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師職業倦怠與處理

 

一、什麼是職業倦怠(burnout)?

 

職業倦怠是指:「教師從事教職一段時間後,基於社會或個人之價值,或因〝情境〞因素,產生工作壓力與挫折,並且無法有效的應對,以致身心耗竭之歷程。」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師生衝突

 

師生衝突的功能

人際之間應該避免衝突嗎?發生衝突一定會導致人際關係的惡化嗎?管理哲學發現,衝突的觀念已由「衝突是罪惡的」逐漸演變為「衝突是可以接受的」,甚至「衝突是可以鼓勵的」(張德銳,民82),為什麼?因為衝突有其正面的影響,如避免整個組織停滯不前、促進問題的解決,促成某些改變、並藉此評估自我解決事情的能力(Kreidler,1984)。以師生衝突來說,可能產生的正面影響為:

1、避免學習效果、教室氣氛、師生關係等停滯且惡化。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霸凌者、被霸凌者、旁觀霸凌者

一、面對霸凌者,老師你可以做的是......

1. 給予合理明確的規範:讓孩子了解什麼是霸凌行為,是非法而且是不被允許的。

2. 多關懷少暴力:教導孩子時,多關懷少打罵,並讓他們遠離有關暴力的媒體資訊、

電視節目與電玩內容。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嚴重情緒障礙學生出現的問題行為可能非常複雜與強烈,包括學習、人際與行為各方面,常令教學者不知從何著手,而想要抓住他們注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老師一方面觀察、了解學生的行為,另一方面也需評估自我的教學。至於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相關輔導策略如下:

一、         學習方面的輔導:

對於嚴重情緒障礙學生的學習輔導,應該以孩子為中心,以適應孩子個性的發展,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做:

1.  教室避免凌亂,使教學情境結構化。

2.  利用視覺(條列式、圖像式)提示工作或作業程序。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殺者發出的求救訊號

一、間接的陳述

l  他們沒有我會更好

l  誰在乎呢

l  若我不在也無人在乎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偷竊行為之分析與輔導

 

偷竊行為的成因

 

  1. 個人因素:可分為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包括自動神經系統不平衡,內分泌的失調以及體型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這些生理因素影響青少年的情緒發展或自我概念,進而產生適應困難的現象,有些青少年因而走上偷竊之路。
  2. 心理因素則包括:(一)佔有慾的需求:當青少年不能擁有同儕或其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時,就會使用「不告而取」的方式,設法取得他想擁有的東西。(二)愛的需求:當青少年得不到父母師長的愛,經常遭到拒絕,就可能以偷竊,企圖補償因得不到愛而受到的傷害。(三)被承認的需求:青少年為了得到同儕的承認,或反應同儕的壓力,會以偷竊方式取得財物與同儕分享。這種不當行為,說明了青少年在群體中有強烈不適應的感覺。此外,青少年有時會為了加入幫派而被要求偷竊,因為偷竊是加入幫派的一種儀式。(四)好逸惡勞:行為受享樂原則的支配,凡事都想不勞而獲,容易受物質的引誘,如果加上僥倖的心理,就會採取偷竊的方式,以供自己的享樂。(五)不正常的情緒發洩:偷竊不是因為個人所需或金錢價值,也非表達忿怒或報復,而是一種強迫性行為,從偷竊中獲得快感。
  3. 家庭因素方面,例如:(一)父母忙於生計,無暇照顧子女,促使子女向同儕負向次文化認同,形成反社會行為。(二)父母過於放任,對子女偷竊行為縱容,使子女逐漸養成從事偏差行為而覺得無所謂的態度。(三)父母過於嚴苛,過度管制零用錢,使子女無法滿足物質慾望而起盜心,或者子女遺失財物時,為了免受責罰,而去偷竊他人財物頂替。(四)父母本身即從事偷竊等不正當行業,子女從小耳濡目染,根本不覺得偷竊是不正當的行為。
  4. 學校方面,則可能因為(一)學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條的灌輸,忽視行為的實踐。(二)課程設計不當,學生在學業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課業適應不良。(三)學校忽略法律常識教育。(四)學校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器材,或沒有足以吸引學生的活動,使學生精力無法宣洩。(五)同儕朋友引誘,相互認同模仿。
  5. 社會因素方面,因為(一)社會急功近利,政治生態畸形發展,社會風氣不良,誤導了青少年的道德價值判斷。(二)大眾傳播媒體過於詳實描寫竊盜行為,無形中傳授了偷竊技巧。(三)傳統守望相助精神蕩然,給予偷竊可行機會。(四)正當休閒場所太少,而不正當場所的誘惑太多,或意志不堅的青少年沈淪其中而步上偷盜犯罪之途。(五)青少年處於都市之較貧窮低下地區,受到低社會階層青少年次文化的薰染,養成強悍、粗魯、聰明、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規章,藉偷竊追求刺激。

三種導正孩子偷竊的大方向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愛」與「規範」的蹺蹺板

--如何有效、輕鬆輔導孩子

 

 吳麗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處理「分離焦慮」時,家長與教師的觀點:
(一) 留下來陪同
* 家長的觀點:「我的寶貝第一天上學,第一次離開家,我不宜馬上離開,這樣他會以為媽媽不要他了……」
* 老師的觀點:「愈早放手,孩子愈快適應!」
(二) 不定時去學校關心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