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品嚐」自己的人生

作者 / 河合隼雄

親子天下第 082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6/09

 

完美的演出往往需要大量的練習與嘗試錯誤積累而成;但父母常常害怕孩子在嘗試的過程中,為此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因而想透過更萬全的準備以確認萬無一失,幫助心愛的孩子「無災無難到公卿」。


 然而,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人生。父母愈趨完善的鋪路過程,反而減少了孩子自我練習、嘗試的機會。嘗試雖然可能帶來破壞,也可能是創造力的源頭,日本心理學界泰斗河合隼雄撰寫《孩子與惡》一書,透過孩子的角度,幫助父母觀看孩子的行為,學習用更大的耐心來傾聽,更強的信心來面對孩子的「不乖」,進而協助他們找到突破成長瓶頸的門道。

為什麼大人跑在孩子前面,會造成孩子的「非行」呢?讓我們看一個實際的例子。有一個孩子,他的媽媽非常認真,就是那種什麼事都預先幫孩子準備好的媽媽。比方孩子開始上學,舉凡這些、那些書對孩子有益,就統統買給孩子。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又認為應該要有家庭教師比較好,於是幫孩子找來家庭教師。就像這樣,做媽媽的不斷的搶在孩子前面,凡事都幫他做好了。

剛開始孩子很高興,可以因此拿到好成績。但是逐漸的,孩子開始覺得不滿足。為什麼呢?因為他無法「品嚐」自己的人生。人生美好的部分,都讓媽媽先「吃掉」了。這孩子雖然不明白其中道理,卻感覺不太對勁。所以他覺得,自己必須比凡事都搶先的媽媽,更向前一步才行。

但是在好事的方面,沒辦法跑到前頭去,因為好事全部都被媽媽搶先做完了。若是說到媽媽無法搶先的事,就只有偷竊之類吧。既然媽媽不會偷東西,那我就來試試看……

以上雖然是我個人的解釋,不過這孩子真的開始在商店裡偷東西,但媽媽完全不知情。然而有一天,這孩子偷東西時被捉到了,警察打電話給媽媽,她立刻飛奔而來,也和警察說了話。一直都預先把事情做好的媽媽,這時候卻茫然不知所措。想打電話給爸爸,告訴他孩子做了奇怪的事,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爸爸的電話號碼。電話打不成,她愣愣的站在電話機前面,一動也不動。就在這時候,孩子情感洶湧,非常激動的說:「媽媽,對不起!」於是母子兩人相擁而泣。

活著,就是走自己的路

這是整個事件最重要的一刻,在那之後事情逐漸好轉。這是孩子最想看到的一幕──他看到無法提前行動的母親。人只有在確定的、單純的尺度下,才能搶先行動。只有當出發點與目的地都已經確定,才能提前出發。所謂的搶先行動,以母親所想的事情來說,就是預先決定好孩子要就讀哪一所中學、哪一所高中、哪一所大學,畢業後要進入哪一家公司工作。

像這個樣子,這位少年不能算是真的「活」過。所謂活著,就是走自己的路。所以我認為,當一個人想要走自己的路的時候,是不能容許別人走在他前面、預先幫他規劃好路線的。

案例中的這位少年過去一直走在媽媽規劃好的路線上,但是當他表示「我想要往這邊去,而且我可以自己走」的時候,媽媽茫然若失、動彈不得,流露出這樣的訊息:「我沒辦法走在你的前面。」這時候的她,是孩子最喜歡的媽媽。為什麼呢?因為當媽媽在孩子面前卸下防備,完全揭露,毫不掩飾的讓孩子看到「你不知道該往哪裡去嗎?我也不知道」的時候,這孩子才首次真正感覺到他們是母與子的關係。

看到這樣的過程,我並不會覺得「這孩子變成少年罪犯了!」或是「這麼乖巧的孩子,竟然變得會偷東西,會做這種違法的事!」我最強烈的感想是,這個孩子為了教育他的母親,竟然如此努力。他教給母親的是這個訊息:「人活著並不是像媽媽想的那樣,只有一條道路、一種方式。如果我要真正的活著,媽媽一步也不能踩在我的前面。」要傳達這樣的訊息,需要強大的生命力;而這孩子就具有這種驚人的力量。

但是,我並不是要表彰這孩子,畢竟他犯了偷盜的行為。然而有趣的是,從我的觀點來看,絕大部分的「非行」都具有某種重要的意義;因為這樣的行為,經常關係到人「活著」這件事的根本。但我要再三聲明的是,「非行」並不會因為這樣就變成一件好事。我們不能因為這個偷竊的事件改善了這對母子的關係,就認為它是一件好事;畢竟,如果這孩子沒有偷東西的話,就更好了。在一個溝通順暢的家庭裡,孩子是不需要用偷竊這類劣行來表達他自己的。

人生,有非常多的可能

回到剛剛的事件,這位少年想要對父母、對老師表達的,其實是「我的人生道路,不是像媽媽想的那樣,只有一種走法;人生的道路,有非常多的可能性」,不是嗎?有趣的是,讓少年感動、激起他的情感的,並不是能幹的媽媽,而是在孩子面前失去一切行為能力的媽媽。

換句話說,這個時代的父母,能幹的人太多了。老師也好,父母也好,替孩子做這個、那個,接下來又要為他做這個……做得太多了。反而是茫然若失的父母的樣貌,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社會的一個真實面向。

讓我們再一次回到社會的問題。我並不覺得現在的年輕人,比過去的年輕人頑劣;同樣的,我也絕對不認為現在的父母,比從前的父母愚蠢。以前的父母也和當今的父母一樣,只要是做得到的事,都想替孩子做。就像前述案例中的媽媽一樣,搶在孩子前面,為他買書、請家庭教師等等,什麼事都想要替他做。

從前的父母也是一樣,只要是為了孩子,什麼都想幫他做;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足夠的金錢,也沒有多餘的時間。父母們雖然替孩子設想很多,現實上卻不得不工作,只好放著孩子不管,只要還「過得去」就好,孩子卻因此有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若是要說以前和現在有什麼不同,大概就在這一點吧。當今的社會,物質上變得非常豐裕。因此,父母若想要在孩子成長的路上,預先為他準備好一切,是做得到的。真的曾經有一對父母,為孩子聘請了六位家庭教師。聽起來像是開玩笑,不過真的可以做到這種地步。搞不好,這是所有父母的心願也說不定。他們或許是這樣想的:「真的必要的話,聘請十二位家庭教師也可以,就是要把我家的孩子送進好的大學。」總而言之,在我們這個時代,即使是這麼誇張的事,也是做得到的。

所以,今天的社會不是因為貧窮而有「非行」的發生,而是在物質上變得富裕以後,產生「非行」。使得事情變得非常複雜,孩子們與父母們,都被逼入非常窘迫的困境。



---------

河合隼雄

日本心理學大師,被視為「日本的榮格」,也是世界沙遊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河合隼雄以深厚的心理學知識為基礎,針對日本文學、政治、教育、社會 問題等不同領域進行論述。

《孩子與惡── 看見孩子使壞背後的訊息》

河合隼雄 著/心靈工坊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