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作者:林維信心理師

 

孩子都屆學齡了,行徑還是很腦衝。像是,逛街常亂跑找不到人,叮嚀火很燙還偏要去玩。 大人可以怎麼做?

 

1.引導替代方案

「想玩火,我待會帶你用安全的方式玩」,接著就帶他在適當的地點,用安全的方式玩爆竹。 當孩子的需求能獲得一些滿足,而不是一再被壓抑意志,接下來提醒他安全須知,他就能比較收進去。

 

2.注意孩子接下來的行為更甚於他當下的語言。

有的孩子,嘴巴會先說不要,但後續行為卻會遵守。 那就可以理解他其實有把大人的勸告收進去,只是嘴巴還要展現自我。大人也就不必在語言上跟他辯駁。

3.嘗試讓孩子從問題製造者,變成問題解決者

有的孩子可能會先偷做,闖禍之後再來否認自己有做。

孩子在行為後,如果已經自行面對和承擔苦果(意即自然結果,例如玩火自然會被燙傷),大人其實不用再多說什麼

相反地,孩子因不聽話,已經得到苦果,又再被大人責備和數落,像是:「你看看你,活該!早就講過,手還要那麼賤。」 那種羞愧感,可能讓孩子更想否定自己做過。養成習慣後,孩子變成先做再說,被大人質問則一律否認裝傻

那種羞愧感,可能讓孩子更想否定自己做過。養成習慣後,孩子變成先做再說,被大人質問則一律否認裝傻

面對這樣的孩子,大人僅僅反映現在的結果,不加上評價和數落,只說「怎麼辦?」,例如:「被火燙傷了,怎麼辦?」 讓孩子有機會去思考怎麼善後和避免再次闖禍,他就能從問題製造者,成長為問題解決者。

4."安全繩"的重要性

這裡指的不是有形的繩子,而是大人能提供良好的看顧機制,並一步步訓練孩子同時注意父母動向與觀察環境危險。

有步驟的從小訓練起,孩子的注意力就不會總是被新鮮的刺激給完全拉走,讓自己身處險境。

如此一來,孩子的自主性能得到發展,大人同時也能放心。

像是:一起逛街時手要牽著大人,要去哪裡前先報備過大人。只能去大人視線所及的範圍,並要求留意時間和大人的位置。

進到一個新環境,先陪孩子一起觀察哪裡可能有危險,留意什麼樣的線索。

 

原文: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154073660061844&set=a.124998119636075&locale=zh_TW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輔導小錦囊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