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 (更新 2018.08.07)
by 邱紹雯 (親子天下)
每年到了6、7月,家有小一新鮮人即將面臨「轉大人」的關鍵期,家長總在此時焦急的四處打聽:入小學前該上「小一先修班」、「正音班」嗎?在關心孩子認知學習銜接時,其實,國小老師最常看到小一孩子的適應問題是:大小肌肉協調性不佳、走路會撞倒別人的水杯、吃飯掉得滿桌子飯菜、聽不懂指令、動不動小霸王脾氣上身,甚至無法完整表達一句話。
若沒有具備相關能力,孩子反而無法在小學生活中「進入學習狀態」。3個孩子的媽、彰化縣原斗國小老師林怡辰提出警訊:「幼小銜接」不是一個暑假的功課,而是學前階段每日生活的累積,家長應放手讓孩子練習,勿讓小學生「幼兒園化」。
為了讓小孩能順利的銜接小學生活,這個暑假,家長要做的恐怕還不是急著讓孩子練習注音、寫字能力,而是協助他們奠定能進入好好學習的4大基礎能力。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8.27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你會參加每學期開學前後的家長日、班親會嗎?或許它看起來像個行禮如儀的例行活動,但學者舉出不少理由告訴我們,參加家長日、班親會有許多好處。所以,別掙扎了,快把這一天記下來,留下時間。
首先,在新的學年,認識孩子新環境、新學習最好的方法,就是參加孩子的家長日、班親會。
美國西南教育發展實驗室(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的研究發現,家長參與學校會議、活動,認識老師、跟老師有聯繫,有助於小孩的成績、性格發展與成長,孩子也比較沒有問題行為。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7.23
by 李佩璇 (親子天下)
「好熱喔!等下陪我去買飲料好不好?」一群孩子打完球,互相吆喝去買飲料解渴,是校園常見的情況。今年夏天熱浪一波波,暑假期間孩子們手上幾乎人手一杯飲品,根據2013~2016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資料,94%的國中生、89%的高中生和84%的成人(19~44歲),每週至少喝1次的含糖飲料,甚至有些大人和小孩,不管是喝罐裝、寶特瓶、早餐店飲品或手搖杯,不知不覺每天都會喝一次含糖飲料!
飲料的美味配料,隱藏糖量爆表
喝下肚子的飲料,到底有多甜?其實自2015年7月起,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以下簡稱食藥署)已經規定連鎖飲料店、便利商店和速食業者等,包裝出售和現場調製的飲品,都必須在店面明顯處標示「全糖」飲料所添加的糖量,以及飲料中添加糖量的熱量。因此家長要讓孩子喝飲料前,不妨先仔細看看手上這杯飲料,到底加了多少糖。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6.27 (更新 2018.07.26)
by 桃樂絲.諾特、瑞秋.賀立斯 (野人出版《教養的初心》)
有時爸媽會不自覺的取笑或戲弄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以為這樣做能使孩子變得堅強。然而,取笑絕不是讓孩子變得堅強的良方。取笑所導致的最輕微惡果,是讓孩子學會虛張聲勢,並試著藉此自我保護。我們不該誤以為這種虛假的堅強是真正發自內心的堅強。
比特十二歲大,他的爸爸曾是一位風光的足球明星。目前比特加入了當地的足球隊,正參加足球聯盟季競賽。
爸爸認為兒子幹勁不足,想試著鼓勵他。不幸的是,爸爸用錯了鼓勵的方法─他不斷在足球隊練習時在隊友面前譏笑比特。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11.07
by 羅怡君 - 親職溝通作家 (親子天下出版《愛,我的內向小孩》)
還記得金城武那支膾炙人口的廣告詞:「世界愈快,心則慢」嗎?花蓮鳳林小鎮也以「慢食」(slow food)與「慢活」(slow living)的條件通過審查,成為國際慢城組織(Cittaslow International)會員。刻意的「慢」對應日常生活加緊步伐的「快」,彷彿警醒著我們愈做不到的事,就會愈容易引起廣大的共鳴,想想我們內心真的充滿矛盾。
這種個人與群體節奏的矛盾也延伸到生活和教養裡:我們明知道需要花時間等待孩子成長、需要給孩子時間摸索,但又偏偏「等不及」的出言指導、插手協助,各種明的暗的引導,就是巴不得孩子盡快適應環境、完成我們認為該有的進度。
當心思細膩、言行謹慎的內向者,處在什麼都想有效率、快速省時間的社會裡,高速運轉的結果就像顆快速耗電的電池,一下子就消耗殆盡,別人不是以為這顆電池有問題,就是認為這顆電池應該被淘汰,直接換顆新的「比較快」。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5.09.03 (更新 2016.09.12)
by 陳安儀 - 親職教育專家 (親子天下)
小孩漸漸大了,開始想要邀請同學到家裡玩,有時候,也會受邀到別人家、參加生日聚會。我發現,到別人家作客,是測試孩子「社會化」與否最好的機會。一個孩子是否懂得適當的應對進退、察言觀色、體貼有禮,平日種種的習慣教養,在這個時候,便一覽無遺。
很多人以為,只要父母有禮貌,以身作則,小孩就會有禮貌。事實上不是這樣!身教當然重要,不過適當的提醒跟教育也是必須的。孩子不一定都看得到我們禮貌的一面,有時候他只看到我們跟熟朋友沒禮貌的親暱行為,會誤以為跟誰都可以這樣。
另外一點就是,很多媽媽容忍孩子在家對她沒禮貌,使得孩子也習慣了如此。因此,我認為,孩子的禮貌是要「教」、要「提醒」的。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7.20 (更新 2018.08.07)
by 王文華 - 育樂國小老師 (親子天下)
放完四天長假,問孩子們到哪玩了?他們的回答差不多,不是看電視,就是在手機裡打怪練武功。
「不煩哪?」我說。
「煩呀~」聲音拖得長的:「無聊死了。」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9.01.03
by 陳超明 (親子天下)
自從民進黨執政當局提出台灣將在2030成為雙語國家,以中文及英文為主要國民使用語言,引起不同專家學者及民眾的熱烈討論。不少語言學者提出「語言主體性」的質疑,台灣小孩應該從母語出發,求學階段再以中文為主,不應成為上個世紀英美殖民帝國的遺毒;也有不少民眾及中小學第一線教育者,站在實際執行面來看,使用英語成為教學語言,在有限資源及環境上,幾乎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從小學習雙語,已是某種台灣全民共識?
儘管不切實際,台灣父母親讓小孩從小學習英語的風氣(與壓力)從來沒有減少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9.01.16
by 曾多聞 (親子天下)
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證實,被拒絕時,人們會感受到嫉妒、孤單、焦慮等負面情緒。而且,人們傾向用錯誤的方式來解讀拒絕,將拒絕視為對方對自己價值的否定,而感覺更糟。
美國心理學家蓋·文奇(Guy Winch)在本月甫出版的新書《情緒急救》(暫譯,Emotional First Aid)中談如何面對拒絕、失敗、罪惡感、以及其他日常生活中會碰到的小小不如意,他接受《時代雜誌》採訪表示:「想要從『被拒絕』中學習,我們必須以正確的方式來處理拒絕。」
那麼,究竟要如何處理學業上或人際上各式各樣的拒絕?以下是文奇的建議: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8.09.01
by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 (親子天下雜誌)
有了小孩之後,經常會讓人不自覺的從母親,變身母獸。生活中隨處都有一句話惹怒媽媽的例子,最常見的是聽到別人說:
你怎麼沒有為小孩做更多?
你怎麼沒有給小孩正確的東西?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