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孩子「真病」還是「裝病」?

作者 / 整理|張則凡  親子天下第 055 期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4/04

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百百款,頭暈肚子痛、早上起不來、老師太嚴格……特別是抱怨不舒服時更讓爸媽心慌!該如何判斷他是不是真的生病了?


狀況1

這裡痛、那裡不舒服

孩子平常在教室活蹦亂跳,只要一到升旗日或上體育課,就頭暈、嘔吐、臉色蒼白,每星期都進保健室休息。帶他做暈眩檢查都正常,也帶他看過心理醫師,但依然如故,怎麼辦?

要辨別孩子的身體不適,是因為身體出了狀況,還是心理方面的困難,有兩個概略的區別方法。

第一個是從症狀出現的頻率來看,症狀若是由心理困擾所引發,一般來說會因為情境轉換,而有明顯的改善或惡化,不太需要醫療的介入,例如:孩子早自習時活蹦亂跳,接近升旗時間,就開始出現明顯的頭暈、嘔吐等症狀,等到升旗結束後,孩子的狀況又改善了不少。另一個辨識的方法是孩子想要改善身體不適的主動程度,症狀若是來自心理因素,通常孩子不會積極想要改善這些症狀,而就醫只是被動的配合。

假設孩子的身體症狀由心理困擾所引發,以下提供幾個介入的角度給家長參考:

1相信孩子的主觀感受:或許找不出身體上的病因,但是不代表孩子在裝病,當孩子症狀發作時,身體是真的感覺很痛苦,而不是假裝出痛苦的樣子,孩子並非刻意讓自己的症狀變得輕微或是更嚴重。當父母先能夠理解、體會孩子的痛苦,才能夠跟孩子建立合作的關係,一同構思如何解決身體反覆出現症狀的困境。

2避免因病獲益:若是孩子因為身體出現症狀,可以獲得更多的關注、好處,或是迴避了某些處罰或責任,那麼這個症狀將會變得更難改善。孩子出現身體明顯的不適,無法參加升旗活動,不代表孩子免除了身為班上一分子的義務,父母與老師可以跟孩子討論,他必須改為執行某些愛班服務,來替代升旗活動。例如在狀況減輕時,負責回收同學作業,或是下課負責擦黑板等。一方面讓孩子用不同的方式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另一方面也減輕其他同學對於孩子何以擁有特權的質疑。

3尋找躲藏在症狀背後的困難:由心理困擾所引發的身體症狀,通常與焦慮感有很高度的關聯性,因此找出孩子焦慮感的根源,是相當重要的第一步。但是若直接詢問孩子為什麼會焦慮,大多是問不出來的。父母可和孩子討論:「如果這個症狀消失了,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明顯的改變?」孩子可能回答:「我跟朋友的關係可能變得更好!」那麼或許孩子焦慮的來源是與同儕間的關係,父母可以針對如何改善同儕關係的部分,與孩子有更多的討論。(黃柏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心理師)

狀況2

週間賴床,週末卻能早起

我家哥哥已經念小二,至今早上起床仍是個問題,都要我們叫好久,賴床還會哭說不要上學;但一到假日,就會自己起床。請問他怎麼了?

「天啊!怎麼可以!」當父母聽到孩子嘟嚷著「不想上學」時,就算嘴巴忍住不責備,但心中肯定忐忑。因為急著想讓孩子回歸上學「正途」,爸媽往往將回應聚焦在「為什麼不上學」,甚至是「不上學怎麼行」。偏偏這對已經「發燒」的孩子來說,只會火上加油,這時講再多的大道理都沒有用!

不想出門上學的孩子其實是因為「無力」面對外頭的現實世界。他們的力量跑到哪裡去了呢?或許都用在面對自己的內心衝突及焦慮上了。當然,造成衝突、焦慮的原因,有可能是從內在來的(例如太想求完美、氣自己又要遲到了),也有可能是外在給的(學校的學習或人際關係充滿壓力)。當孩子面對自己如此無力時,當然會想哭。這時的他需要被了解、被同理,只是一向堅強的大人們,特別在早上也得趕著出門時,很難理解孩子的軟弱。

大人不妨以輕鬆關心的口吻問:「怎麼囉?」因為煩躁的情緒只要感到被接納、被理解,自然會緩緩「降溫」。降溫後的腦子,一切都會變得好商量。

當大人溫和的幫孩子「抒壓」後,剩下的就得放手讓孩子面對。萬一真的學校存有壓力源,就得好好拜託老師的專業協助。畢竟人生處處都有壓力,學會幫自己抒壓,恐懼就不會無止境的蔓延。(舒霖 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臨床心理師)

狀況3

抱怨老師太嚴格

小一孩子拒絕上學,最大起因是老師對寫字的要求很嚴格。小孩從哭著說他很認真寫,演變到現在會無懼的告訴老師他不會寫、不要寫。他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小孩,我要怎麼開導他?

在回答你的問題之前,應該先釐清一個問題:「孩子在家中會不會有類似的反抗行為,管不動?」例如:抗拒收玩具、洗澡......如果答案為「不是」,孩子只有在學校才出現這些問題,情況就比較簡單;如果答案為「是」,那麼情況就複雜許多,這顯示出「家中的教養缺乏權威」,學校的狀況只是冰山一角。我先假設答案為「不是」,據此回答問題。

在小學教育的目標上,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派觀點認為,讓孩子學習把字寫得整齊漂亮,態度中規中矩,是相當重要的,因為這會培養孩子的細心與耐心。另一派的觀點剛好相反,他們認為寫字、守秩序並不重要,老師教育的重點是啟發孩子的好奇心,強化他們觀察及思考能力。

每個老師教學風格不同,反映出價值觀的差異。有的老師偏向中規中矩,有的偏向創意啟發。家長當然無法要求老師改變風格,但家長還是可以決定「自己的」孩子要重視什麼。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的教育目標與老師差異很大,就可以跟老師溝通。例如你認為「字體工整」不是很重要,可以跟老師描述孩子狀況,請老師放鬆一點。婉轉的說,你會在家中慢慢督促他把字寫好,請老師多給他一些時間;孩子抗拒心強,也要請老師不要太急、太硬;放寬標準,有進步就給予鼓勵。你可以準備一個小冊子給老師,請老師每天幫孩子評分、畫圈。當孩子表現良好,當天回家就可以得到獎勵,餅乾、糖果、獎金......都可以。

最後,還是要再提醒一點,如果孩子不只會抗拒老師,在家中也很常反抗大人的話,這問題必須嚴肅面對。因為孩子年紀小就這樣,可以想像,當他上了國中、高中之後,會有多難以管教。提早處理這個問題,對孩子很重要。因為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不喜歡的權威或制度。如果孩子學不會包容與妥協,不斷衝撞,受傷的經驗一定很多。(楊順興 屏東基督教醫院身心內科臨床心理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