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養出媽寶兒
生活中常遇到這樣的難題:孩子忘東忘西、抱怨老師同學……這時若幫助孩子怕養成倚賴,忽視又怕孩子處理不來,該怎麼處理最恰當?
「媽,這款灰色慢跑鞋我不喜歡啦,愈看愈不順眼!」,竹竹提著鞋袋跟正在晾衣服的媽媽嘟嚷著。
媽媽:「不喜歡就拿去換好了,老闆不是說只要商標沒剪都能換嗎?」竹竹:「是哦,那你幫我拿去換。」媽媽一臉無奈:「試穿的時候明明很開心,我還問你,真的喜歡灰色的嗎?」
竹竹:「可是這兩天我又覺得不好看了。既然可以換,你明天就幫我去換雙藍色的嘛!」媽媽一邊嘆氣,一邊把鞋袋接了過來。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有時候孩子難免也會因為生活中出現一些狀況,像是作業簿忘了帶、找不到東西、不喜歡老師的上課方式……許多爸媽這時心裡也會跟著過意不去,一方面心疼孩子不開心,一方面覺得自己也能幫點忙,於是就將孩子的困擾攬了過來,變成了自己的事情。
其實有些困擾是屬於孩子的,這時,爸媽到底要不要幫著解決呢?做多了,怕溺愛孩子、讓他太倚賴;不插手,又怕孩子處理不來,或覺得父母不關心他。
不過,話說回來,孩子的需求都該被滿足?苦惱都應該要解決嗎?即使是大人,面對生活中的起伏變化,也未必每件事都能順著自己的意思過呀!
所以,面對孩子的困擾,父母是該插手還是該放手呢?讓我們一起來分辨!
-------------------------------------------------------------
1.檢視:當孩子有困擾找你時,你是何種反應?
當孩子帶著情緒困擾來分享時,請先避開以下可能阻礙親子溝通的回應方式:
聞雞起舞:爸媽把孩子的情緒當成自己的,深恐孩子不高興,總是隨侍在側、過度捍衛保護,想為孩子開闢一條無憂無慮的康莊大道。如:「同學怎麼可以冤枉你,我去幫你說!」「作業這麼多,我要跟老師反應一下……」「我叫爸爸別吃,這都留給你。」
無關緊要:爸媽也許太忙碌疏於照料、對孩子缺少關懷,或認為孩子不會有什麼大不了的事,以至於輕忽孩子的感受;當孩子表現沮喪、難過時,多半輕鬆回應,很少伸出援手,如:「那有什麼好難過!」「你想太多了吧!」「那也沒什麼嘛,不要小題大做!」
諄諄教誨:當孩子覺得不公平、委屈的時候,爸媽常以道德勸說回應:「你比較懂事,就讓他一點嘛!」「吃虧就是佔便宜」「大人不記小人過」……這樣的回應不是絕對不好或不可以,但如果變成固定模式,孩子可能會認為,爸媽會嫌我愛計較,錯都在我,漸漸的就沒有意願跟父母傾吐心事了。
威嚇斥責:當孩子缺乏能力、勇氣,表現氣餒時,爸媽以命令、責備或威嚇,來要求孩子停止害怕、哭泣的懦弱行為,要孩子立即振作精神、沉穩應對(尤其是對男孩)。如:「哭有什麼用,哭能解決事情嗎?」「快去做你該做的事,別在這裡浪費時間。」
心口不一:爸媽不直接鼓勵、修正或教導孩子,而是以開玩笑、譏諷或貶抑的方式來激孩子,如:「班上沒人才了嗎,怎麼會選你當幹部?」「很厲害嘛,這麼會頂嘴!」「哪個天才,只會吃飯不會收碗筷?」事實上,這種拐彎抹角的說話方式,誰聽起來都很不舒服。
以上幾種對話模式,都會讓孩子關上跟父母溝通的大門。
