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固執己見,不認錯時,內心一定有沒被聽懂的困境,正在發酵。同理心的力量,帶領我們穿越困境,抵達受困的靈魂,然後協助他對自己有更深的認識,漸進抵達同理對方的彼端。

在我確診居家隔離的期間,著實發生不少讓我無法參與的事。其中一件,就在我剛解隔離時發生,4歲的Emma因為2歲的弟弟搶他的東西,在爺爺奶奶家很不高興,把弟弟推倒在地,結果撞得破頭流血、弟弟嚎啕大哭,爺爺奶奶趕緊幫孩子冰敷,且告誡Emma不可以再做這樣的事。

但令人費解的是事後她不但不道歉,還一直很生氣地糾結在「弟弟不應該搶我的東西」。

事情的發生是這樣的,Emma剛獲得一隻夢寐以求的玩具狗狗,她視為珍寶,回家後弟弟就順手幫她拿進家裡,她以為弟弟想要搶走狗狗,就順勢推了一把,結果弟弟頭撞到電視櫃流了很多血。

現場有點混亂,堅稱弟弟搶走她娃娃的Emma很激動的搶回狗狗,推倒弟弟,哄著玩具狗,但弟弟破頭正在嚎啕大哭。在大人輪番的勸導下(你看,弟弟在流血、受傷很嚴重,你怎麼不覺得很嚴重)後來她越講越氣、越講越過頭,說出「媽媽為什麼要生弟弟,弟弟討厭,弟弟死掉好了!」

眼看著弟弟撞破頭流血正在塗藥,肇因者卻說出這樣的話,老實說大人聽了都蠻難過,且認為她居然口出要弟弟死掉這種話,就更緊張了!

當天晚上,居家隔離才剛剛解禁的我正在家裡消毒,聽到電話中現場直播姊弟正在上演這場衝突,先生馬上放下手上的清潔用品,說著:「爸媽一定很無助,我先把她帶回來」,我說「好,我收一下東西,把重要的地方先清潔。」一面整理,我在心中也下定主意,等等好好來問問Emma的想法。

Emma送回來時,猶豫著但依然覺得是弟弟的錯,跟我說著「他不應該來搶我的東西……」

我跟她說:「媽咪跟你說過再怎麼生氣,你不知道弟弟後面有什麼尖尖的東西,都不可以推他……不只是他,對任何人都不可以動手推,知道嗎?你可以選擇跟老師說、跟爸爸說、跟媽媽說,但不要動手好嗎?」(進入媽媽經的碎碎念模式)

其實,我內心也知道Emma聽過無數次這樣的勸告了,但腦袋和身體顯然無法控制,我只是試水溫一下,當她聽見勸戒,是否會堅持己見。恩,果不其然的左耳進右耳出,她依然故我地跟我說著:「媽媽你為什麼要生他?」接著腦袋糾結在「他會搶我東西,弟弟討厭,他不應該來搶的阿!」

我發現她是真心不懂,我轉個彎問她說:「眼睜睜看到弟弟流血,我相信你也會難過,但我比較好奇的是,是什麼讓你覺得弟弟死掉比較好呢?」

她說:「因為他會搶我東西,我不喜歡他這樣子,我也不喜歡被罵。」4歲小娃的認知能力有限,如果這樣的對話,再堅持下去,我知道我們正在鬥牛。我想了想,捱著弟弟流血、我內心也在淌血的心情,先將內心著急和難受擺在旁邊,恢復正常的功能,問她說:

「我在想,每次弄弟弟受傷,妳都說要他消失,是不是,妳認為只要弟弟消失,你就不會被大人念,就不會變成那個弄傷人的壞孩子?」我慢慢的說,主要也是讓她情緒逐漸穩定下來。

