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1
by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 (親子天下雜誌)
有了小孩之後,經常會讓人不自覺的從母親,變身母獸。生活中隨處都有一句話惹怒媽媽的例子,最常見的是聽到別人說:
你怎麼沒有為小孩做更多?
你怎麼沒有給小孩正確的東西?
2018.09.01
by 鄧惠文 - 精神科醫師 (親子天下雜誌)
有了小孩之後,經常會讓人不自覺的從母親,變身母獸。生活中隨處都有一句話惹怒媽媽的例子,最常見的是聽到別人說:
你怎麼沒有為小孩做更多?
你怎麼沒有給小孩正確的東西?
2010.11.05 (更新 2019.01.23)
by 李宜蓁 (親子天下雜誌)
黃國倫牧師家有四個兒子,年齡分別是十六、十五、十二和五歲。每天早上上學時,老大是全家的鬧鐘,他一定最早起床、並確定弟弟都做好上學的準備;老二是永遠爬不起來那一個,習慣讓大哥打點一切;老三也睡得很沉;大家會容忍念幼稚園的老四動作慢一點點。
黃國倫形容,四兄弟的個性幾乎與排行教科書上寫得一模一樣:老大責任心強,照顧弟妹;老二的個性與老大相反(同性別則更加明顯),比較叛逆;老三在夾縫中求生存,常處於隱形狀態;老么最受寵愛,責任少、創意高。
為什麼家中的兄弟姊妹明明是「同公司產品」、在一樣的環境下長大,個性卻南轅北轍?
我常覺得,「小孩能不能打」,就跟「國家應不應該有死刑」的討論點是一樣的。
贊成者都覺得這是一種有效、方便、快速的嚇阻方法。反對者,則認為這是一種不尊重身體(生命)權利、將小孩(人類)看做無法理性溝通、只具一時效力、暴力的一種管教(威嚇)方式。
雖然我知道很多教育專家提倡「不打不罵」的管教方式,但很抱歉,我要在此很誠實的說:我很嚮往這樣的境界,但事實上,我並沒有做到。
體罰也要搭配愛的教育
在生養的過程中,我跟大部分的媽媽一樣,懷抱著最初「不打不罵」的理想,最後成為「又打又罵」的實況,我嘗試過儘量控制我的怒氣,也試著尋找各種制止孩子頑劣行為的解決之道,其中當然包括溫言勸說、耐性懷柔……一直到訂定處罰規則:罰站、打屁股、打手心、勞動服務……但,還是免不了火冒三丈時,劈頭大罵,抄起「傢伙」亂打一通。
「請問大家會打小孩嗎?小孩五歲,每次跟他好好講都無動於衷,怎麼勸都不聽,還愛頂嘴。」類似的提問,總是在媽媽社團裡引起熱烈討論。
「溝通無效當然要打!」「打了才會記住!」「功課不會不打,但品性不好一定揍!」「通常是講過三次以上還不聽才打」、「打,但打完要確認孩子知道錯在哪裡」、「打,但是過了九歲最好就別打了」......支持可以打小孩論點的人,強調許多動手的「前提」與「原則」,背後仍源於對孩子的愛,他們同時也憂慮著,若今日不採取積極管教,日後將會被視為「不盡責的父母」。
而反對打小孩的家長,則提供各式各樣的處罰方案,多半是懲罰性的隔離與剝奪特權,例如:罰站、罰蹲、禁止看電視或禁止玩手機等。
沒有父母天生喜歡打罵小孩,但因為欠缺更好的方法,以至於多數人仍寧可採取最熟悉、最快速,又或者是自己唯一知道的方法—懲罰,來教養我們的下一代。
以阿德勒心理學為基礎的「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又稱正面管教),強調不打、不罵、不威脅、不利誘的教育法則,提供跳脫傳統行為學派,以外在動機來改變人們行為的另一種途徑。
兒子、女兒每天放學回來,都會鉅細靡遺的跟我聊一些學校裡發生的事情。
有一天,兒子青青如同以往一般,一邊吃點心,一邊跟我聊天:
「媽媽,今天我聽到了一件很稀奇的事!」
他頓了一下,賣個關子,才神秘兮兮的繼續說:「XXX跟我說,昨天下課時,他去廁所裡脫褲子給XX看。」。
饒是一向遇事相當鎮定的我,聽了也不禁大驚失色:「啊?脫光屁股給別人看嗎?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自願的嗎?」
2019.01.28 (更新 2019.02.22)
by 黃敦晴 (親子天下)
你的孩子是否以後也想當個網紅或直播主呢?或許你不知道,其實現在在社群媒體Youtube上最紅的網紅只有七歲。很多兒童和青少年網紅在網路上的知名度可能父母都無法想像。兒童和青少年是數位的原住民,現在的工具非常的簡單也沒有門檻,如何讓你的孩子在開始經營自己的頻道前學會保護自己和家人,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讓新科技產生正面影響力?
