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父母小時候,多少有這樣的美好印象,望著棉花糖機,老闆將糖倒了進去,接著手上拿了一根細細的小竹籤,隨後,在桶子裡像跳著舞,畫圓圈般,小竹籤不斷的來來回回,順著桶子的邊緣滾著。你吞著口水,看著看著,眼前的棉花糖越來越大,越來越大,越來越大,那甜滋滋的感覺,總讓當下的孩子滿心歡喜。
對於亞斯伯格症孩子來講,你會發現,有時我們太過於講道理,孩子很容易產生抗拒、排斥,認為我們又是在說教,他又哪裡做得不對、不好。
亞斯伯格症孩子是這樣,當他接受了你,當他認為與你之間有了關係。這時,當你要叫他製作棉花糖,其實,動手做的機率就會非常的高。
在與亞斯伯格症孩子的對話過程中,我們可以試著提供一個媒介,也許是一段影片,一本繪本,一個故事。
你可以先示範,這樣讓亞斯兒比較有所遵循,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也可以不示範,如果你認為眼前的孩子理解力足夠,這麼做也可以降低過度的暗示或引導。
隨後,讓孩子透過他自己的口,試著把他所接收到的訊息(剛剛所接觸的影片、繪本或故事內容),將它說出來。
過程中,我們不做任何批判。
其實,社會情緒內容並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雖然是存在著大多數人的想法,但這並不是唯一或絕對。
當孩子願意一句一句的試著說出來,這時也讓我們有機會多瞭解,孩子本身他看待事情的方式。
如果孩子本身在表達上,相對比較適當、正向、合理,這時你會發現,他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表達,就如同手中的那一根小竹籤,在製作棉花糖的桶子裡,自己不斷的讓手中的棉花糖越來越飽滿。
我們大人所做的事情,其實就只是給他一包糖。當然,這一包糖,我們可以先經過一些篩選,例如選擇適當的影片、繪本、故事、小說、文章等媒介。
當我們試著讓孩子,將他眼前所看到的事物,讓孩子自己以合理的方式形容,透過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表達,就容易成為他自己看待事情的方法。
我依然強調,輸出的重要性。有了輸出,會讓孩子逐漸形成自己的概念。
當有一天,自己真的遇到了一些麻煩的事,糟糕的事,這時至少可以在自我的心中,產生正向的自我對話,來合理告訴自己。
製作棉花糖,也許我們可以先示範一遍,但是,最後提醒自己還是得放手,讓孩子自己來操作手中的那一根小竹籤。取代說道理的方式,讓孩子自己來感受,最終,這就會成為他看待事情的方式。

作者: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FB:https://www.facebook.com/atoz.wyc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