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塔夫茨大學文明學教授、認知神經學家瑪麗安妮·沃爾夫(Maryanne Wolf)提出:「人類不是生來就會閱讀的。」
讀與寫的能力,是人類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一步。迄今,仍未有其他物種發展出這種能力。學會讀與寫,永久的改變了人類的大腦結構。學習讀寫的過程,重組了人類大腦的組織,改造了人類的思考與理解功能。
我們讀了什麼、如何讀、為什麼讀,會改變我們的思想。由於數位化的來臨,這些改變比以過去更快的速度在發生。人類讀寫已有6千年的歷史,在這6千年當中,閱讀是個人、乃至整個社會智能發展的催化劑。閱讀是理解過去的手段;閱讀的品質決定思想的品質。而閱讀的方式,從未以像現在這麼快的速度在改變。
只要稍微觀察自己,你就會明白了。也許你已經注意,你愈常使用3C產品,你注意力的品質就愈差。也許當拿起一本曾經很喜歡的書時,你發現自己無法像以前那樣享受紙本閱讀的樂趣了。
閱讀的樂趣像幻肢一般,你明明記得那個熱愛閱讀的自己,卻怎樣也找不會那樣的感覺。因為你的大腦結構已經被改變了。這種改變,對孩子的大腦更為顯著,因為3C產品持續分散、刺激年輕大腦的注意力,年輕的大腦就學不會專注。
時下許多美國青年,甚至在看到較長的社群媒體貼文時都會在下面留言「tldr」(too long, didn’t read,指「太長了,不想看」)就是這種現象的反應。
數位衝浪追求速度,缺乏沉浸學習
使用快節奏的數位產品,甚至數位閱讀,都會使需要較長時間進行的認知功能,包括批判性思考力,變得薄弱。有人認為,儘管有上述缺點,但數位產品應該能幫助幼兒培養反思、想像力、同理心。
但沃爾夫反對這種想像。她指出,數位產品沒有給大腦「沉浸」的機會。紙本閱讀是怡然的,耐心的,慢慢進入作者所創造的世界與情節。數位衝浪卻是焦躁的、警覺的,以快速獲取訊息為目的。
沃爾夫寫道:「當我還是個孩子,正在學習閱讀時,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在讀什麼。我就像愛麗絲,掉進閱讀的仙境,漫遊了我的整個童年⋯⋯當我長成一個青年女子,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在讀什麼,我只是在每一次閱讀的機會裡,變成故事裡的主角。」
但現在的孩子少有這種機會。他們警覺而迅速的讀,希望立刻從文本中找到他們想要的資訊。他們沒有機會變成愛麗絲。沒有沉浸式閱讀的機會,年輕的讀者永遠想像不了大觀園的樣貌。
我們6千年的讀寫文化,已經在短短數年間幾乎全面轉換成數位文化。而數位文化正以我們還不理解的方式,改變整個人類文明。沃爾夫認為,搶救紙本閱讀,從來沒有比現在更重要。
原文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7801-%E6%95%B8%E4%BD%8D%E5%8C%96%E5%A6%82%E4%BD%95%E6%94%B9%E8%AE%8A%E5%A4%A7%E8%85%A6%E7%9A%84%E9%96%B1%E8%AE%80%E8%88%87%E7%90%86%E8%A7%A3%E5%8A%9F%E8%83%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