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技巧,讓孩子都喜歡表達

作者 / 蘇明進     親子天下第 075 期 學習與教育 | 出版日期:2016/01

從小害羞內向的老蘇老師,因為自己過去害怕表達的經驗,更了解表達力的重要,他運用4種技巧,在不同課堂裡,都能為每個學生創造表達的機會與舞台。


在新學期的電話家庭訪問中,總會有家長提到:「我家孩子比較安靜些,希望老師能讓他多發言,培養落落大方的個性。」

 

這個問題本身很有趣,因為每一個孩子的氣質、個性都不同,表達能力究竟能否透過訓練而得到成長呢?另一個值得探討的是:究竟該如何讓孩子們習慣表達、甚至是喜歡表達這件事?

 

我自己從小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孩子,很怕別人注視著我;喜歡隱藏在人群中,老師愈不認識我愈好。我還記得直到大學,在大一迎新晚會上,只是一分鐘的自我介紹,卻讓我坐立難安一個小時。上台後,沒說幾句話就匆匆下台,每個人都看到我臉上的驚慌與尷尬。

 

於是我積極參與社團活動,極力想擺脫內外不一致的扭捏個性。後來成為老師,說話機會變多了,才慢慢累積口語表達能力。因此我清楚感受到:也許一個人的本質不容易改變,但透過技巧與練習,的確能改善口語表達能力。完整傳達內心的想法後,自己內心也將更加踏實,得到某種程度的自信心。

 

我希望能用一種孩子喜歡而舒服的方式,無時無刻不為他們創造表達的舞台,讓他們喜歡表達,在表達的過程中得到肯定自我的機會。

 

技巧1

 

全班輪轉式的個人發表

 

做法很簡單,先從上課的發表開始,我希望在一節課裡,每位孩子都有舉手發表的機會。

 

如果曾經觀課,就會發現很多教室裡都有幾位熱愛發表的「妙麗」(《哈利波特》裡的主角之一),他們會在課堂上踴躍舉手、回答老師心中預設的完美答案。然而在老師們追求有效率的教學時,整節課常不自覺都在和「妙麗」們隔空對話,忽略了許多「榮恩」(《哈利波特》裡的主角之一)坐在底下變成教室裡的客人。

 

我的做法是將學生分組,並以組別為回答的單位。以我們班上現行有A、B、C、D、E五個組別為例,就會是A1、B1、C1、D1、E1同學先發表,再輪回A2、B2、C2、D2、E2同學,再輪到A3、B3、C3、D3、E3……因此,當輪到第五圈或第六圈時,全班孩子幾乎都回答到老師的問題了。

 

沒限定哪一組或哪一位同學先回答,但回答後就趕緊把知道的回答告訴組內未舉手的同學。只要有回答,不管是好答案或是尚可的答案,都可以拿到基本分數;若回答得很完美,還能為該組多得幾分。

 

「榮恩」等級不愛發言的同學,只要盡力回答,就能為該組拿下更高分,於是他們反而成為小組裡的英雄,瞬間扭轉了在班上的地位。

 

舉手發表外,還必須與「傾聽」相結合。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室裡常見的畫面會是:一位孩子面對著老師努力表達想法時,其他同學卻是意興闌珊、放空或偷偷做著自己的事。在我班上,只要有同學發言,就需要仔細聆聽,只要能完整複誦一次別人的答案,就能加到和該組同樣的分數。

 

所以整個教室裡的風景,是相當熱鬧而有趣的:「妙麗」們在第一時間內舉手發言,隨即「妙麗」們熱情指導組內「榮恩」們回答問題;而別組在發言時,大家都側著耳朵、專心聆聽,並快速的舉手說「我知道他剛才說了什麼」。最後,有的組別開心的說:「老師,我們這組全輪過一遍了,我可以回答第二次了嗎?」

 

技巧2

 

隨機抽問的小組合作學習

 

有時,比較深入或細緻的問題,就讓小組內部來腦力激盪,透過合作學習,進行更深層理解,再用隨機抽問的方式,將氣氛引爆到最高潮。例如:教到一個較困難的數學公式或科學原理、較難的國語造句時,我會請各小組進行討論,並將討論內容寫在小白板上。每個人都要充分融入小組討論中,因為人人都有被抽中的危機,所以也讓討論發揮出更精緻的效果。尤其是學習上較慢的同學,更要努力的把他們教會,因為他們會特別受到老師青睞,被抽中的機率特別高。

 

接著我們會玩一個默契小遊戲,我會喊「得獎的是」,所有孩子則伸出雙手食指,像鼓棒在空中快速揮動,嘴裡發出「咚咚咚」的聲響。當老師的手指彈出聲響時,他們就要喊出「鏘」。隨即我喊出「第四位」,每一組的第四位同學就要快速站起,並且到講台前報告小組討論的內容。最後不管抽到的是「妙麗」或是「榮恩」都沒有關係,因為老師要的是「能大方回答問題」。只要能完整說出討論內容,再加上小組的補充說明,一樣可以拿回漂亮的高分。

