力的人。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定一

2018/01/01康健雜誌 230 期

我常常談共振,有些朋友覺得好像是個很難的物理觀念。其實只要用心觀察,在生活中就能看到許多共振現象。舉例來說,原本各擺各的鐘擺,自然會變得同步。琵琶、吉他、小提琴,撥彈其中一根弦,其他原本靜止的弦,也會因共振而產生泛音。

有趣的是,就連人跟人的心情,也有類似這種物理共振的現象。相信你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也許在回家的路上聽到爽朗開懷的笑聲,不知道為什麼,原本緊繃的心情也就這麼隨著笑聲鬆開了。笑的人可能和我們完全不認識,情緒卻自然產生共振。再看看四周,也許其他人也正會心一笑。這是多麼有趣。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陳珮雯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過去我們在線性升學的路上,並不強調學以致用。但有了孩子後,情感上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適性」發展,卻在低頭看見孩子的考卷時,不由自主的被分數制約……

再過半個月,台灣的中小學生就要迎接各種考試,從小學的期中考、國中會考至大學指考。這一期封面故事所談的「適性而教」,起心動念就是從父母們面對孩子的考試焦慮開始。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邱紹雯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在英語中關於性格的詞彙就有近兩萬個,顯示性格之複雜;在學習上,性格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面向。父母和老師如何適性而教,將影響孩子能否有興趣的學習?長大後能否發揮天賦潛能、找到自我定位和價值?

談到適性教育,曾是歌手的史丹佛大學教育學博士陳美齡有個比喻貼切的故事: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淑棻

2018/1/1親子天下雜誌 097 期

小學的孩子,對於異性開始出現喜歡又討厭的心理,引導孩子從中梳理出:欣賞的特質、合宜表達欣賞,是這階段重點的發展目標。

手機興盛的年代,孩子透過網路隨手可得大量兩性的資訊,使得孩子的愛情觀趨向早熟,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兩性互動時還是會上演掀裙子、拉頭髮、彈內衣、傳「誰愛誰」、互相鬥嘴、壁壘分明等行為,為何明明喜歡異性,卻又拚命將異性往外推呢?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鎮宇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學生作業字跡潦草,她讓學生改用電腦打字;本來該用寫的閱讀心得,她請學生畫出來……溫美玉協助孩子覺察情緒與性格,落實適性而教的理念。

 

不論交幾次作業,建廷的字跡都一樣,一樣讓人看不懂。他讀小學五年級,被班導師溫美玉形容他的性格「溫文儒雅」,然而寫字緩慢又潦草,就算被老師退作業要求重寫,他的表情也沒有太大的情緒波動,依然溫溫的說回了聲:「好。」結果隔天交的作業字跡還是一樣難以辨認。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周育如

2018/3/1親子天下雜誌 098 期

用手機放影片給孩子看固然能一時取靜,卻只能當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讓孩子動起來,別讓他失去了遊戲的能力。

最近朋友傳來一則影片,內容是一個年輕的爸爸手忙腳亂的照顧年幼的兒子,兒子邊哭還邊揮手打爸爸,這位爸爸靈機一動,拿出手機給兒子看,然後兒子就很神奇的安靜了,緊盯著手機不再哭鬧。然後爸爸把手機拿開,孩子又開始哭,一拿回孩子面前,孩子又瞬間安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楊俐容,鍾世明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孩子總是學習散漫、做事草率、半途而廢……用適性對策取代批評責備,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家有散漫兒:善用同儕團體影響力,借力使力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張瀞文

2012/3/1親子天下雜誌 032 期

就算知道教養需要時間,知道時間管理急不得,但當孩子又小烏龜、睡美人附身時,家長心中的怒火就快噴發……別急!《親子天下》彙整五個擊倒時間管理壞習慣的祕笈,對症下藥。

時間管理」沒什麼大理論,卻日日困擾爸媽。專家給的原則其實很基本:第一,從家庭的時間管理先做起。赫,又是個大工程?有爸媽倒抽一口氣。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做計畫」是人生大學問,即使當了爸媽,也常常在「計畫 → 啊,沒達成 → 懊惱 → 再做個計畫吧!」的惱人輪迴中度過。如果你是個時間管理能力很好的成人,多分享、陪伴。如果你心裡偷笑自己和孩子半斤八兩,不妨把陪孩子做時間管理當成自己的人生功課吧!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諶淑婷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陳美齡三個兒子都念史丹佛,如果以為他們從小都又聽話又會讀書就錯了,二兒子經常坐不定、忘東忘西,讓老師頭痛,但陳美齡從不要求二兒子和哥哥一樣,甚至請老師多看孩子優點。

曾經是歌手的作家陳美齡,將自己與三個兒子都送進美國史丹佛大學,大家都好奇她是如何讓三個孩子考上同一所名校,卻不知道她真正擅長的是,針對三個孩子的三種性格,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與關愛。

陳美齡很了解自己三個孩子的差異,大兒子自小性格沉穩,靜靜觀察四周,做事有A計畫、B計畫、C計畫,無論上學或生活都不太讓人費心苦惱;二兒子精力充沛、情感豐富,從小得睜大眼睛緊緊跟著才安心;最小的兒子總是笑臉迎人,充滿正能量,只要說幾句話就能讓原本凝結的空氣瞬間輕鬆起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黃瑽寧

