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當功課的主人
作者 / 蘇明進
出處:親子天下第 073 期 學習與教育 | 出版日期:2015/11
功課怎麼出才算「適中」?家長、老師與學生心中各有一把尺。透過讓孩子自己規劃功課,實際感受寫功課的意義,親師既能避免衝突,孩子也能學習替自己的功課負責。
最近在媽媽社團及教師社團裡,看到因為「寫作業」而引發不少的親師衝突。從「連假究竟該出多少作業」、「交回的作業該不該力求答案正確」、「作業可不可以先寫」、「安親班老師及家長究竟該介入到什麼程度」……
朋友困惑的問著:「到底在老師眼中,寫作業的意義是什麼?現在功課都那麼複雜,還要求家長一同參與,當家長的壓力好大啊!」
出功課也是門學問
其實不瞞大家,我也曾陷入出功課的極大兩難中。我現在帶的班級,孩子們的動作十分緩慢,所以全班作業完成度不佳,寫作業的時間也相對拉長許多。
以往我帶的每屆班級,平均每天寫兩篇短文,因此每一屆孩子在畢業前夕,他們的寫作能力都能進步神速。但這班孩子每天才寫一篇短文,就寫得愁眉苦臉,經常拖拖拉拉寫到三更半夜。
前些日子,遇到一位家長,他說前一天孩子寫作業又寫到十二點了,我連忙問為什麼?原來孩子每天放學後還要去參加英語補習班,回家後動作慢吞吞、又力求完美,所以上床睡覺時間無限期的延後。
於是隔天默默的又把作業項目再減一些。不過其他孩子倒是說:「功課很少啊,我不到一個小時就寫完了。」看來「寫功課」這件事,每位孩子的感受都不同,每個家庭遇到狀況也不盡相同。
很多家長並不知道,「出功課」這件事真的是一大學問。每天我都得站在黑板前面罰站很久,細細推敲每一項作業所需花費的時間、以及它們加總起來的學習效果。
出太多功課,老師會被家長投訴;出太少功課,家長也很有意見。出太多功課,孩子們寫不完;出太少功課,無法有效複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長久下來影響學習成效。
這學期,我嘗試減少抄抄寫寫的項目,出了一些需要好好思考、需要動腦的作業,例如:提問單、仿寫作文、學習單……可是寫這類作業,其實更需要時間,當孩子放學後沒有完整的時間,這類作業就會變成當天家裡的大災難。
也曾遇過陷入「學習成績等於學習成果」迷思的家長,只能用考卷上的分數,來評判老師教學的好壞,而忽略了在學習歷程中珍貴的學習經驗與能力。這讓每天用心出作業的老師,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
練習自己出作業
每天在交待回家作業時,我總會不厭其煩的提醒孩子:「寫作業的意義,其實是在協助自己的學習。認真完成作業,也是一種對自我尊重的態度。」
說太多,倒不如讓孩子自己實際感受出功課的意義。因此在較沒有作業進度壓力的時候,我會在黑板上出三項奇怪的回家功課:
1自我學習作業一 _____________
2自我學習作業二 _____________
3自我學習作業三 _____________
我說:「今天,就請你扮演認真的老師,為自己規劃今天應有的作業,請在括弧中寫下你的作業計畫,完成後讓爸媽在後頭簽名。」
孩子們紛紛一陣哀嚎,要通過這些作業感覺很不容易,因為同時要得到爸媽、以及老師雙方的高標準認證才可以。
不過隔天一早,翻開孩子們的聯絡簿,我發現幾乎全班的孩子都完成了這項艱鉅的任務,每一本聯絡簿上都簽滿了爸媽的認證簽名。
由於正值考試週,孩子們為自己規劃了複習進度。有男孩記錄當晚他花了二、三個小時才完成作業;而另一位女孩,則記錄著她花了快四小時,寫了數學練習簿、數學習作、寫國文考卷、背英文單字、複習英語課本……令我大驚失色。還有孩子說他從晚上六點到深夜十二點,一直坐在書桌前複習功課,讓我看得幾乎快掉出眼珠子。
當然,也有不夠認真的孩子,只有寫上「複習生字」、「複習語詞」這些項目。於是我們全班共同討論與分享心得,並且約定隔天再實施一次「自己出作業」的活動。
