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天才領袖
作者:天才領袖團隊
「吼~為什麼又叫我去做,不公平!」「功課好多好煩喔!」,許多孩子很愛抱怨,抱怨父母、抱怨不公平,有時抱怨完了還會耍脾氣,這常會讓大人教到很生氣,耐心都被磨光!其實抱怨是會傷害大腦的,抱怨會導致大腦內掌管問題解決能力、記憶能力與心智功能的海馬迴區域縮小,經常抱怨會讓大腦傾向「負面思考」,會影響情緒處理與情緒調節的能力,抱怨的同時就是在傷害健康!除此之外,愛抱怨的孩子,會影響人際社交,沒有人喜歡聽到抱怨、負面的語言。當孩子出現抱怨行為時,大人的引導很重要,一起來看看孩子愛抱怨的原因,以及該如何引導。
孩子抱怨 常見的狀況有以下幾種
1、抱怨爸媽不公平、抱怨手足
2、叫他去做事就開始抱怨
3、抱怨爸媽管太多
4、抱怨自己不能做,但別人都可以
5、很愛跟別人做比較
6、抱怨玩不夠、時間太少
7、抱怨做不好都是別人害的
8、常常會負面思考、說負面的話
9、遇到困難總是先抱怨或逃避
10、常抱怨為什麼要做到標準?
孩子「愛抱怨」的四原因
一、2-4歲:想要控制 引人注意
孩子到2-4歲這個階段,大概開始學會說話,並開始發展自我意識,會變得喜歡抱怨,即使無法將句子說得完整,但會用一些聲音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常抱怨是因為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並希望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回應方式
小孩的抱怨往往是希望想要自己有控制的勸力,並得到大人的注意,面對這種情況大人要表現的有耐心,讓孩子知道大人沒有忽略你,並且適時給予選擇權,讓孩子感受到控制感,另外當孩子有正向行為時,可以多讚美他們的表現,減少他們透過抱怨來吸引注意的需求。
二、4-6歲:想要改變 想有人陪
進入4-6歲孩子的語言能力與社交需求逐漸增強,他們透過抱怨來表達自己對現況的不滿,想要改變,希望獲得更多陪伴與支持。
回應方式
有時候小孩抱怨是對目前的狀況不滿意,是需要大人幫忙他們改善,例如感覺累了、肚子餓,建議大人用溫和的語氣,示範給小孩看如何表達會更好;而有時候小孩愛抱怨是在傳遞希望大人可以多陪陪自己,建議可以安排親子專屬時間,每天花些時間與孩子單獨相處,可以一起讀繪本、畫畫、玩耍,讓他感受到大人滿滿的關愛。
三、6-8歲:不會「表達情緒」 想被理解
6-8歲的孩子情緒詞彙量、情緒辨識的能力還未成熟,無法完全掌握如何有效表達內心感受,他們會透過抱怨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同時希望大人理解。
回應方式
當孩子抱怨連連,「這積木好爛,難玩死了」,其實大人都知道孩子是因為組不好而挫折、抱怨,如果這時大人禁止孩子抱怨、直接責備,孩子就不可能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還是會透過抱怨的方式去表達。
因此,聽到孩子抱怨,第一時間應該是讓孩子學會用正確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鼓勵他們說出真正的感受,例如「我知道你很想把積木組好,但卻一直組不好,所以感到很挫折、難過,對不對」。很多時候孩子抱怨只是要讓大人注意到他,讓大人知道到他遇到困難或感到不舒服,所以大人要教孩子用適當的方法表達,幫助孩子辨識情緒,將他的感受說出來,很多時候大人這樣回應,就能將孩子的情緒降下一大半。
四、9-12歲:無助感 逃避心理
到了9-12歲,孩子的自我認知逐漸成熟,但面對困難時還是可能會產生無助感或逃避心理,他們的抱怨往往是情緒壓力的出口。
回應方式
「很熱耶!」「媽媽,我這樣穿不舒服!」如果孩子總是這樣抱怨,記得反問孩子「那你覺得現在應該怎麼辦?」大人很容易為了終止抱怨,直接說出解決方法「熱就把外面那件脫掉呀!」但這樣做並未教會孩子主動解決問題,直接告訴孩子,容易造成孩子產生「習得無助感」,也就是遇到事情習慣說我不行、我不會,等這別人來幫他。孩子愛抱怨,很多時候是沒有解決問題能力,所以爸媽要鼓勵孩子找出解決方法,動腦想想,適時引導但不直接告訴方法,也讓他們感受到解決問題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