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歲 幫助我,養成好習慣
七歲的孩子開始上學,人生重要的工作就是學習。這階段學齡孩子的主要發展重點也就是跟學習相關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發展重點:自我管理
七歲的孩子開始上學,人生重要的工作就是學習。這階段學齡孩子的主要發展重點也就是跟學習相關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準時完成家庭作業、時間管理、寫筆記、學習技巧、衝動控制、做規劃等高度運思能力。譬如,孩子背書背到一個程度後,會發現大聲唸出來,或是背給爸媽聽的方式很有效,於是自己逐漸發展出一套背書的策略。他們也在學習,當今天看到有三項作業,應該能做出簡單預測:「大概可以在媽媽洗好碗以後寫完。」並能夠嘗試規劃時間與安排做事的先後順序。
小學階段的孩子,更需培養「延宕滿足」進階版的能力。王宏哲分析,此時孩子等待目標已不只是「等十五分鐘再吃糖」而是「升級」為跟學習相關的事務,比如孩子若能等待,則上課、作業或考試愈能專注,面對問題若能冷靜思考,也愈不會落入考試陷阱中。
一邊學習如何學習,七到十二歲的孩子也開始享受學習的成果。這階段的孩子愛思考、問問題,喜歡舉一反三,他們的喜悅跟滿足不再單純來自於吃冰淇淋、或是出去玩,而是開始能在學習上得到挑戰的樂趣。
親職教育專家楊俐容在《情緒教養,從家裡開始》中分析,學齡孩子思考行動跟後果之間關聯的能力增強,剛萌芽的克制機制若能得到滋養與澆灌,就可以體驗延緩滿足帶來的成就與快樂。任何能力的養成,練習過程可能枯燥無趣,但是,從「不會」到「會」卻帶來莫大的快樂。
父母扮演角色:顧問
學齡兒是一台已經灌好一些軟體、但記憶體還不是很大的電腦,需要正確的使用方法才能提升運轉效能。孩子既然配備了一些基本能力,此時父母沒有必要再像學前階段那樣亦步亦趨,拉著手幫他們做很多事情,而是要升級為提供有效策略的顧問。
父母要逐漸改掉過去直接下指令的教養方式,避免
孩子只學到「跟隨指令」的低階能力;而要搭配孩子的學習強項,如聽覺型、視覺型、動手操作型等,在任務進行中給予各種感官的提示跟輔助。比如讓小二孩子去超市幫忙買東西,購物清單最好使用文字加圖案,目標達成的準確度會明顯提高;孩子出門容易忘東忘西,可發明一套有趣的口訣,出門前從頭摸到腳就很難忘。等孩子養成了習慣,父母的提示便可撤退,因為他們已將較高階的能力慢慢內化,大約十歲左右的孩子可以開始摸索出學習策略。
諮詢專家
高正德
台北長庚紀念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這句話,這樣說更有效!
X現在幾點了?還不快去寫作業!
O今天有幾項作業?你打算花多少時間完成,什麼時候開始?
研究剖析
孩子的「時間感」得從小開始培養。重點?讓孩子從完成某件事來認識「時間長短」,比如玩一盤象棋需要10分鐘,自己洗澡需要20分鐘等,可搭配玩具時鐘或計時器等工具;重點?讓孩子從結構化的作息中,了解自己做事的速度,從而逐漸長出自我預測、計畫與監控的能力。孩子認識時間的順序是先理解「未來」,然後才理解「過去」,大概小班的孩子可以開始理解過去的意義。高正德提醒,培養時間感最簡便的方法就是將每天生活節奏穩定下來,讓孩子可預測與掌控未來即將要發生的事件,時間使用策略才能慢慢磨出來。比如,可讓學齡孩子製作「生活事件順序小卡」,條列吃飯、作業、在家玩、洗澡、睡覺、出去玩等事項,請孩子每天放學練習,先挑出今天會發生的小卡,再排列順序、分配時間,檢查可行性後實作,睡前再確認目標達成率跟計畫效度。
X房間亂七八糟,東西拿了就丟、丟了就忘,簡直跟豬窩一樣!