7歲的萊恩是「萊恩玩具頻道」的主角,全球有1700萬人訂閱,超過260億人次看他介紹、玩玩具。美國財經雜誌富比士(Forbes)調查統計,他去年各種收入有2200萬美元,是You Tube網紅的第一名。
13歲,來自俄羅斯、被稱作「全世界最美的小女孩」Kristina Pimennova,在臉書有426萬人、Instagram有240萬人追蹤,每一張照片都吸引數十、上百萬個讚。
2019.01.10
by 王宏哲 (親子天下出版《教養的真相》
親子關係的崩壞,可能源自於「對話」的崩解。為什麼我會這樣說?這是因為若父母不懂如何跟自己內心對話、不知如何跟孩子對話,於是大人跟孩子間雖然緊密,卻也帶來更多的緊張。送妳一句話,就像看我直播一般,先幫你收拾挫折的心情,轉換內在負能量,我們,再一起繼續走下去!
1、給一直回到原點的「崩潰媽」:
沒有人是天生的爸媽,挫折是育兒必經的過程,連失敗都是在前進,沒有到不了的終點。
2、給擔心孩子會不會來不及教的「煩惱媽」:
只要他是個孩子,就永遠來得及,只是不同階段要用不同方法教導。
從小就會念書的梁旅珠,北一女畢業,考上台大外文系,留學美國賓州大學,主持過台灣第一個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得過金鐘獎。一路順遂的她,在孩子出生後,有十年的時間,全心投入做個全職媽媽,兩個孩子在她用心調教下,功課表現傑出。女兒從北一女畢業後,同時申請到美國哈佛、史丹佛等七大名校,兒子也在今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她的教養方式引起許多人好奇,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小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第一名的學習祕訣是什麼?《親子天下》特別專訪梁旅珠,分享她的教養經驗。
教養心法1:先緊後鬆,陪讀有方法
「均均(化名)今年小二,老師常抱怨他上課愛講話、坐不住,像裝了馬達一樣中午都不睡覺。他的座位被排在教室最後一排,排隊領營養午餐時常常跟同學推擠吵架。老師問我要不要帶他去給醫生評估,我好擔心他是過動兒。」
過動兒不像視覺障礙或智能障礙有明顯的指標可循,診斷的灰色地帶大,均均媽媽的擔憂反映了許多家長的心聲。
八月初的早晨,位於台北市仁愛路一段,鄰近台大醫學院的東門國小,李玉玲(化名)來到一年級教室內準備開學,即使教書教了二十一年,有十七年帶的都是低年級導師班,經驗豐富的李玉玲仍形容自己處於高度備戰狀態。前兩年一開學,她的班上就有六個類別的特殊兒:亞斯伯格、妥瑞兒、輕微自閉、注意力缺失症(ADD)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學習障礙兒。
而李玉玲的班級不是特殊現象,東門國小一個年級有十一個班,電腦隨機抽籤分班,「每個班都有特殊兒,而且不只一個,」另一位也準備接低年級導師班的唐美瑩(化名)說,她已經接到校內幼兒園的通報,還沒開學,一位即將成為她學生的孩子一見到她,就指著她鼻子罵:「你不是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