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親子天下
作者:布蘭西
很多父母為了激勵孩子,會通過讓孩子與其他人比較的方式,希望孩子能燃起好勝心、進而激發潛力,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比較式的教育方式,常常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傷害。
這次暑假帶公益營隊期間,發生了幾件令我難忘的事,除了處理了青少年打架,還與一個情緒崩潰的孩子談心。
怎麼會突然情緒崩潰?起因是在早上活動時,同隊夥伴不滿他的坐姿,說他腳用到別人不舒服,講了他一下,然後他便情緒上來離開活動現場。
我走過去詢問,原來是他在學校及家裡遇到類似情況時,每每他都是被指責的那個,老師不處理,媽媽就算聽了也是先唸他一頓。
當一談到自己在家的情況時,他整個崩潰淚流滿面⋯⋯因為父母經常用比較、不認可、否定批評的方式教育他,常常對他說:「別人都可以,你為什麼不能做到?」他說自己已經壓抑很久。
孩子哭著對我說:我自認我已經努力做得很好了,我進步的地方他們為何都看不見,永遠覺得我不夠好,我只是想要他們能多肯定我一些,為什麼不能⋯⋯
把孩子與其他人比較,只會帶來傷害
營隊最後一天晚上的總結分享會,一位老師帶大家做了一個遊戲,遊戲的目標不是競爭比賽誰堅持最久,而是讓大家意識到社會中群體對自我會有無意識的影響。
遊戲結束時請學生們分享,一位三年級的女學生說:我看到周圍的同學姊姊都在堅持著,突然想起來爸爸經常對我說的一句話:「別人能做到,你為什麼做不到?」所以後來我就堅持下來了。
沒想到她一說完,就有幾個年紀大一點的同學並不認同,紛紛從尊重個體發展差異等面向,去分享自己對這一句話的想法與理解,總之意思就是:這一句比較的話並不是在肯定你(而且常常具有貶低否定的含義),實則讓人非常不舒服。
很多父母為了激勵孩子,會通過讓孩子與其他人比較的方式,希望孩子能燃起好勝心、進而激發潛力,也許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種比較式的教育方式,常常帶來的不是激勵,而是傷害。
《Toxic Parents》一書中作者提到:「没有一個孩子願意承認自比别人差,他們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但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常常建立於成人對他的評價。」
經常遭受父母否定的孩子,比較容易自卑、沒有自信,並且常常容易陷入自我懷疑與自我否定的情緒中,還可能因長久壓抑而產生心理疾病,最後做出極端行為。
親子關係中最痛苦的糾結在於,這場關係裡有你一生最大的愛與最大的痛;愛當然是可能存在的,然而痛苦也確確實實在蔓延著。
唯有打破與父母的不良關係模式,才能獲得解脫的勇氣與力量。
所以,別再對孩子說:「別人都能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能⋯⋯」
我想孩子們比較想聽到的是:我相信你可以的、我看到你很努力、我們不用跟別人比,跟自己比就好、不管結果如何我都為你感到驕傲、還有,我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