2.應對:2個步驟,確認孩子是否需要幫忙
當爸媽展現理解、接納,孩子就可以在信任和安全感的基礎上,自在分享心裡的話。
步驟1:以「反映式傾聽」探索孩子的內在情緒
例如:孩子開心的展示作品,爸媽可以回應:「你很滿意自己的作品啊!」;孩子表達不希望好同學搬家,爸媽可以回應:「你捨不得和○○○分開……」如果孩子跟父母聊一聊、分享感受之後,心情變好了,也不再多說,就表示孩子只是「說說而已」,爸媽可以「聽聽就好」,不需做後續處理。
步驟2:以「引導討論」確認孩子的困擾並協助解決
如果傾聽後發現孩子陷在困擾中,那麼,就需要和孩子一起走解決問題的歷程。就怕孩子的行為還沒造成客觀上的困擾,爸媽就不以為意,忽略了關懷,例如:孩子說他都交不到朋友,爸媽就直接給建議:「同學不理你就算了,下課時自己看看書嘛!」「沒人吵你,樂得清閒不也挺好的嗎?」殊不知,孩子孤單的處境,可能成為日後鬱悶的因素。所以,多理解狀況,看看是孩子可以自行處理,或者需要父母指導社交技巧、協助找到適用方法,才能實際改善交不到朋友的困境。
專家解讀:
面對孩子的情緒,爸媽需要保留自我檢視的空間,看看自己是否「過度投射」:如果孩子只是發發牢騷,爸媽卻忍不住想補償或干預,這起心動念就很值得好好釐清。「孩子真的有困擾嗎?」「何以自己如此在乎?」「到底自己在煩惱、困擾什麼?」如果發現是自己在投射過去類似被忽略或被欺負的成長印記,可以藉此向從前的傷痛好好告別,避免將過去的人事物轉移到孩子現在的場景。
3.演練:判斷情況、適當回應,親子關係更親密
練習1:當孩子表達以下困擾時,請判斷應該插手協助嗎?
1孩子抱怨同學不歸還借的文具
2孩子很想參加某個歌手的演唱會
3孩子抱怨到處蒐集超商點數換贈品,還是缺了好幾張
4孩子抱怨老師規定全班只有他下課要淨空桌面
5孩子非常擔心下週上台報告時會被取笑
6孩子經常需要買東西送同學
專家解讀:
1~3題,孩子有困擾但不構成問題,父母不需介入,簡單回應就好。4~6題,父母不能只是聽聽就好,需要更多元、更積極幫忙孩子在學習、人際相處上尋求資源解決問題。
練習2:從同理開始,體會孩子比較能接受的回應句。
當你表達負面情緒時,會希望他人如何回應?請在下列各題的ABC中選擇其一
情況1:雨天,要出門前:「唉!下雨天出門真是不方便!」
A嗯,還真是比較麻煩!
B那不然怎麼辦?難道要明天出門?
C都快遲到了,還講這些話做什麼。
情況2:用餐時:「這種菜有點苦澀,真不好吃!」
A你很不喜歡這道菜!
B有得吃就不錯了,還嫌!
C每種菜營養不同,難吃就忍忍吧!
情況3:跟朋友分享:「我鄰居買了新車,跟我炫耀了一個月,真討厭。」
A嗯,你聽得很不耐煩了。
B 有什麼好炫耀,開車最不環保了。
C 也難怪,他都買車了你還在搭公車!
情況4:拿到文件時:「這種紙太薄了,我不喜歡。」
A你喜歡厚一點的紙。
B薄的價格便宜呀,錢不好賺吶!
C奇怪了,又沒有人問你喜不喜歡。
給爸媽的悄悄話
你平時常講或常聽到的是ABC哪個類型比較多呢?你喜歡哪一種回應?每題的A都是運用反映式傾聽來回應,這樣比較能夠同理對方的感受,如果不是很嚴重的問題,光是心情被理解、被撫平,其實就沒事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