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尊重多元性別特質

作者 / 陳冠佑

出處:親子天下第 069 家庭與教養 | 出版日期:2015/07

 

627日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判決。面對這股「多元幸福」浪潮,我們更應學習,並教導孩子尊重不同的選擇。


狀況一 兒子國小五年級,班上有一位男同學喜歡纏著他,有時會抱抱我兒子,或作勢要親吻他,兒子感到很不舒服,我該去學校找這位男同學溝通嗎?

當孩子面臨人際關係問題時,父母應把握一個大原則:不是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思考如何利用眼前機會,幫孩子增進解決問題能力!若是由父母出面,或許當下可暫緩孩子的困擾,卻剝奪了孩子練習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如果父母長期介入孩子人際問題,孩子也會開始懷疑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得凡事倚賴父母。以下提供三個方向,父母可帶著孩子討論並思考:

 

思考不同決定的得與失:人際問題並沒有最好的解決方法,只有比較好的方法。父母可帶孩子思考,眼前問題有哪些方法可供選擇?可能會有何得與失?如:是否要報告老師?老師介入有何好處、壞處?要切斷跟對方的關係或保持互動?孩子可從上述思考練習中,累積面對人際問題的判斷能力。

 

平和而堅定的拒絕不當身體接觸:無論男同學身體接觸的出發點是表示好感、或單純想開玩笑,他的行為都已造成孩子的不舒服,孩子需要學會清楚、明白的拒絕對方身體接觸。首先,孩子要先冷靜下來,只要自己的回應少一點,對方的樂趣也會降低。在陳述不舒服的感受時,眼睛要直視對方,語氣要堅定且清楚,如:「請你現在就停止!我不喜歡你這麼做!」若對方忽略並繼續開玩笑,可重複表達幾次。父母需要讓孩子事先熟練這些表達技巧,也可進一步跟孩子模擬各種可能狀況。

 

對於不同性傾向的人有更多的認識與尊重:從資訊中,並無法判斷男同學的性傾向!但這是很好的機會,讓孩子對不同性傾向的族群有更多認識,當然每個家庭對於同志族群所抱持的立場都有所差異,也會有不同的介入方式。在此提供兩個訊息,供父母與孩子討論時參考:1同志的性傾向在四十多年前,就已不被視為疾病,無法被矯正,也不需被矯正。2目前主流的科學界觀點,認為性傾向是先天特質,不是當事者自己做的選擇,因此孩子和同志互動,甚至變成好友,都不會因此被影響而變成同志。

(黃柏嘉 旭立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心理師)



狀況二 小一女兒從小喜歡玩汽車、戶外活動,不喜歡芭比娃娃,好朋友也都是男生,現在還想進學校足球隊,女兒這麼「不像女生」我該擔心嗎?

 

一般而言,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剛進入學校生活,多數孩子對周遭新鮮人、事、物充滿好奇,少數孩子會伴隨和家人的分離焦慮,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隨著日子一天天度過,慢慢學會和同學產生連結能力,如:聊聊天、玩遊戲、分享點心等。現今父母多在孩子幼兒階段,讓孩子多元探索,鋼琴、繪畫、足球……五花八門的才藝課程。因此,除非父母在教養孩子時特別限定或規定,如:女孩應多玩洋娃娃、扮家家酒;男孩應玩車子、飛機、樂高等性別刻板化影響。否則,孩子多半對各式各樣的遊戲和活動,感到好奇和樂趣。

 

就像許多媽媽也會為年幼男孩添購粉色系T-shirt,女孩也會穿著粉藍色衣服,有著相同道理,除非父母本身非常執著、在意,不然對孩子來說,那只是顏色的偏好。

 

上小學以後,穿什麼顏色的衣服,隨著孩子年齡漸長,愈來愈重視同儕的看法,也在乎別人的批評、取笑,有些孩子便會堅持只穿某些款式或顏色的衣服。

 