連續兩天自己出作業,孩子們都有明顯的成長。例如前一天被我叮嚀出作業過於籠統的孩子,隔天他讓自己寫了一張數學考卷、一張社會考卷、讀英語習作三十分鐘、又外加一篇精采的故事寫作。不管是在作業的廣度或深度上,都增加許多。平時偶有缺交的孩子,不好意思的說:「好啦,我終於知道出功課的困難了,花了我將近兩、三個小時!」
而成績優秀的孩子則說:「老師,我覺得給你出作業比較好,因為自己出還要想很久。因為我現在才真正領悟到老師幫我們出作業,也要花費許多的心思。」
重建孩子寫作業的信心
為了讓這班孩子感受到妥善運用時間的成就感,最近我刻意在課堂時多留一些空白時間,指導孩子如何在學校先完成一部分作業。孩子們臉上的笑容,充分展現出一種完成不可能任務的成就感。我也讚美他們:「所以只要有效率,能把握零碎時間,就可以完成很多的事情。回家後,還能安排些自己喜歡從事的活動。」
除此之外,我也會讓孩子去書寫關於學習態度的作業,例如:「我對自己學習態度的反思」、「考試過後的深層想法」、「寫下五個增進讀書效率的方法」……。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讓孩子用內在智慧喚醒他們的行動力。
孩子說:「我要反省的是功課要早一點寫,不然又會被媽媽唸。被媽媽唸的感覺是很痛苦、很生氣,我很想大叫或踢東西。後來我找個安靜的地方開始反省,才知道問題源自於我自己……」
家長適當放手的藝術
有家長表示:「其實我都已經放手了,但是孩子還是不太在乎,每天請他用心寫作業喊到都抓狂了,他還是敷衍了事,氣得不想幫他簽聯絡簿了。」
放不放手?該如何放手?應與孩子的個性特質有關,也與爸媽長久以來的教養方式有關。
比較愛面子的孩子,不管他在家裡寫作業寫到多晚、在家裡與父母起了多大的爭執,他也要在學校表現出最完美的一面給老師看。因此我會建議這些家長就放手,把沒有寫完作業的後果交給我處理吧!
我會先請爸媽在家裡和孩子好好溝通,與孩子溝通寫作業的意義,並且與孩子一起擬定當天應該完成的時間及進度,也教孩子如何去執行計畫:分析當天作業種類與難易度、標注ABC輕重等級、先解決容易完成的作業、設定鬧鐘等方法。
但若孩子還是經常一副拖拖拉拉的無所謂模樣,就嚴格執行彼此的約定,時間一到就讓他們關燈上床睡覺。至於沒寫完的功課,就隔天交給老師來碎碎唸吧!
嚴格執行幾次之後,相信這些愛面子的孩子,就會知道爸媽和老師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為了爭取自己的榮譽,他們自己在寫作業時,就會更加的有效率,也會修正自己長久以來寫作業的不好習慣。
至於對作業不是很在乎的孩子,他們其實更需要爸爸媽媽的陪伴。對這些孩子談「放手」,說穿了,只是一種大人的放任與逃避心態。
應該讓這類孩子在適合的地方寫作業,在他們身邊坐著陪伴,大人們同時做一些學習類的活動,例如:閱讀、寫作、或語言學習,展現樂於學習的身教,而不是在一旁滑手機或看電視。
不動聲色的觀察他們寫作業的習慣,在孩子寫作業有問題時,適時的提供協助;看見他們認真投入時,給予讚美與肯定,如:「你的作業寫得好快喔!原來你認真起來,是這麼有效率。」「你這麼專注寫作業,答對率提高不少呢!」
不需一個月時間的陪伴,孩子的寫作業狀況與學習成績,都會明顯的提升。不是在緊迫盯人,而是在觀察孩子寫作業的模式,試著重建他對寫作業的信心與樂趣。
家長不妨多向老師請教如何協助孩子寫作業的方法。像我這類的老師,很期望能知道孩子在家裡寫作業的情形、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寫作業、他們如何完成作業、以及爸媽對於老師這份作業的感受是什麼?也很樂意多些彈性, 讓孩子真正能得到實質上的收穫。
在新接一個班級時,我不停的思考,希望能找出最適合這個班級的出作業方式。很希望孩子們可以享受在寫作業的歷程裡,感受到寫作業帶給他們學習上的助益。不過,這需要時間,需要不斷的反思與調整,沒關係,現在才十一月,我們一起努力!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