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顯示,兩歲時睡眠不足,八歲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機率上升, 反之,五歲前打造規律的睡眠,可以保護孩子的大腦成長而不受傷害。 本篇文章中我將說明與兒童問題行為相關的三大危險因子,建議父母們可以優先著手來改變。

想要孩子不暴走,不過動?學齡前就要睡飽!

五歲是個令父母焦慮的年紀,因為再過一年,就要上小學了。有些孩子生性好動,衝動控制較差,在幼兒園的環境比較能被包容,但上了小學規矩變多,家長會開始擔心適應不良的問題。

與其一邊焦慮,一邊對孩子碎碎念,不如先從三個可努力的方向來著手改變,分別是:睡眠、3C、還有父親。 

學齡前兒童睡眠時數越來越短

根據日本兒童健康協會(Japanese Children’s Health Association)的統計,過去這三十年來,學齡前兒童就寢的時間越來越晚,夜間的睡眠時數也不斷的縮短。還沒上幼稚園的小孩,超過十點才睡的人高達百分之三十,即便上中班之後,還是有百分之二十五的人晚睡。除此之外,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時數,相較於三十年前,足足減少了一小時。

學齡前兒童睡眠不足,不僅影響青春期後肥胖的機率,也阻礙未來的情緒穩定發展。研究顯示,兩歲時睡眠不足,八歲時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機率上升,反之,五歲前打造規律的睡眠,可以保護大腦成長而不受傷害。

與兒童問題行為相關的危險因子:睡眠、3C、還有父親

下面這篇研究是來自日本福岡市,一項橫跨嬰兒時期到五歲的追蹤計畫,總共8689名孩童接受問卷調查。在這八千多名孩子當中,有三成的孩子在五歲時,被診斷各種行為困擾,包括分離焦慮症,暴力行為,衝動行為,嚴重偏挑食,因焦慮而吃手、咬指甲、假性自慰等等。研究者發現,上述這些問題行為,都跟過往睡眠不足,或太晚睡相關。

換句話說,若期望孩子上小學能情緒穩定,減少行為問題,第一步驟是讓他們睡飽。我的建議是:三歲前盡量達到每天12小時,三到五歲則是11小時。(看更多>> 分齡應睡飽的時間建議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在研究中還發現第二個讓情緒不穩的危險因子,那就是看電視或平板影片的時間,若每天看超過兩小時,五歲後問題行為也顯著增加。第三個危險因子是父親的缺席,父親缺席加上看電視不節制的影響,讓問題行為的孩子比例提高2.15倍,不可不慎。

睡眠問題錯綜複雜

上述研究顯示的三項危險因子,其實它們彼此間也是互相關連的,比如說父親不在家,媽媽沒有幫手,只好被迫用3C安撫孩子。有些父親工作忙碌,很晚才回家,孩子為了要跟爸爸玩,可能也因此拖延了上床時間。如果白天不用上學,小孩晚睡晚起似乎也無傷大雅,偏偏白天大人又要上班,一大早拖著沒睡飽的孩子上托嬰或幼兒園,在這樣緊湊的家庭安排之下,大腦間接受到傷害,似乎也不令人意外。

當了父母,責任更重大,如何有智慧的將生活的先後順序排好,是忙碌的新手爸媽最困難的抉擇。對我而言,把全家人的睡眠健康擺在第一位,讓大腦每天都能穩定成長與修復,從醫學上來看,或許是免除家長焦慮的第一步。

原文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9301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