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育如
2018/3/1親子天下雜誌 098 期
用手機放影片給孩子看固然能一時取靜,卻只能當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讓孩子動起來,別讓他失去了遊戲的能力。
最近朋友傳來一則影片,內容是一個年輕的爸爸手忙腳亂的照顧年幼的兒子,兒子邊哭還邊揮手打爸爸,這位爸爸靈機一動,拿出手機給兒子看,然後兒子就很神奇的安靜了,緊盯著手機不再哭鬧。然後爸爸把手機拿開,孩子又開始哭,一拿回孩子面前,孩子又瞬間安靜。
作者:周育如
2018/3/1親子天下雜誌 098 期
用手機放影片給孩子看固然能一時取靜,卻只能當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讓孩子動起來,別讓他失去了遊戲的能力。
最近朋友傳來一則影片,內容是一個年輕的爸爸手忙腳亂的照顧年幼的兒子,兒子邊哭還邊揮手打爸爸,這位爸爸靈機一動,拿出手機給兒子看,然後兒子就很神奇的安靜了,緊盯著手機不再哭鬧。然後爸爸把手機拿開,孩子又開始哭,一拿回孩子面前,孩子又瞬間安靜。
作者:張瀞文
2012/3/1親子天下雜誌 032 期
就算知道教養需要時間,知道時間管理急不得,但當孩子又小烏龜、睡美人附身時,家長心中的怒火就快噴發……別急!《親子天下》彙整五個擊倒時間管理壞習慣的祕笈,對症下藥。
時間管理」沒什麼大理論,卻日日困擾爸媽。專家給的原則其實很基本:第一,從家庭的時間管理先做起。赫,又是個大工程?有爸媽倒抽一口氣。其實也沒有那麼嚴重,「做計畫」是人生大學問,即使當了爸媽,也常常在「計畫 → 啊,沒達成 → 懊惱 → 再做個計畫吧!」的惱人輪迴中度過。如果你是個時間管理能力很好的成人,多分享、陪伴。如果你心裡偷笑自己和孩子半斤八兩,不妨把陪孩子做時間管理當成自己的人生功課吧!
作者:諶淑婷
2018/4/1親子天下雜誌 099 期
陳美齡三個兒子都念史丹佛,如果以為他們從小都又聽話又會讀書就錯了,二兒子經常坐不定、忘東忘西,讓老師頭痛,但陳美齡從不要求二兒子和哥哥一樣,甚至請老師多看孩子優點。
曾經是歌手的作家陳美齡,將自己與三個兒子都送進美國史丹佛大學,大家都好奇她是如何讓三個孩子考上同一所名校,卻不知道她真正擅長的是,針對三個孩子的三種性格,施以不同教育方式與關愛。
陳美齡很了解自己三個孩子的差異,大兒子自小性格沉穩,靜靜觀察四周,做事有A計畫、B計畫、C計畫,無論上學或生活都不太讓人費心苦惱;二兒子精力充沛、情感豐富,從小得睜大眼睛緊緊跟著才安心;最小的兒子總是笑臉迎人,充滿正能量,只要說幾句話就能讓原本凝結的空氣瞬間輕鬆起來。
作者:黃瑽寧
2018/3/1親子天下雜誌 098 期
家長大多不讓孩子吃糖,認為糖會讓其異常興奮,然而幾十年來研究證明:孩子情緒容易失控的原因,不是吃了甜食,而是甜食中的人工添加物。
很多人可能聽過高糖效應(sugar high)這個詞彙,意思是說孩子吃了甜食後,因為血糖飆升的影響,會開始跳上跳下、大聲嗆聲、動手動腳,變得異常興奮。口耳相傳的結果,讓很多家長無限上綱的認為,只要是甜的東西都不好,包括餅乾、糖醋料理、甚至台灣土產的超甜水果等等。但其實大家都搞錯對象了:讓孩子跳上跳下的元兇,並不是糖,而是食品添加物。
作者:林淑棻
2018/1/1親子天下雜誌 097 期
小學的孩子,對於異性開始出現喜歡又討厭的心理,引導孩子從中梳理出:欣賞的特質、合宜表達欣賞,是這階段重點的發展目標。
手機興盛的年代,孩子透過網路隨手可得大量兩性的資訊,使得孩子的愛情觀趨向早熟,但不管時代如何進步,兩性互動時還是會上演掀裙子、拉頭髮、彈內衣、傳「誰愛誰」、互相鬥嘴、壁壘分明等行為,為何明明喜歡異性,卻又拚命將異性往外推呢?