「所以其實妳想要事情不要發生就好了,沒有弟弟就好了,其實妳最害怕的是被看見做不好、被認為是壞孩子?害怕被覺得很糟糕⋯⋯然後,再也沒有機會被喜歡了,是這樣嗎?」

她低著頭,剛剛倔強地臉垮了下來,換來的是,點了點頭掉下一顆顆大滴的眼淚。看她這樣的反應,我反倒鬆了一口氣,跟她說:「所以妳,口口聲聲說,要弟弟死掉,其實最想要的是『大人把妳犯的錯趕快忘掉』。」

「因為,妳不想變成別人眼中的不好的、做錯事的小孩?」

「妳想說,如果他死掉,沒有他做那些事,就不會讓妳有機會犯錯,妳很急著想要抹掉那個做錯事的自己,乾脆想要弟弟死掉,就沒有這種事?所以與其說,想要弟弟死掉,不如說是你想要做錯事的那個自己被忘掉,是這樣嗎?」

她低著頭跑過來說:「媽媽抱我,媽媽抱我,我不喜歡犯錯!對不起。」

我說:「寶貝,我知道妳不想犯錯,你也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妳也很懊惱,是嗎?妳知道講很多對不起,弟弟還是受傷了,所以妳想躲起來,想要他不見,想要維持在大家眼裡,還是個好孩子,是這樣嗎?」

她說:「對,他不要拿我東西,我就是好孩子。」我知道他需要一點時間,抱著她、抱著她,好久好久。

我說:「妳知道嗎?媽媽很愛妳,妳是好孩子,妳是好孩子,我們都會犯錯,就像媽媽也不小心,讓妳覺得妳是壞孩子,我們都害怕,害怕變成不好的人⋯⋯」一次又一次地說著。

等她準備好了,再跟她說:「我了解你不曉得該怎麼辦,弟弟一定也捨不得妳被罵,妳了解嗎?因為他也愛妳,媽媽生了他,和我們一起來愛妳。」之後,再跟她說:「媽媽跟妳說,我們讓別人受傷了,一定要道歉,讓對方知道妳的關心和歉意。」她點點頭說:「我明天準備好再跟他說對不起好嗎?我也會問他頭還痛不痛。」

這一次,我聽得出來,是被愛夠,準備好,是真心誠意,不是只有被要求而已。自從心理諮商的學習期間,我就一直很喜歡一個理論叫作「個人中心」。

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創立了這個學派,並開創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運動。他不但是以人為本的治療最核心的指標人物,更是提出「同理心」是可以從有同理心的人身上學習來的,人身處在同理心的環境,效果堪稱無與倫比的有效果。

而同理心的特質,並非與生俱來就擁有的,他當年提出「同理心的回應」,是讓人攤開思想與感受,並且推己及人的將他從困境中設身處地的同理出來,暫時令人沮喪、難受的內觀過程,都會因為被同理而移動這個受苦的位置。

透過同理的身心流,不斷地對應和參照內在的狀態,內心的移動正符合內觀內在狀態的移動,當孩子不認錯,不曉得自己的錯誤時,外在吸引十個大人講十句同樣的話罵他,總共獲得一百句的道德勸說,也不見得能屈服她的心智,我想說的是,即便是在「四歲」這個依然自我中心的這個年紀裡,我們人有機會讓他體會到「內觀對自己的理解和移動」。

這個前提是我移動到他的位子發話,如果有機會移動到他內心的體驗之流,就有機會在同理過後,不但教導孩子逐漸感知自己內心的狀態和介意,並且自然而然地推己及人去體驗對方的狀態,真心散發出憐憫和愧疚,這就是同理心的力量!

我相信,在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起伏經驗,無論是高峰經驗或者和孩子衝突的挫折經驗,正是父母體驗生命本質、寓生於世中存在剎那不帶偏見和價值的瞬間,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即便與孩子內心有了巨大的鴻溝,或者認為對方難以理解,讓你很難抵達的光怪陸離的岔路,也不至於迷失,你依然有機會與自己的焦慮同在,然後依然帶著細緻的溫柔回到自己的位置,感知道此生此刻存在與孩子深深連結的感動!

而我深深相信,這些感動和被理解的片刻,也會在孩子的內心發酵著。

原文網址: 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黃之盈
粉絲專頁: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