 

前陣子剛教完梯形公式,我說:「老師看到一些同學,還呈現一臉聽不懂的緊張表情。沒關係,請小組們一起來討論這個公式是如何推導而來,並把你們那組裡『數學課最不愛發問的同學』教會,待會要請這些同學上來解說。」

 

整間教室陷入熱烈的討論情境,已經懂的孩子,努力為全組解說;當第一位的解說有些聽不懂時,下一位又主動站起來重新解說;而學習較落後的同學也努力聆聽,試著用自己的話再解釋一遍。

 

最後,令我十分驚喜的是,各組派出來負責報告的孩子,全都是平時在數學學習較落後或表達能力需加強的孩子。但這些孩子,不管是臉上充滿自信或強忍著內心的緊張感,無不奮力的想把梯形公式說得清楚明白。透過小組合作的方式,確實可激勵不同程度的學生,產生不同層次的學習效果。而在表達的過程中,那眼睛裡散發出的殷切與積極,正是他們未來面對困難時,勇於接受挑戰的最佳養分!

 

技巧3

 

「口述作文」讓表達更流暢

 

要孩子學會表達,就必須隨時為他們創造可以上台的機會。

 

在我班上每天都必須進行聯絡簿短文寫作,當批改到較優秀的作品時,我都會在底下寫上「可唸」兩字,並在課堂中留一段時間,讓孩子能上台和同學一同分享。

 

我將這樣口述分享的過程,稱之為「口述作文」。當台上的孩子與眾人分享創作時,會產生極大的成就感,也會激勵日後的創作能量;同時,這也就是一種口語表達的訓練。台下的孩子也藉由聆聽,學習到他人文字裡的優美與創意。

 

前陣子特地留了一大段時間,讓一些寫作優秀的孩子上來分享他們的作品。其中有兩位,從開學到現在從來都沒有上過台,所以在他們上台前,我還特地誇獎了他們在文字裡的用心與進步。

 

雖然這兩位孩子唸得結結巴巴,但語調和反應都讓大家笑彎了腰。其中一位孩子說:「今天老師說我很乖,我也幫了老師一個大忙,我們全班有二十四個人……」

 

全班說:「我們全班只有二十三個人!」

 

孩子有些傻住:「好啦,我寫錯了嘛⋯⋯(恢復正經語氣)我們全班有二十三個人,老師只有一個,還有一群不乖的同學每天都惹老師生氣⋯⋯」

 

全班抗議:「你自己也常惹老師生氣啊⋯⋯」(老師在台下憋笑到快內傷)

 

孩子不好意思的說:「你們不要干擾我⋯⋯(恢復正經語氣)但只要我們乖一點,就可以幫老師一個大忙,讓老師不再煩惱了。」

 

透過這樣口述作文的過程,不但訓練著孩子們的表達能力,也讓彼此的想法與情感能夠快速交流,讓認同感與向心力持續在這個班上緩緩的流動著。

 

技巧4

 

戲劇打開孩子的肢體與自信

 

我習慣在課程中融入戲劇元素。透過肢體與戲劇,能讓表達更具有說服力,更能成功抓住他人目光。

 

以往教健康課時,我都請兩個組別在上課時演一齣戲,當成這一課的引起動機。我們再依照兩組的戲劇內容,做更深入的理解與討論。

 

這樣每週演一齣小戲,長時間累積下來後,會發現孩子們在各方面都有非常顯著的進步。孩子們除了能對課文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在劇本、道具與服裝上,都可以看到展現出高度的創造力。更重要的是,孩子開始享受站在台上的樂趣。

 

我教過一位個性害羞的女孩,她曾因開學時自我介紹說不出話來,最後竟然在台上慌亂大哭;但在一次又一次的上台表演後,她能主動編寫劇本,並且帶領全組同學在台上又扭又跳。我也曾經教過一位看似個性沉默的轉學生,下課時總是安靜、不與人交談;但在上台後他扭腰擺臀、展現高超演技,下台後馬上變成全班的偶像。

 

去年,我將戲劇課融入了國語課之中,每一課都先請兩個組別上來PK,演齣三到五分鐘的小戲。

 

剛開始每組孩子在台上,又是笑場、又是慌亂得手足無措。但隨著一課又一課的上台,目前已是第七次演出了,會發現在台上笑場的人變少了,少了一些無厘頭劇情,多了些課文延伸的深度。

 

相信再這樣繼續實施兩年時間,他們在台上的口條會更清楚,肢體裡也會更有情感,舉手投足中將充滿吸引他人目光的魅力。

 

表達力,是在忙碌的生活與學習中,容易被忽略的一環,卻是影響孩子未來與他人溝通的關鍵能力。我們大人需要時時留意並關注,才能為孩子們持續創造勇於思辨、表達自我、樂於分享的舞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