思春期心理學提到,要達到與異性輕鬆交往的境界,需經歷四個階段,提供了了解孩子兩性發展的線索:
作者:賓靜蓀
2017/3/1親子天下雜誌 087 期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意孩子能否「成功」,但卻在單一標準的教育體制中,迷信以考試成績和成績背後代表的「智商」,來評斷孩子的成敗。
美國作家保羅.塔夫(Paul Tough)在二○一三年出版《孩子如何成功》一書,引發全球的教養大震撼。他提出「恆毅力、好奇、自我覺察、樂觀、自我控制」等「非認知能力」(或「品格力」),比IQ更重要,才是幫助孩子成功的「隱藏力量」。
二○一六年,塔夫再度以新書《幫助每一個孩子成功》懇切提醒,擁有這些「非認知能力」非天生或運氣,是由成長環境所形塑,並且,無法像教國英數那樣「教」給學生,「必須去營造一個有歸屬感、又有挑戰性的環境,讓孩子持續不斷的願意學習。」
作者:詹志超【隨寫人】
過完了輕鬆悠閒的假期,就要面對開學了。
雖然很多人百般不願,但終究還是得面對現實。隨著新學期的到來,一連串的挑戰與考驗跟著展開,這對於全國的老師、學生而言,似乎是一場挑戰的開始。學生對於開學沒有期待,對於學習也不感興趣,開學在即,我認為學生必須自己來個「開學收心操」:檢查假期作業,整理書桌房間,調整飲食作息,恢復上學作息,討論開學計劃,最重要的是-減少看電視、上網時間。
親子天下雜誌有一篇〈終結收假症候群〉的文章,內容提及:
「家長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陪伴孩子學習,同時不要讓孩子害怕學習」,新北市修德國小陳麗雲老師帶班經驗豐富,同時也是校內的推動閱讀教師,她說,寒假時間比暑假短,今年又馬上遇到過農曆過年,年節期間一定要和許久不見的家人團聚,小朋友可能會被帶著到處去拜年或旅遊,因此她不會出太多寒假作業,也不希望制式的書寫作業,扼殺了孩子與生俱來的學習興趣,但要求小朋友一定要完成的有4件事 :
1.做家事-其實家事平日就要固定做,像是低年級小朋友可以倒垃圾、準備餐具等等,而且要從小建立家事不是「幫爸爸媽媽做」的概念,每一位家庭成員都要分擔,特別是過年前幾天各家幾乎都要大掃除,該做的家事比平常更多,因此小朋友一定要主動做家事並記錄下來。
第 092 期 封面故事 | 出版日期:2017/08 作者/蘇岱崙
內向的孩子進入小學後,面對更多團體相處的課題。他們常被認為孤僻、態度不夠積極、不夠勇敢。大人該如何協助他們?
