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擔心孩子玩物會喪志,看見孩子迷上模型、蒐集偶像周邊、或是扮起COSPLAY,憂心忡忡。
大抵來說,大人擔心的點有三個:
1.會沉迷而不念書
2.浪費錢
3.價值觀會扭曲
以下我們就來談談,可以從哪些面向去評估"孩子玩物是否會喪志"。
是否會沉迷?
1.孩子是否都有完成自己的本份,答應你的事情都有做到
2.孩子作息是否正常
所以,你要求他的標準他有做到,又不會因此耽誤到自己的作息和本份。就代表他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好,定性很夠,你不用擔心他會陷進去無法自拔。
會不會過度浪費錢?
1.對金錢需求是否需索無度:你給出適當金額的零用錢(考量家裡經濟及同年齡孩子的需求),他不會一而再的找各種理由來跟你要錢。
2.孩子為了嗜好的一次消費金額或許不小,倘若這是他花很久時間才儲蓄來的,你也不需太過擔心:因為你給他的零用錢總額其實不變。況且他能透過計畫儲蓄,長期忍耐自己的物慾,非常不容易,代表他有很不錯的延宕滿足和執行計劃的能力。
3.是否汲汲營營於打工賺錢:只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把時間都投入打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很沒品質;只要能把打工和本業兼顧的好,就代表他不會迷失在追逐物質而放棄自己其他的人生
最後要談的是,孩子價值觀是否扭曲。
在前面我們做了那麼多的觀察,如果孩子沒有沉迷、沒有浪費錢的跡象,行為也不會觸法...相信孩子接下來會很期待能得到大人的允許,甚至是認同...但也許,你還是忍不住想說:
"迷那種動畫、那種玩具,以後一定不成材!"
"花錢買那種東西幹什麼,沒有用,只會浪費錢!"
"COSPLAY穿得那樣妖裡妖氣,很噁心,很丟臉!"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大人這種"結論"已經進入了某種"迴圈"。前面我們不是才仔細地觀察過、也判斷過嗎?既然沒有沉迷,又何以斷定孩子長大一定不會有成就?其實這兩者可以不衝突(即有成就又保有嗜好)。既然沒有過度花費,又為何執著只要花錢在那嗜好,不論金額多小,一概是浪費錢?
如果孩子都向我們證明他能妥善運用時間,妥善分配精力與金錢,那大人的不甘心是來自於何處?
是因為我們覺得,要是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拿去念書,一定會更有成就?還是因為我們打從一開始就不能接受(甚至看不起)孩子喜歡的這些嗜好?
前者反映的是我們大人的理想。就像我們也曾幻想過,過往的哪段時期,如果能全力以赴、全心投入的話,我一定早就可以成功...又或者,你是那種能全心投入的人,你想要你的孩子能複製你的成功之道;而後者反映的是我們的價值觀已經先行否定、抗拒了這些嗜好。討論至此我們已知道,客觀上即使判斷孩子玩物不會喪志,但情感、價值觀、或期望上,我們也許還無法接受。
那我們想要的可能不是評估的方法,而是說服改變的方法。但人的價值觀,並不是說服、分析利弊就可以輕易改變的。
如果你要孩子接受"別的嗜好比較好",你要給他時間,讓他一步步實際去經驗你說的好,他才會相信。當他的需求,能從新嗜好中獲得同樣的滿足,既有的玩物興趣才有可能被取代。
如果你也提不出更好的嗜好,只想禁止他當前這個興趣。可以預期的是,你們彼此會付出很大的代價,你們之間常會上演鬥法和爭執。孩子的屈服只是一時,他會永遠記得大人對他們做出了"無理"的限制。
其實還有第三條路,就是暫時放下我們的抗拒,先去了解孩子到底在做什麼,了解孩子從中獲得了什麼(例如:快樂、成就感、認同)。去欣賞當中你覺得不錯的部分;去看見孩子在其中獲得發揮、激發努力的部分;再去和孩子協商討論,你比較不能接受的部分。
只因,珍愛的事物被人否定和扼殺,是非常痛苦的。
大人如果能多一些理性的觀察,多給一些轉換時間;甚至透過理解,轉而有技巧的、有教育性的陪伴他的興趣。你和他的意見相左,不會走向那麼快的決裂和怨懟。
只因,孩子都會想要自己的興趣,是可以開心和父母分享的。
如果能獲得父母的認同和支持,他將充滿喜悅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