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2 00:00 (更新:2019-05-06 11:36)
by 許家齊
《親子天下》調查顯示,有6成家長比預期早給孩子手機,給手機時似乎也並未特別計畫,主因是家中正好多出手機。當家長輕易將手機給出去,疏忽和孩子先訂下使用規則,加上孩子的自制力尚未完全建立,經常成為親子問題的導火線。
給孩子手機之前,家長還要「做功課」?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但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許多家長在還沒準備好的情況下就把手機給出去了,日後卻產生許多煩惱。
例如一位9年級生的媽媽因為孩子上國中後覺得有聯繫需要,便給了孩子手機:「孩子有手機後,上課就會偷玩,還是沒有自制力......給了手機後問題更多,還會為了限制時間而導致爭吵,真的很兩難」。
給孩子手機前,家長能先做哪些功課、以防孩子有了手機之後情況「失控」?《親子天下》訪問專家與老師,提供家長給手機前的2個思考與2個行動。
思考1:孩子擁有手機前須具備哪些能力?
許多父母會糾結「孩子幾歲時可以擁有手機」,但米露谷心理治療所所長、臨床心理師駱郁芬建議,家長應該先思考「孩子能擁有手機之前須要具備哪些能力?」,因為「好好使用手機」背後有許關鍵能力,像是自制力,時間分配、知道輕重緩急的能力,責任感等。若孩子的這些能力尚未養成,家長就給了手機,那麼之後要孩子養成這些能力會變得困難,因為手機具有更多吸引力。
駱郁芬建議,家長可以從日常生活來觀察孩子。以時間規劃為例,若孩子平常就會做喜歡的事情到忘我,像是看電視、看課外書,因此不去做其他應該做的事情時,就可以判斷他對時間規劃的掌握還不是很擅長,家長可以先陪孩子練習。
思考2:有手機後,孩子可以學到什麼?
經常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興雅國中老師陳珮汝把給孩子3C產品的過程,也做為一段「思考訓練」。陳珮汝的孩子小學2年級時主動表示想要平板,當下陳珮汝沒有立刻拒絕,而是問孩子:「你使用平板的需求是什麼?」孩子想不出答案,因此陳珮汝便先「暫緩」孩子的需求,要他想好答案再來談。
到了小學3年級,孩子再提出想用平板,因為在自然課遇到問題,媽媽不會、查書也找不到答案。這時陳珮汝也非直接給,而是詢問孩子知不知道如何使用、並設下時間限制。待孩子用關鍵字查完資料之後,陳珮汝也再問孩子過程中學習到什麼。之後孩子每次用平板時,就會提出需求,把要做什麼事,為何要做,達到的結果都說過一遍,「這就是我常和學生講的Why what how思維,」陳珮汝說。
駱郁芬也指出,很多時候家長忘記給孩子手機其實也伴隨著教育教養的意義,像是讓孩子培養聯繫、報平安的習慣,安排自己的休閒活動等,這些都是關鍵能力。讓孩子意識3C具有的學習意義,需要家長的引導。
行動1:家長彼此先取得共識
《親子天下》調查發現,有些家庭比預期的早給孩子手機,是因為夫妻間教養觀念不同,也引發後續手機管教的問題。
例如一位7年級生的媽媽覺得孩子應該到高中再擁有手機,但因為與先生的觀念不同,孩子讀國中便有了手機。這位媽媽表示,先生在管教上比較「民主」,認為孩子也有用手機的需求、和同學互動也比較有話題。雖然有訂下使用手機的時間,但仍引發問題:「孩子忍不住找各種藉口去碰,先生管理不嚴謹,孩子又把爸爸當靠山,造成親子與夫妻之間的緊張,實在無奈至極。」
駱郁芬直指,夫妻間若是觀念不同,一定不會只有在手機議題上,其他諸如孩子的時間規劃、能不能吃零食等,也都會遇到不同步的問題。回到根本,駱郁芬建議雙方若意見不一致,要協調出一個兩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再去執行,「且必須要有默契是我們不會去扯對方後腿」她說。當父母於手機使用的態度一致,孩子也比較能夠遵循。
行動2:與孩子討論,訂下手機使用契約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用手機、用多久、可以用手機做什麼或不能做什麼?這些問題,若家長給孩子手機前未曾想過就將手機給出去了,接著孩子恣意使用、父母才做約束,便可能出現衝突。
專注於資訊素養教學、也是兩個小孩的父親的高雄民權國小老師葉士昇為文指出,數位教養的第一步,便是要先和孩子約定使用規則。
葉士昇表示,要避免行動裝置造成的管教困擾,那麼在將設備提供給孩子做為通訊與數位學習的載具前,父母應該跟孩子訂定適當的契約,讓孩子知道使用時該遵守的規則,教導孩子正確的網路使用方式。父母也可以在孩子還沒開始使用設備時,就跟孩子溝通未來父母如何透過相關服務、像是管制不適齡內容、設定裝置可用時間的App,協助孩子管理螢幕使用時間。
駱郁芬也建議,家長確定要給孩子手機後,便可以和孩子討論合適的使用時機以及可以用多久,而非全部都由家長規定安排,否則孩子會覺得受到限制、便可能產生衝突。
「如果你問他(孩子),我們一起來討論怎麼用手機比較合理,他們可以告訴你,覺得放學後先用一下、想要休息,把清楚需求講出來。」駱郁芬說,並指出很多時候大人不相信孩子有能力做時間規劃,就直接做了限制,如此一來不但可能引發衝突、家長也錯過了一個觀察孩子如何思考的機會。
原文網址: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79392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