內向的孩子內心敏感纖細,上小學後,會遇到更多團體中相處的課題。親職溝通作家羅怡君就發現,內向的孩子不喜歡給人造成麻煩,因此不太會主動溝通自己的問題,所以很多事情都是默默忍耐。
台中大元國小教師蘇明進(老ㄙㄨ老師)認為自己是典型的內向者,因此,他對班上的內向孩子特別能理解。蘇明進觀察,這些孩子不太表達自己的感受,有時會成為被捉弄、排擠的對象。羅怡君也說,內向孩子不愛出鋒頭、也不喜歡成為焦點,在課堂上常被老師認為「不積極參與」,甚至「態度不佳」。
針對以下學齡階段孩子常會遇到的困擾,專家有以下建議:
紀錄片《迷網:暴走的青春》(Web Junkie)七月在美國公共電視(PBS)播出,引起熱烈迴響。《迷網》一片敘述,中國的醫師將網路成癮現象視為一種臨床疾病,各地建立數家戒網癮中心,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成癮青少年在戒癮中心,接受嚴格的行為療法,長達數月不能接觸任何媒體,但目前治療成果仍有待觀察。
深夜去同事家送一份第二天要截止的申請案,看到她念小二的兒子還在寫功課。同事皺著眉頭說:「沒有辦法,這孩子做事很慢,每天都要拖到十一點多鐘才能做完功課去睡,早上都叫不起來。老師說他上課不專心,可能有注意力缺失過動症 (ADHD),叫我帶去給醫生看,我因在趕這個案子,還無暇顧到他。」
從她家告辭出來後,這孩子伏案寫字的身影一直在我心頭縈繞。他若這麼睌睡,睡眠一定不足,而深度睡眠(deep sleep)是大腦補充神經傳導物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的時候,睡不夠會使他大腦運作的能量不足,動作就會遲緩,上課精神不能集中,這的確跟ADHD的症狀相似。最近加州大學的神經學家發現很多被認為是ADHD的孩子其實僅是缺少深度睡眠,當孩子睡飽後,那些症狀就消失了。
目前醫生開給ADHD孩子的藥物,如利他能(Ritalin)或阿迪羅(Adderall)都是興奮劑,因為他們是大腦活化的不足,而不是一般人以為的太過興奮。阿迪羅其實是安非他命,如果販賣安非他命是非法,我們怎麼可以隨便就給孩子吃阿迪羅呢?現已有研究者出來呼籲,在給孩子開藥前,先問他的睡眠夠不夠,在排除睡眠因素後,才考慮開藥。
睡眠對孩子的學習很重要,「頭懸樑、錐刺骨」是沒有實驗證據支持的。與其在書桌上硬撐,不如先去睡,第二天早上早一點起床,趁精神好時,把功課做完。不過人並非要睡就睡的著,人類的睡眠受到生理時鐘(circadian)的控制,而這個生理時鐘會隨著年齡而改變,九歲孩子的褪黑激素大約在晚上九點鐘左右大量湧現;但是到十六歲時,褪黑激素要到半夜十二點才到高峰,所以大部分的青少年都睡眠不足。因為缺少深度睡眠會降低孩子的免疫(少於三個小時,免疫力降低50%),所以美國有好幾州已把上課時間延後,使學生可以多睡一點。
每當考試考砸的時候,是否就會聽到師長們說:怎麼這麼不小心?不是才剛複習過好幾遍嗎?孩子是否也曾苦惱無論多麼努力,就是無法達標,甚至怪罪自己愚笨而興起放棄的念頭?當孩子的付出和努力得不到正面的回應,久而久之,不僅會喪失學習的熱情,更會害怕來自各方的挑戰而選擇逃避。
因此作為師長的人應該更積極的去開發孩子們的潛能,幫助挖掘孩子們的可能性,支持他們達標,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培養孩子們擁有實現目標的正確心態!首先,師長們必須打造一個能讓孩子感到安心、穩定的學習環境,讓他們能夠放心的犯錯和冒險,並從失敗中擷取經驗,無須擔心面子問題而變得躊躇不前。
陪孩子培養正念,就能帶來力量
2017年8月21日,郭婞淳在世界大學運動會女子舉重58公斤量級,在抓舉壓軸登場,不僅提前摘金,還繼續挑戰自我,為地主台灣留下舉重首金!最終以抓舉107公斤、挺舉142公斤、總和249公斤,三破大會紀錄,挺舉更打破世界紀錄。
「人生的目的不是贏得每場賽跑,而是當我們完賽的時候,途中幫助了多少人一起完成賽跑。」這不僅僅是運動家的終極精神,也是舉重好手郭婞淳身上最難能可貴的助人特質。
早上7:00出門、晚上8:00回到家,生活就是上學、安親班、才藝班,這是現在很多孩子一天的生活寫照。大家習以為常,但最近衛福部公布台灣第一份兒少心智調查,發現有近1/3的孩子有行為情緒障礙的問題,3%曾有自殺的念頭。教育專家忍不住要提醒父母:你的孩子快樂嗎?你知道他們的煩惱和壓力嗎?