你提到小一女兒喜歡和小男生當好朋友,參與戶外活動、玩小汽車……相信你心裡多少有些擔憂,怎麼都盡喜歡媽媽腦海中男生喜歡玩的遊戲呢?這應屬於父母這個世代成長背景中,性別刻板化的影響,現今多元化的社會,尊重不同性別的特質發展,也是現今父母的挑戰。在小學校園中,不難發現和你女兒類似的女孩,她們性格多半直率、大方、開朗,自然而然選擇較輕鬆有趣的男孩一同玩耍。

倘若媽媽不太放心,可在日常生活中,試著和女兒聊聊,「媽媽發現你的朋友好像比較多是男生喔!你有發現嗎?你怎麼看呢?」輕鬆和女兒聊聊,也許媽媽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原來女兒有一套自己的交友哲學。

 

另外,關於女兒熱衷戶外活動、運動,從實務經驗來看,這是一項值得父母好好維持的特質和習慣!戶外活動、運動都需要孩子培養觀察以及耐力,且無形中,還培養孩子與人分享、合作的能力!

 

相信孩子在享受大自然,和朋友參與戶外活動的經驗,將奠定她做為一個正面思考、與人為善的基礎!父母不妨放下性別刻板印象,好好欣賞和尊重女兒的特質。(黃心怡 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諮商心理師)



狀況三 女兒上國中七年級一直很排斥穿裙子,但學校制服就是裙子,她都故意穿運動褲去學校,已經被學校導師、生教組長警告多次,但女兒就是和我說不想穿,怎麼辦?

 

當女孩排斥穿裙子時,關心她的大人自然會想知道她為何這麼做。較緊張的家長會想:「她該不會是同性戀吧?」冷靜的家長會猜:「穿褲子比較方便吧?」「是不是以前常被同學掀裙子捉弄有陰影?」「是在對老師表達不滿吧!」也有家長較輕鬆:「不過是孩子在嘗試吸引別人目光啦!」當孩子較特立獨行時,很少有家長能處之泰然,會擔心孩子考慮不周,不配合學校規定又與師長僵持不下,如果再不想辦法,孩子的前途令人擔憂。然而,家長的高焦慮是會感染孩子的。若沒有先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而是馬上以先入為主的觀點處理,如對著孩子碎碎唸、不聽孩子解釋、頻頻施壓,一心只求孩子改變心意,到後來很可能讓孩子的狀況更加嚴重,就像打死結一樣,愈用力拉反而讓繩子纏得更緊,到最後無論怎麼樣也拉不開,挫折萬分,親子關係直逼冰點。

 

其實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理解、陪伴、支持、尊重,而不是被誤解、指責、看輕、擔心。當家長與孩子無法進行真誠開放的對話時,家長可試著調整態度以及溝通方式,以向孩子學習的方式進行「訪問」,如:「我想知道你改穿褲子到學校的想法,我覺得你一定是經過考慮後才這麼做的。」「改穿褲子上學後,感覺如何呢?有什麼好處和壞處?」「我也覺得穿褲子真的比較方便,但違反學校規定會被記警告,怎麼辦?」只要孩子願意多釋放一點內心狀態,大人就愈能掌握情況並採取更適當的回應。

 

若家長已很努力調整自己,仍無法讓孩子開放內心,就要考慮安排心理專業人員上場。在親子關係呈現高度緊張時,專業的溝通協調高手(通常是身心科醫師、心理師等),能同時照顧雙方的心理,幫助解開目前僵局。孩子情緒行為「卡住了」,就像解不開的死結,向兩端硬拉是永遠解不開的,唯有換個方式,如把繩子兩端都往中間推,繩結才較能被鬆開。聰明的家長,應知道如何把心結解開了吧?

(黃雅芬 黃雅芬兒童心智診所院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景美國小輔導室 的頭像
    景美國小輔導室

    景美國小輔導小錦囊

    景美國小輔導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