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師之間,若能建立「信任」關係,就是親師合作的第一步,但若某方消極不配合或過於強勢,可能導致孩子在親師之間鑽漏洞,無益於孩子成長。

小步因為作業總是寫不完被轉介來輔導室。除此之外,小步的導師還有很多抱怨,像是沒交聯絡簿、遲到、東西沒帶、請病假沒有補假單…等。

在諮商室裡面,小步總是要想個十秒才會回答,就像《動物方城市》裡面那隻樹懶,說話和動作是那樣的緩慢。當我看著他又想到那隻樹懶時,忍不住在心裡笑出來︰「真是個可愛的孩子!」但很顯然的導師可不這麼認為。

小步家裡開麵包工廠,爸媽忙於工作,對於小步的學業並沒有太多要求。上週導師找小步的媽媽到校討論小步的狀況,他們的討論劍拔弩張。

「寫作業是學生最基本的本分,我也沒有盯他成績,但連作業都不寫,以後你們放心把店交給他嗎?」

「我們是做麵包的,只要最基本的算數那些就好了,唸書對我們來說真的不重要!我們是靠勞力工作的!」

「媽媽你不能盯他的功課嗎?」

「他從小一我就一直在幫他找補習班,但他寫字就是很慢,所以效果不好。我們晚上還是要做麵包,我沒有辦法去盯他寫作業!」

「上週我們班煮火鍋,他又沒有帶食材來,我也有跟同學說還是要讓他一起吃。他這樣常常沒有帶東西,同學就會對他印象不好,不喜歡他啊!」我看到導師不只對小步有要求,也是個用心的導師。

「我說不用讓他吃,他餓一餐下次就會記得要帶了!」媽媽的態度沒有軟化。

到底為什麼小步的作業寫不完呢?小步經特教鑑定通過為「學習障礙」中的「書寫障礙」,觀察小步寫字就像畫畫一樣,尤其是不會寫的字,小步是用畫圖的方式把字描出來的。

但我發現這之中最大的歧異是爸媽和特教老師把小步無法完成作業的行為歸因於學習障礙;但導師把小步的行為歸因為懶散,且家長也不願負責。

小步因為這些狀況很有壓力,不想來上學,他常常胃痛、嘔吐或拉肚子,這個月請病假超過七天。媽媽憂心忡忡的打給我,問我該怎麼辦才好…我心想︰「大家都是為了小步好,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呢?」

也因為小步動作慢、不善表達、座位髒亂、作業常無法完成等態度消極等行為,常常被老師責備,班上同學也越來越不喜歡他,有同學下課會故意碰他一下,或把他的東西藏起來。面對這些行為小步很無奈,但他已經習慣忍氣吞聲。

「他被欺負為什麼不直接告訴我?他跟我說,我一定會處理呀!像上次我在班上看到他背後黏著口香糖,我就有處罰那個同學,還有叫他跟小步道歉。」我看到導師生氣的背後,其實內心是很受傷的,雖然她不斷抱怨孩子,但這也代表她從來沒有放棄小步。

但小步還是可以感受到導師對他種種的生氣,於是他不敢靠近導師,更別提拿假單給導師簽了!因此,他累積了一堆曠課,使得導師更加無法諒解這麼簡單的事情為何都無法完成。

 找出問題行為背後的環境脈絡

其實導師的「一視同仁」沒有錯(所有學生都應該完成作業),特教老師的「因材施教」也沒有錯(學習障礙導致孩子完成作業有困難),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歧異呢?因為用不同的角度看孩子,就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孩子

看著衝突越演越烈,我邀請爸媽到學校談談。從會談過程中我才知道,原來爸爸從小也是這樣長大的。阿公阿嬤在爸爸小的時候也是忙於麵包店的生意,而且那時候家裡還有負債,日子過得並不輕鬆,因此,阿公阿嬤根本沒有多餘的心力來盯孩子的功課,也不會要求孩子的成績,只要孩子乖乖的不惹事,長大後接手麵包店的生意就好了!

但由於時代背景的轉變,少子化的緣故,大家更重視孩子的教育,這樣「放牛吃草」的教養方式在過去並不被認為不妥,現在卻被視為「放任、不關心孩子」。這對小步的爸媽而言,何嘗不是一個沉重的指控呢?

當我們看見孩子的問題行為時,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找出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因為孩子不會是無緣無故長成這個樣子,是個性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所導致。所以當我看到爸爸是這樣長大的時候,突然間完全明白小步也是這樣長大的啊!了解小步無法完成作業除了因「學習障礙」所導致之外,父母忙於工作,且家裡代代相傳的價值觀也不重視學業。當我們對於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有多一層的理解,我們再去看小步無法完成作業、沒帶東西、遲到等問題行為時,就比較不會氣家長為什麼這麼不負責任了!

如果我們用既定的眼光、同樣的標準要求孩子,有可能只會讓狀況更糟,因為孩子和家長就是雙手一攤告訴導師「我就是做不到」。若我們願意給孩子多一點的鬆動和彈性,不再將孩子不寫作業、父母不盯作業視為是故意的,多花一點時間去理解家庭背後的脈絡和價值觀。當親師關係變好、甚至可以互相信任及合作,那麼或許能創造出更多的可能。

 是孩子先天氣質和教養環境的交互作用,讓孩子長成現在的樣子

這幾年在學校工作,深深感受到每個家庭有多麼的不同,有些父母專斷獨裁、緊迫盯人;有些採放牛吃草的方式;有些對孩子十分寬容溺愛。再加上父母的成長背景,與孩子先天氣質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親子互動模式,教養出來的孩子必定十分不同。

孩子承襲著來自父母的價值觀、管教方式和家庭文化進到某個班級,而每個導師的帶班風格也很不同。這使得每個人對孩子的期待及價值觀不同,父母覺得小步有乖乖來上學就好;導師覺得寫作業是做學生的本份,兩者就像在平行時空中找不到交集。

 

 

從小步遲到、東西沒帶、作業無法完成到人際關係不佳、被排擠甚至懼學,這些狀況造成親師生之間更加的不諒解,形成惡性循環;若哪一天這些小步的重要他人可以互相尊重彼此的想法,理解彼此的困難及好意,相信這個惡性循環自然就能不攻而破了!

 當父母發現與導師溝通不良,父母可以怎麼做︰

1. 父母和導師若能建立「信任」的關係,就是合作的第一步,這也對孩子的成長是最好的!若家長消極不配合,或是過於強勢、質疑導師作法,可能導致孩子在兩者之間鑽漏洞,無益於孩子成長。

2. 「為孩子好」是父母和導師之間最大的共識。但若導師和父母的立場和做法不同時,父母可以婉轉告訴導師自己的立場和做不到之難處為何,而不是採取消極不配合的方式(像是已讀不回、不接電話)。當導師能理解家長願意配合只是遇到困難,或許能進一步放寬標準,雙方一起討論應變之方法。

3. 父母可以觀察孩子身心狀況之變化,像是飲食或睡眠習慣改變、變得沉默、易怒、哭泣,或是有懼學…等狀況。若有這些狀況出現,父母可以直接和導師溝通,委婉表明自己信任導師但十分擔心孩子的身心狀況,需要導師協助,澄清彼此的期待及目標。

4. 親師溝通過程中,難免會有意見不同而情緒起伏的時候,若因一時衝動發洩情緒,可能會造成更難以彌補的傷害。因此,保持情緒穩定、理性溝通以達成共識,親師才能共同合作幫助孩子。

 

*本篇文章由【蔡宜芳心理師的心靈港灣】授權刊登,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