想完全杜絕孩子說謊是相當困難的一件事,畢竟日常生活中無論從電視、電影、甚至書籍當中都充滿「謊言」,例如聖誕老人的故事讓孩子感到幸福,或是牙仙子讓孩子不害怕拔牙,甚至連家長本身在社交行為上,難免都需要以善意的謊言來做一些巧妙的掩飾跟偽裝。
經研究顯示,當家長發現孩子撒謊時,說教和處罰其實都不是最有效的方法,想要根除或降低說謊的頻率,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說實話的好習慣;美國耶魯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艾倫‧卡斯汀(Alan Kazdin)更在《時代雜誌》上提供了3大方法,養成孩子開口說實話的好習慣:
1.要具體讚賞
請孩子分享今天學校發生的事,讓他們習慣每天都描述真實發生的事情,這是一種練習,孩子習慣後自然就會運用到其他場合上,當孩子願意跟你分享他的一天,你應該發自內心的稱讚他,像是「你跟我分享今天在學校發生的事,很棒喔!」,再給孩子一個溫暖的擁抱或擊掌,都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正面的鼓勵,就算你不刻意練習,孩子也會願意跟你坦誠相對。
2.要以身作則
看不見的學習,更重要
上高一時,剛從大學畢業的英文老師,或許是為了急於討好學生,常會說出一些他以為年輕女生會崇拜的話,例如,學英文文法不重要,學那麼多反而不敢開口講。
有一天,我跟一位同學去探望初中時的校長,陪他聊天,高中生生活枯燥,沒什麼有趣話題,我就開始講起高中的學習:「我們英文老師說,文法不重要,人家美國人講英語也不一定有按照文法……」的確,那位年輕老師知道我們不喜歡學文法,因為除了應付考試,實在不知有什麼用處。
他講出大快人心的話,深得我心,我本來在初中奠定還不錯的英文基礎,差一點就崩潰於那個關頭,但我還得意揚揚的向校長炫耀。校長溫和而嚴肅的說:「我希望,有一天如果你真的用得到英文,你用的是好的英文,不是碼頭工人的英文。」
我看校長很認真的表情和口氣,雖然不知碼頭工人的英文是怎樣,但很清楚校長不認同如此論調。之後,再也不敢輕看文法的學習,不是為了分數,而是想到說不定哪天真的需要用。而這個轉捩點,成為我日後許多年學習的基礎。
比爾蓋茲的小孩,幾歲有手機?
作者:陳竫詒編譯 Web Only
賈伯斯過去限制小孩在家用iPad,比爾蓋茲的小孩看電腦的時間也有規定,矽谷爸媽對於小孩使用科技的限制,恐怕比一般父母更嚴格。為什麼高科技業的工作者,卻是低科技爸媽呢?
「你的小孩喜愛iPad嗎?」紐約時報2011年時詢問賈伯斯,得到的答案卻是:「我們限制小孩在家使用這些科技,」賈伯斯的回答,打破了記者的想像,沒有連結iPad的觸控螢幕、或什麼科幻電影會出現的場景。
比爾蓋茲也限制了女兒看電腦的時間,他也不給小孩手機,直到他們14歲,比爾蓋茲最小的女兒15歲,剛剛過了爸爸覺得可以擁有手機的年紀。這比起美國小孩平均10歲就拿到第一支手機,實在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