2018/3/1親子天下雜誌 098 期

家長大多不讓孩子吃糖,認為糖會讓其異常興奮,然而幾十年來研究證明:孩子情緒容易失控的原因,不是吃了甜食,而是甜食中的人工添加物。

很多人可能聽過高糖效應(sugar high)這個詞彙,意思是說孩子吃了甜食後,因為血糖飆升的影響,會開始跳上跳下、大聲嗆聲、動手動腳,變得異常興奮。口耳相傳的結果,讓很多家長無限上綱的認為,只要是甜的東西都不好,包括餅乾、糖醋料理、甚至台灣土產的超甜水果等等。但其實大家都搞錯對象了:讓孩子跳上跳下的元兇,並不是糖,而是食品添加物。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老ㄙㄨ老師

 

2018/1/1親子天下雜誌 097 期

 

總是為了孩子作業頭痛嗎?寫作業沒有什麼訣竅,爸媽要做的是陪伴並引導孩子思考。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林淑棻

2018/1/1親子天下雜誌 097 期

小學的孩子,對於異性開始出現喜歡又討厭的心理,引導孩子從中梳理出:欣賞的特質、合宜表達欣賞,是這階段重點的發展目標。

手機興盛的年代,孩子透過網路隨手可得大量兩性的資訊,使得孩子的愛情觀趨向早熟,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兩性互動時還是會上演掀裙子、拉頭髮、彈內衣、傳「誰愛誰」、互相鬥嘴、壁壘分明等行為,為何明明喜歡異性,卻又拚命將異性往外推呢?

思春期心理學提到,要達到與異性輕鬆交往的境界,需經歷四個階段,提供了了解孩子兩性發展的線索: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賓靜蓀

2017/3/1親子天下雜誌 087 期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意孩子能否「成功」,但卻在單一標準的教育體制中,迷信以考試成績和成績背後代表的「智商」,來評斷孩子的成敗。

美國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在二○一三年出版《孩子如何成功》一書,引發全球的教養大震撼。他提出「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力」),比IQ更重要,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

二○一六年,塔夫再度以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懇切提醒,擁有這些「非認知能力」非天生或運氣,是由成長環境所形塑,並且,無法像教國英數那樣「教」給學生,「必須去營造一個有歸屬感、又有挑戰性的環境,讓孩子持續不斷的願意學習。」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詹志超【隨寫人】 

過完了輕鬆悠閒的假期,就要面對開學了。

雖然很多人百般不願,但終究還是得面對現實。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一連串的挑戰與考驗跟著展開,這對於全國的老師、學生而言,似乎是一場挑戰的開始。學生對於開學沒有期待,對於學習也不感興趣,開學在即,我認為學生必須自己來個「開學收心操」:檢查假期作業,整理書桌房間,調整飲食作息,恢復上學作息,討論開學計劃,最重要的是-減少看電視、上網時間。

親子天下雜誌有一篇〈終結收假症候群〉的文章,內容提及:

根據台安醫院小兒心智科主治醫師黃國洋表示,開學後因適應不良、產生身心症狀而到醫院就診的國中小學生比例,明顯增加了一到兩成。這些為「收假症候群」所苦的孩子,大多以情緒和身體病痛來表現,情緒上可能有焦慮、害怕、抱怨、憂鬱的狀況,身體上則常有頭痛、肚子痛、睡眠不穩、食欲降低、腸躁症等問題。症狀輕微的孩子在課堂上打瞌睡,較嚴重可能會拒學。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7-01-23

「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陪伴孩子學習,同時不要讓孩子害怕學習」,新北市修德國小陳麗雲老師帶班經驗豐富,同時也是校內的推動閱讀教師,她說,寒假時間比暑假短,今年又馬上遇到過農曆過年,年節期間一定要和許久不見的家人團聚,小朋友可能會被帶著到處去拜年或旅遊,因此她不會出太多寒假作業,也不希望制式的書寫作業,扼殺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但要求小朋友一定要完成的有4件事 :

1.做家事其實家事平日就要固定做,像是低年級小朋友可以倒垃圾、準備餐具等等,而且要從小建立家事不是「幫爸爸媽媽做」的概念,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分擔,特別是過年前幾天各家幾乎都要大掃除,該做的家事比平常更多,因此小朋友一定要主動做家事並記錄下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92 期 封面故事 | 出版日期:2017/08         作者/蘇岱崙

內向的孩子進入小學後,面對更多團體相處的課題。他們常被認為孤僻、態度不夠積極、不夠勇敢。大人該如何協助他們?

內向的孩子內心敏感纖細,上小學後,會遇到更多團體中相處的課題。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就發現,內向的孩子不喜歡給人造成麻煩,因此不太會主動溝通自己的問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默默忍耐。

台中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認為自己是典型的內向者,因此,他對班上的內向孩子特別能理解。蘇明進觀察,這些孩子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會成為被捉弄、排擠的對象。羅怡君也說,內向孩子不愛出鋒頭、也不喜歡成為焦點,在課堂上常被老師認為「不積極參與」,甚至「態度不佳」。

針對以下學齡階段孩子常會遇到的困擾,專家有以下建議: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