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近刺蝟小孩,管大事就好

作者/楊俐蓉

親子天下第 057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4/06

不少爸媽會覺得,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整天見不到人、一見面就吵架,過去那個可愛的孩子哪裡去了?


孩子邁入青春期以後,許多父母感嘆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一樣,以前總是在身邊跟前跟後,為什麼現在變成冤家,甚至在情緒上作對,因而感到非常失落。看看以下這些心理學研究結果,或許你會理解,孩子其實離你不遠,他們的心和父母還是很靠近的。

許多父母親覺得孩子青春期階段親子關係變差,但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嚴重。美國學者整理了從六〇至九〇年代,前後大約三十年的相關研究,得到「青少年和父母之間或許小小衝突不斷,但多數並無嚴重衝突」的結論。美國心理學家勞倫斯.史坦堡(Laurence Steinberg)在一九九一年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大約只有五%到一〇%的家庭,在孩子青春期時,親子關係嚴重惡化。

一直黏著父母才需要擔心

話雖如此,但青少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明顯減少,和同儕互動時間相對增加,倒是不爭的事實。研究發現,從青春期前期(約十歲)到青春期中期(約十五歲),青少年和父母相處的時間逐漸遞減,若以一天清醒時間來看,孩子每天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比,竟從三五%降到一四%,減少了一半。

父母要了解,這個階段的孩子,生活型態、心理狀態都在改變,他們需要透過和朋友的關係以及互相參照,來建構自我形象、發展社會認知,還整天和父母黏在一起,才需要擔心。如果父母未能及時調整心態,就可能因為失落感,而更加緊盯孩子,並因此造成孩子更多的反彈。

爸媽影響力還是勝過朋友

青少年整天將「朋友說」掛嘴上,爸媽最擔心的是,孩子價值觀受到不良影響、有所偏差。

不過,一九九六年有一項包括以色列、哥斯大黎加、菲律賓、蘇格蘭和美國等五個國家的跨文化研究,針對三千五百名青少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不分年齡、性別,多數青少年在價值觀上和父母以及好友的一致性都很高。更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只要親子關係還不錯,青少年的價值觀還是和父母最像,並間接影響孩子選擇和自己價值觀相近的朋友。

另外的研究發現,大約有五七%的青少年對於自己的教育規劃,和父母、好友都很接近。至於和父母不同調的孩子,其中半數想法也和朋友不同。簡單的說,維持良好的親子溝通,並支持孩子結交好友,讓孩子在親情、友情間保持平衡和諧,對孩子的發展有很大的助力。

代溝其實都發生在小事情

不過,研究也發現,青少年雖然核心價值觀和父母還滿一致,行為表現卻和父母有所不同。例如,父母節儉,孩子通常也比較不會浪費;但是,衣服破了,上一輩可能縫縫補補又一年,下一代因為物質條件不同,可能不會穿補過的衣服。千萬別光看這一點,就感嘆孩子浪費,只要有機會多看看時下年輕人的作為,就會發現自家的青少年還是珍惜物資的,父母其實不用太過於擔心。

青少年和父母最大的價值差異通常和時代變遷有關,例如性態度的開放、流行文化(如服飾音樂、休閒娛樂)的選擇等。這也是為什麼「管大事不管小事」,是青少年教養的最高指導原則。

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從小開始、很深很深的牽絆。其實,青少年對父母的愛也是一樣,只是他們的成長特徵和發展任務,讓他們對父母「愛在心裡口難開」。希望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能夠幫助父母體會,青春期的親子關係就是在愛與不斷出現的小小摩擦、衝撞中,慢慢琢磨出一個更好的關係來。(採訪整理|蘇岱崙、錄音整理|陳秀如)

教養tips

1.
青少年和父母相處時間減少、爭執摩擦變多,是正常現象,只要處理好自己的失落感,就能順利調適。


2.對青少年抱持權威民主的管教態度,關心他們的感受及想法,約定行為底線規範,孩子出現偏差行為的風險較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