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孩子的情緒前父母先關照自己情緒

許多家長在教養孩子時容易失控,事後又後悔不已,身為比孩子成熟的大人,先做好情緒管理,才能真正幫助孩子。

「我怎麼會生出你這樣的小孩!」「你真的讓我覺得很丟臉!」北部一家心理治療所傳出一位媽媽的咆嘯,之後,她在治療所內哭了二十分鐘停不下來。

 

「話語背後的情緒,是對自己的失望,也是一位媽媽求好心切,」心理師陳小如(匿名)談到,這位媽媽在工作上的成就非凡,卻在教養上感到挫折,變得很容易被情緒擺布,對孩子口出惡言,每次到治療所都後悔自己的失控。為了幫忙這位媽媽,她先是傾聽,讓媽媽看見自己內心裡也住了個需要被照顧的小孩,讓媽媽接受自己也有情緒,再回過頭想辦法解決問題。

 

不可否認的,大人也會被「情緒腦」控制,對小孩吼叫、丟東西。「父母在幫助小孩面對與處理情緒行為前,其實更需要做的事情是關照好自己,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米露谷心理治療所執行長陳品皓說。

 

如何在協助孩子調節情緒、處理情緒行為的同時,照顧好自己,《親子天下》整理出三大行動指南。

 

行動1:覺察自己的情緒為何

 

在現代父母的成長經驗裡,缺少「感受自己情緒」的訓練。東吳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曾幼涵舉例,當孩子哭鬧要買玩具時,上一輩的父母可能會完全忽視這個需求,這讓我們學習到,需求不被滿足是正常的,長久下來,便讓我們變得不知道如何感覺情緒。

 

曾幼涵身為一個小二生的母親,也很受不了小孩的丟三落四,一下子忘記帶鉛筆盒,一下子忘記帶水壺;又或是晚上遲遲不睡覺,在床上發出怪聲音,「我也會威脅她『你再這樣,我就……』。」曾幼涵坦承教養不易,即使是心理系教授,也會有負向的情緒表達,很難做到完美。

 

幸而有心理學的訓練,讓她學會要覺察,感受現在有什麼情緒?身體有什麼感覺?「我會學著區辨哪些是孩子的問題,哪些是我的問題,我也會讓孩子知道:『剛才媽咪動怒了,媽咪的情緒表達並不正確,我向你道歉,但你剛才也有需要改的地方』。」

 

教育工作者李崇建長期鑽研薩提爾理論,他在《薩提爾縱深對話》書裡,提出覺察自己情緒的具體方法,可以問自己這些問題:「深呼吸一下,感覺一下自己的狀態。有沒有生氣的感覺?有沒有一點害怕?有沒有浮躁的感覺?有沒有一點焦慮?有沒有一絲不安?有感覺失落嗎?感覺孤單嗎?有感覺到一點點受傷嗎?感覺到難過嗎?」李崇建建議,可以透過一個個問項,幫助自己評估內在狀態。

 

行動2:坦承說出自己的感受

 

「看到你們在吵架,讓我心情很差!我現在需要安靜一下,你們願意給我一段安靜的時間和安靜的空間嗎?」「中華好好說話,學會」創辦人賴佩霞在《我想跟你好好說話》書裡,引述非暴力溝通創始人盧森堡博士面對家中三個小孩發生衝突時,有了情緒,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的法則,先同理自己,客觀說出自己的感受(我心情很差)與請求(我需要安靜的時間和空間),請孩子幫忙自己。

 

曾幼涵也談到,當孩子有情緒,父母要相信小孩會有情緒一定是有他的裡由,而不是無故找麻煩。「同時,父母也可以說出感受,譬如:你這樣鬧,我也不好受;看你這麼難過,我也很難過。」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緒是會影響到其他人,而且父母也會有情緒。

 

行動3:不必要求自己是完美父母

現代人生活忙碌,雙薪家庭父母經常下班回家後還要照顧小孩、處理家務,「第二輪班」讓家長常常缺乏休息時間。再加上,父母透過很多教養書、教養指南,引發出新的焦慮,經常會不自覺的批判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父母跟著專家的教養建議做,卻常常陷入自責與懊悔中。

 

「事實上,你的存在本身,對孩子就是夠好的狀態,」陳品皓簡單的一段話,安頓了每位焦慮父母的內心。他指出,家長不用要求自己表現完美,也不必為偶爾的情緒暴衝感到愧疚,只要事後願意和孩子說明和道歉就好。

 

「盡力而為,練習做一個不害怕犯錯,即使犯錯也願意修改的父母,」曾幼涵與許多踽踽前行的大人們共勉。

關鍵字:

arrow
arrow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