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天才領袖
作者: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人的情緒變化本來就是一種歷程,有起也有落。當情緒的起落順暢時,情緒就能保持流動。一個情緒流動順暢的人,不太會有失控、爆走的狀況。
前幾天工作結束,在高鐵站等車回台南。
旁邊一對夫妻肩上、手上都掛滿行李,太太一隻手還抱著年幼的孩子,另一個稍大的孩子在椅子上嚎啕大哭。先生告訴太太先去逛逛。然後蹲下來問孩子:「怎麼了?」
孩子依舊大哭。
先生試著猜:「你很難過,因為我們要回家了?」「你肚子餓,想吃東西?」「你在生氣,對嗎?」講到生氣二個字,孩子的哭聲變大了。於是父親說:「哦,所以你在生氣。發生什麼事,你怎麼生氣了?」
孩子沒有講清楚,父親持續陪孩子聊了一下、也猜測生氣的原因。過程中我一邊回覆工作的信件。突然聽到父親說:
「不能買想要的東西,你很難過對不對?」
「難過的時候可以怎麼辦?要怎麼說?」
「你知不知道媽媽很疼你?以後不可以這樣對媽媽說話,知道嗎?」
孩子臉上還掛著淚痕,一邊點點頭。情緒平穩許多。
這時候,太太也抱著小小孩回來了。
父親牽著孩子的手起身要離開時,一旁的阿姨說:「囝仔不用這麼寵、大人不需要退讓,不乖就要罵。」
父親微笑向阿姨點頭,然後牽著孩子離去。
陪伴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
我在這位父親身上看見的不是寵溺,而是培養孩子很重要的「情緒力」。
辨識情緒:同理、陪伴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
探索原因:協助孩子找到情緒的起因,藉由陪伴與對話,讓情緒慢慢地穩定
學習表達:陪伴孩子思考未來可以如何表達情緒?如何在表達情緒的同時也學習尊重、不傷害他人。
這三步驟是提升情緒表達力的基本程序,當然需要花點時間,但人的情緒變化本來就是一種歷程,有起也有落。當情緒的起落順暢時,情緒就能保持流動。一個情緒流動順暢的人,不太會有失控、爆走的狀況。
說真的,在公共場合遇到孩子情緒化的行為、他人的眼光,爸媽真的也很難保持平靜。但我想這對夫妻或許也都覺察到了內在狀態,所以採取不同的策略嘗試與孩子互動。
我也好佩服這對夫妻的合作默契。
原文: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32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