O你床上已經有1/3的空間都被衣服佔滿了。
研究剖析
孩子即將步入青春期,希望擁有自己的房間,卻不自律、不整理,經常引發衝突。楊俐容建議父母,在態度上採用「我懂你、你懂我」的溝通模式,尊重每個人對整齊清潔的感受跟標準不同,也說明合理的底限(如不在房間吃東西),共同訂定規範。接下來使用「加減乘除」技巧來執行。「加」:增加環境中的有利因素,是否有方便丟髒衣服的籃子或掛衣服的掛鉤。愛乾淨的孩子可用開放書架,規律較差的則用有門的櫃子。「減」:去除環境中不利的因子,規律較差的孩子要儘量簡化生活,房間不用太多裝飾品,如房間內只擺放學校用書,課外書在購買上要有限制,也一律放公用書櫃。「乘」:在房間裝潢時就預先規劃好陳設跟擺放的位置,一開始的使用就建立成就經驗
「除」:大事化小、釐清問題點,有些孩子雖然房間凌亂,但與別人相處時懂得自制,或者每到一個大考就會自動整理,父母就知道問題不是那麼嚴重。
X快期中考了,你到底有沒有在念書?
O如果期中考數學想要比上次進步,你覺得有哪些方法可以試試看?
研究剖析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戴蒙(Adele Diamond)指出,一個孩子的大腦執行功能(executvie function,簡稱EF,包括動機、計畫、有效執行)比智商更能預測孩子的學習表現。而哈佛兒童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熊可夫(Jack Shonkoff)把EF比喻成監督腦部活動的空中交通管控員,專門處理令人感到困惑、無法預測的情況與資訊的能力。將EF對應到學習上,牽涉到的有作業組織能力、時間管理、筆記技巧、衝動控制、規劃技巧、自我調整等面向,且EF可以透過練習不斷增強。心理學家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在《孩子如何成功》中提供一個「如果......那麼......」的思考法,讓孩子想想為了得到「圓滿的結果」,他們必須克服過程中哪些「可能遭遇的障礙」,進而想出具體改善計畫。比如:「如果我放學後寫功課時會因為看電視而分心,那麼我就要等做完功課才看電視。」而造句中的孩子需根據對自己能力的理解,把大考時間往回推,做長期合理的預測與計畫。
X什麼煩死了,還不是你一直忘東忘西,我才要每天提醒你!
O來,明天上課要帶哪些東西,我們一起來檢查看看!
研究剖析
學齡孩子忘東忘西可從兩方面來檢查,「是否有策略協助」、「是否有意願與合理後果」。?短期工作記憶可以靠多重感官來增強,每週幫孩子送作業本到校的父母可參考「丐幫幫主法」,親子一起製作丐幫「寶袋」,在一堆行李掛牌或者紅白塑膠袋上標識學校需要物品的名稱,然後將一堆寶袋綁在書包上,每天睡前檢查;或「拍照提醒法」,將書包必備物品拍成相片,直接貼在書包打開的蓋子內,並慢慢將策略移除。?若孩子沒有記不起來的能力問題,只是缺乏意願,可用「激將法」:「你這樣很虧耶,同學都以為你腦袋記不住」;或「自行善後法」:沒帶作業只好接受老師懲罰,一直丟水壺抱歉當天沒水喝。一直碎唸、又一直幫忙收的父母,會阻礙孩子學習喔。
X每次寫作業都不專心,我一離開,你就給我摺飛機、玩橡皮!
O今天的數學題比較難嗎?我陪你看一下問題在哪。
研究剖析
專注力是學習的根本,但專注這件事包含多個心理與生理連續過程:接收刺激、對刺激做出分析、對同一時間接收的刺激做出先後順序、將精神集中在其中一項、安排順序做出反應。一般來講,7~10歲的孩子可持續專注某件事的時間約20分鐘,10~12歲的孩子約可專注25分,12歲以上則可到30分鐘。提升專注力學習策略如下,?依照孩子的專注程度,將學習時間切分為一個個段落,一段不過長,約15~20分鐘。?學習內容交替進行,如寫國字後接著算數學,然後背課文。?中場休息不過high,休息是必要,但休息時不宜從事過於興奮的、難以轉回來的事如電動。?創造成功經驗,孩子努力專注時,父母給鼓勵肯定,別一直糾正坐姿跟錯誤。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